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茶文化是怎樣的

  安徽是茶的產區之一,具有豐富文化底蘊。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安徽的茶文化介紹。

  安徽的茶文化介紹

  安徽自古就名茶好茶迭出。其中中國十大名茶之中,出自安徽茶葉就佔了三成。安徽省嶽西縣天柱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安徽天柱山大別山地區,四季變化明顯,晝夜溫差大。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同時也是安徽重要的茶葉生產,批發和經營集散地。

  安徽翠藍茶葉農產品直銷網正是植根於這塊茶文化積澱深厚的沃土上,傳承徽茶文化衣缽,努力推廣安徽大別山雲霧茶及稀有的無汙染的農副產品。著力塑造革命老區人民辛勤勞動、勤勞致富、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

  安徽名茶的介紹

  黃山毛峰: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每年清明穀雨,選摘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於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鮮葉採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

  六安瓜片: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歷史悠久。明代許次紓《茶疏·產茶》雲:“天下名山,必產靈茶,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南北,則稱六安……”;大文豪梁實秋亦有贊之也。因其是單片葉而做,極像瓜片因此而得名。

  太平猴魁:中國極品名茶,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黃山區新明鄉,尤以猴坑高山茶園所採製的尖茶品質最優,特稱“猴魁”。外形兩葉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翹。不曲;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葉面色澤倉綠勻潤,葉背淺綠,葉脈綠中藏紅;入杯沖泡,芽葉成朵,或懸或沉,懸在明澈嫩綠的茶計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杯中對你伸頭縮尾,有刀槍雲集。龍飛鳳舞的特色。其滋味鮮綠醇甘甜,香氣高爽持久,湯色清綠明淨,有爽口。潤喉。明目。提神之效。

  祁門紅茶:為世界四大名茶,常簡稱“祁紅”,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祁紅產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林木多,溫暖溼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常有云霧繚繞,且日照時間較短,構成茶樹生長的天然佳境,釀成“祁紅”特殊的芳香厚味。

  屯溪綠茶:黃山市屯溪綠茶的簡稱,為我國極品名茶之一。主要產地有休寧、歙縣、施德、績溪、寧國等地。因歷史上在屯溪加工輸入出,故名“屯綠”。該茶條索緊密,勻正壯實,色澤綠潤,沖泡後湯色綠明,香氣清高,滋味濃厚醇和,是我國綠茶中的名品。“屯綠”屬炒青類,屯綠毛茶又稱“長炒青”。其做法起源於鬆羅匹茶的製法,品種有珍眉、貢熙、特針、雨茶、秀眉、綠片等6個花色18個不同級別,此外還可窖制茉莉、珠蘭、玉蘭、玳玳、桂花、玫瑰等花茶。

  霍山黃芽:主要產於霍山大花坪金子山、漫水河金竹坪、上土市九宮山等地。霍山黃芽的歷史悠久,唐代即有“壽州霍山之黃芽”的記載,明代王象亞的《群芳譜》亦稱“壽州霍山黃芽之佳品也。”由於金子山頭日照較短,雲霧繚繞,低溫溼潤,土質肥沃,“黃芽”在此生長,芽嫩葉肥,形成別具一格的茶葉品質。

  該茶條形緊密,形如雀舌,顏色金黃,白毫顯露,湯色黃綠,香醇濃郁,甜和清爽,有板栗香氣。上等“霍山黃芽”,外形緊細成條,有如蓮心;色澤黃嫩油潤,芽葉成朵,湯色澄黃而明亮,香氣清鮮。

  嶽西翠蘭:是生長在大別山區的優質雲霧茶。新創名茶。產於皖西大別山腹地嶽西縣境內的主薄、頭陀、來榜區。該地原屬陸羽《茶經》所載盛產茶葉的壽州和舒州,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茶園大多分佈在海拔600-800米的深山峽谷之中,周圍樹木蔥籠,百花溢香,雲霧瀰漫。

  “嶽西翠蘭”是在地方名茶小蘭花的傳統制作技術基礎上創制的。穀雨前後選採一芽二葉,用竹帚翻炒殺青,繼而手工造形,後經炭火烘焙而成。其外形優美,芽葉相連,自然舒展,酷似小蘭花;其湯翠綠明亮,香氣持久;其味醇厚而回甘。

