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教學質量的保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增加課本中的背誦量

  增加課本中的背誦量。就現用的教材來看,不論是寓理於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秀範文,但教材中要背誦的地方卻為數不多。所以我除了落實課本的背誦量,每單元還挑選3~4個妙語佳句、精彩片段讓學生熟讀成誦,運用於片段練習。

  重古詩詞背誦。每學期補充幾篇好的詩文,要求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背下來。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課程標準》推薦的一定數量的優秀詩文篇目,讓學生知其大概博聞強記。久而久之,學習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給足時間讓學生積累。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是背誦,沒幾天學生就會忘得一乾二淨,所以要求每一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本用於積累的本子,平常把自己認為好的句子、詞語寫上去,每一課結束時留十多分鐘讓學生自由積累“好詞佳句”。每一週抽一節課給學生積累,這樣學生有了交流的平臺,彌補了農村小學資源有限的缺陷,有效地利用了資源,提高了學習效率。

  :強調語文的實踐性

  強調語文的實踐性,不刻意追求知識的系統與完整。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因而,應該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是在課堂“言說”的過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學生充分的“踐行”中形成的,應將語文課堂打造成學生語文“踐行”的場所。語文課堂應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的世界,打通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絡的通道。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的實踐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把語文課本看成一種既定的死的文字,應看做是有待於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開發的學習資源。應該為學生開拓更多的語文實踐渠道,讓他們廣泛地接觸語文材料,這樣才有益於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

  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語感的培養要通過整體感知的途徑。對語感整體性特徵有兩種理解,一是指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深厚意蘊,而不是訓詁式的一個字一個詞地解釋,把文章弄得支離破碎;二是指對言語物件整體的、全面的、籠統的把握,而不是條分縷析,兼顧方方面面各個層次的具體理解和切分。

  相比較而言,後者更能揭示語感獨有的特點。語感的整體性有時還表現在模糊上,即不清晰、不確定,它不同於含糊,人們在感知言語時往往只有正誤、好壞的直覺結果,卻說不清語感判斷的過程,表現為一種“意會”,一種“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領悟。語感整體性特性一方面與直覺思維相關,另一方面與漢語獨特文化傳統相關,漢語是“人治”語言,漢字字形耐人尋味,語法以語序和虛詞為手段,“偏重心理,略於形式”,固定在語言結構中注重心物感應、直覺體悟、整體綜合,思維結構偏於籠統模糊。

  這些特點促進了漢民族形象思維、經驗思維、直觀思維和類比推理能力的發展,使整體把握、籠統感受、模糊思維成了漢民族感受言語物件的主要的和擅長的方式方法。語感的整體性避免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和短於分析,難以透徹。可見,語感是在瞬間內對言語全方位、多層面的整體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