藏茶文化是怎樣的

  藏茶是全發酵茶,屬於最典型的黑茶,茶葉採摘於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採用當年生成熟茶葉和紅苔,經過特殊工藝精製而成。是少數民族中近五百萬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形成了其獨特的茶文化。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藏茶文化。

  藏茶屬我國特有的黑茶類,四川雅安開中國黑茶製造之先河,是中國黑茶之發源地,又是藏茶發祥之地。它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

  藏茶的歷史文化

  1.藏茶的歷史淵源

  有關藏茶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宋史》上,但從西藏的其它典籍中考證,自西藏出現藏文字以來,茶就是經常出現的內容之一,西藏史記載的傳說有兩種。一說是唐代藏王松贊干布久病臥床。一天,藏王依窗休憩,忽見一隻小鳥飛來,口銜一根嫩枝。藏王命宮役取來熬水,服下後,固疾竟不日而愈。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處尋找,終於在漢區***今四川***找到了茶這種植物。另一說是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帶三件寶物:茶葉、絲綢、筆墨。自此,藏茶和中原文化逐漸與藏胞的飲食起居融合,形成了今天獨特的藏文化。總之,藏茶的歷史隨著中原和西藏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藏茶的發展在元朝統治西藏時期達到鼎盛。公元1206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騎兵直指阿里,西藏歸降。成吉思汗去世後,由其第三子窩闊臺繼位,窩闊臺將甘肅、青海及原西夏屬區封給他的二子闊端,闊端將藏茶引入蒙軍的金戈鐵馬,將藏茶帶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直到今天,從中國運去的磚茶仍然是中西亞最為認可的正品“茶”。 所以,藏茶流傳迄今,至少有上千年曆史。因為藏茶成為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後,歷代中央政府都以它作為控制西藏的“利刃”。這種區域封鎖和交易專斷性,使得這種千年古茶在漢區也變得異常珍貴。

  2.茶馬古道文化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祕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線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四川,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藏茶的地域文化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發祥地,正所謂"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雅安是世界上有文字記載人工栽培茶樹最早的地區之一,這裡人工栽培茶樹已有兩千多年曆史。蒙頂名茶,因其品質優異,工藝精湛,被奉為貢茶。雅安充分發揮其優勢,大力發展以蒙頂茶為代表的有機無公害名優綠茶,著力打造中國第一茶城。

  雅安市地處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東鄰成都市,南界涼山州,西連甘孜州,北接阿壩州。有120公里的成雅高速公路與省會成都相連,到雙流國際機場僅需50分鐘。川藏、川滇國道和雅安至眉山、樂山公路貫穿境內,雅安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過渡地帶,是漢文化地區與民族文化地區結合過

  渡地帶,是現代中心城市與原始自然生態區的結合過渡地帶。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

  而世界屋脊高寒缺氧,強輻射,居民生活必須攝入高脂肪、高糖類食物以適應自然環境,藏茶成為調和和分解油膩、補充維生素的必需品。高海拔地區不產茶,所以要從漢區販茶到高原,就形成了藏族生存的補給線***茶馬古道、南路邊茶***,藏茶也稱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

  藏茶的政治文化

  歷代歷朝都將藏茶作為替換戰馬和節制藏族同胞的銳器,曾一度使茶成為政治需要的砝碼,到明代洪武年間最為嚴厲。新中國成立之後,少數民族地位提高,藏茶又成為連線民族友誼的橋樑。因為藏區在歷史上貨幣雜亂,加之社會形態處於農奴節段,以物易物是交易主流,藏茶按條***竹篾長條,有10kg/條、5kg/條***比值論價交易,又因為藏茶貯存越久,價值越高,藏族同胞把條茶囤積起來,成為藏區的時尚,往往在物質饋乏、經濟蕭條年代將條茶當貨幣使用。

  藏茶的人文文化

  藏茶的中心產地從古自今都在四川雅安,雅安原為西康省省會,稱雅州、位於四川盆地西南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 *** 地理學上稱“雨極” ***。雅安境內的高山自古出名茶,傳說2000多年前,有位叫吳理真的道士在蒙山收集野茶,種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創造了“茶”這個流芳百世的飲品。因此,雅安可以說是全世界“茶”的誕生地,是茶葉的鼻祖。到了唐宋時期,雅州出產的茶葉源源不斷地通過西南邊陲運往西藏,形成初具規模的“南路邊茶”。中央政府曾用茶來換取西藏的戰馬。這就是著名的“茶馬互市”。雅安作為藏茶生產中心和茶馬交易的集散地,集中了從四川瀘州、宜賓、灌縣、重慶等地和一部分雲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規模空前壯大。運送藏茶入藏的馬幫在古雅州集結時,最多達到三千壯丁,兩千馱馬。每年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達20000匹馬在雅安成交。