  涇縣特尖:新創名茶,入杯沖泡,霧氣結頂,蘭花清香四溢,芽葉徐徐展開,清澈明淨,品之鮮醇爽口。

  湧溪火青:產於皖南涇縣黃田鄉湧溪,生產歷史已有五百餘載,曾為歷朝之貢茶,現為饋贈之佳品;產地風景秀麗,層巒疊嶂,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常年雲霧繚繞,泉水潺潺。鮮茶葉如碧玉,味似花香;採摘標準,製作精良。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聲;色如墨玉,油泣顯毫;湯色杏黃明淨,滋味醇正甘甜;質優形美,耐泡持久,攜帶方便,實乃茶中之珍品。

 

  敬亭綠雪:生產企業安徽農墾國營敬亭山茶場,地處宣城近郊,敬亭綠雪形似雀舌,挺直飽潤,色澤嫩綠,白毫顯露,嫩香持久,回味甘醇。分特、一、二、三共四個等級。飲評者有詩讚譽:形似雀舌露白毫,翠綠勻嫩香氣高,滋味醇和沁肺腑,沸泉明瓷雪花飄。

  安徽茶文化歷史

  徽州是個文風昌盛的地方,講究以茶怡情,以茶待客。朋友相聚,圍桌把盞,品茗助興,一杯清茶,幾片綠葉,幽香縷縷,其樂融融。茶文化由此發端,與茶相關聯的有茶詩、茶楹聯、茶散文、茶著作、採茶舞、請茶歌等,當地至今還流傳著種種有關黃山茶的諺語、掌故。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祁門紅茶、太平猴魁雙雙獲得金獎。1987年,第26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上,“祁紅”又一舉奪魁。祁紅、屯綠、毛峰、猴魁,紅綠相映,金獎疊加,在中國十大名茶中,幾乎佔去半壁江山。

  黃山茶,國飲之冠,可謂名不虛傳。徽州漫山遍野皆茶園,錦山秀水中散落著星星點點的茶村,穀雨前後,山野裡隨處可見身背茶簍的茶姑在採茶,戶戶生火炒茶。

  有道是:“未見黃山面,十里聞茶香”。徽州人與茶有不解之緣,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無不有茶的蹤跡,體現出濃郁的鄉風民俗。

  民間有這樣一則傳說:

  清朝乾隆時,日本天皇派使臣向乾隆皇帝進獻日本玉露茶,使臣一再介紹此茶如何名貴。當晚,乾隆帝品嚐了玉露茶,覺得日本使臣的介紹過分炫,有點瞧不起大清王朝,因而龍心不悅。

  次日上朝,就問各大臣對日本使臣獻茶印象如何?有個會察顏觀色名叫楊儀的臣子說:“皇上,我看那個使臣獻茶是假,炫耀是真,看不起咱大清朝,應予回敬。”

  此話正中乾隆下懷,他即命楊儀設法弄點名茶回敬日本天皇,以振國威。

  楊儀聽罷,十分為難。回家後將此事告知愛妾,不料妾說:“此事何難,我家鄉徽州有紫霞名茶,茶名就不凡,遠勝玉露茶。因國人喜歡代表吉利的紅色,百紅方一紫,故紫色更是大吉大利大喜。

  紫霞茶長在峭壁之中,不見陽光,只靠彩霞霧露滋潤,這種無陽茶,只有大清國生產,價值連城。”楊儀大喜,連夜進宮將紫霞茶的來歷向乾隆帝稟奏一番。

  乾隆立即下旨徽州知府,火速送十斤紫霞茶進京。不久乾隆帝召見日本使臣,滿臉傲氣他說:“感謝天皇獻茶之情,也請將大清的紫霞茶帶回供天皇飲用,看看此茶比玉露茶很感激乾隆皇帝。

  當然這只是聊供一笑的傳說,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大約有四千年。茶文化深不可測。飲茶確有助提神、助食、明目、利尿的保健作用。千百年來,中國人飲茶十分考究用水、茶具。這裡,摘引三百年前大美食家袁枚先生飲茶體會,供品茗者參考。

  他說:“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杯,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