  雅安吸引資本的祕訣是其優良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有軟硬之分。雅安在硬環境上並無明顯優勢。降低地價、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已不再是吸引投資者的“靈丹妙藥”——投資企業開始日益注重投資環境的綜合優勢,“重商、親商”

  氛圍是綜合優勢的集中體現,是企業最好的投資軟環境。“經營環境”、“人人都是投資環境”這些陌生而新穎的概念首次出現在雅安人日常工作生活中——對雅安來說,除了規劃好能源、生態和區位等優勢資源,更要懂得如何通過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吸引外商。雅安在為企業營造發展軟環境的工作細節中不斷彰顯的人文魅力,已經使不遠萬里到此“安家”的企業家們視雅安為“孃家”,有好些企業家甚至放下手中的生意,邀請更多合作伙伴到雅投資辦廠,擔當雅安投資軟環境的“形象大使”,“以商招商”效應不斷顯現。

  藏茶的工藝文化

  1.生產工藝

  藏茶是各種製茶中最為耗時、最為複雜的流程茶類,一般要經過和茶、順茶、調茶、團茶、陳茶等五大工序和三十二道工藝,約六個月左右,依古法炮製出品,標準藏茶褐黑有光,具有紅、濃、醇、陳四絕特色。

  2.製作工藝

  藏茶是中國磚茶的鼻祖,其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由於持續發酵的原因,極具收藏價值,是古茶類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種。它採摘於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上,經過五大工序三十二道工藝精製而成的全發酵茶。

  1***.原料特點:其以生長期為6個月以上的成熟鮮茶葉為原料。

  2***.製造特點:、工序最為複雜的茶葉,其生產工序多達32道,原料進廠經粗加工後須陳化***存放***藏茶為深發酵***全發酵***茶。

  3***.內含物質:茶葉中內含的兒茶素、多酚、多糖、纖維素、植物色素、蛋白質、脂類、醇類、酮類、維生素、微量元素、有機酸等500多種物質,使之轉化、異構、降解聚合耦聯,生成其它商品茶無法比擬和缺乏的多糖、茶紅素、茶黃素、纖維素、微量元素等。

  4***.穩定性好:藏茶通過長期陳化、發醇和特殊工藝製作後,具有十分穩定的色、味、氣穩定效果,便於生產、運輸和儲存,有著存放數百年不變色、不變質、不變味、不變氣的特性。

  5***.可調性強:其茶汁可以和多類食物和飲液混合食用,如多種中草藥、穀物、奶乳、水果、植汁、鹽、糖等。

  6***.適用性廣: 飲用方法多樣花,煎、煮、沖泡、提汁、幹嚼均可;餐前、餐後,眠前、眠後,冷、熱均可服用;男、女、老、少,健者、疾者均可服用。

  藏茶的特色文化

  1.藏茶隔夜能喝,而且湯色更透紅,茶味更純和甘甜。一般熬製好後可在暖瓶中保用30個小時,在一般器皿中保用24個小時。

  2.藏茶不會影響睡眠,茶中影響眨眼的物質是咖啡鹼,咖啡鹼在鮮茶葉中含量最高,而藏茶因其渥堆發酵期長,在純化和物質絡合過程中咖啡鹼衰減較多,每100ml中含20ml***綠茶70ml***,在藏茶的製作過程中,茶葉中豐富的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儲存下來。茶氨酸具有鎮靜安神,保護腦神經細胞的作用,可對抗及協調咖啡鹼引起的興奮。所以,飲用藏茶並不影響睡眠,反而改善睡眠質量,可以預防失眠,神經衰弱等。

  3.藏茶與綠茶:藏茶選料於高海拔的物種,其生命力較一般茶要頑強得多;藏茶採摘一芽五葉成熟茶,其內含物遠比一般綠茶要豐富得多,如果把藏茶比作成熟果,那麼綠茶則屬於未成熟果,綠茶越品越淡,藏茶越品越濃;喝綠茶睡不好,喝藏茶睡得香;藏茶有濃烈的天然老茶香,有葡萄美酒般的湯色,以及一般飲料不可替代的口感。

  三大飲料茶當先,喝茶有益無害,喝藏茶更上一層,特別是當您攝油膩過多,喝上一杯濃濃的藏茶,無庸置疑,您會舒服多了,所以藏茶是您休閒品飲、清熱消暑的綠色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