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論文

  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應當承擔起素質教育的任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著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新課程標準明確的教學目標之一,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一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教師觀念轉變是前提

  疏通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教師既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教育方法,又要另闢蹊徑,不斷開鑿新渠道,以嶄新的視覺,重塑“傳道、授業、解惑”新形象,從過去的“純知識性”傳授中走出來。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己任,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不僅關注學生的識字、遣詞造句、“循規蹈矩”的作文,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既要使學生團結在你的周圍,又要放飛他們的心靈。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固步自封,要加強相關理論學習與實踐。只要不懈努力,你固有的疑雲定會釋然,育人之渠定會暢通。

  二、啟用思維、開創新局面

  學生養成了一定的“活學”習慣,仍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組織如果導向偏離,將會重蹈覆轍。就課堂教學而言,應做到以下幾點:

  1、激發興趣。語文課本身是一門興趣盎然的課程。一段精彩的文字、一幅精美的插圖會使學生興奮;一則寓言、一篇童話會使學生聯想;父愛的偉大、母愛的純潔會使學生動容;花草樹木、鳥獸蟲魚、日月星辰會使學生去探索、瞭解。學生的興趣是多方面的,關鍵是教師將採用什麼樣的措施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例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時,教師提前讓學生蒐集有關蟋蟀的資料,瞭解生活習性;觀察蟋蟀的巢穴,將觀察所得記下來;畫一幅蟋蟀圖,寫一段描寫蟋蟀的文字等。在第一課時,暫不學習課文,而是讓學生在班上展示自己的收穫。這樣,學生的興趣很高,並且從中學到了有關蟋蟀的知識,為下一節課學習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如:有位教師在教學中學習古詩《風橋夜泊》時,針對學生不理解詩人的縷縷輕愁的情況,就採用兩個步驟來激趣:一是誦讀,略帶感傷語調,讓學生邊聽邊看插圖,感受詩中的意境。二是提出一問題:“夜晚,當你一人在家時,你想到了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各抒己見。這時,老師再進一步創設該詩的意境,讓學生從中領悟其情感。

  2、氣氛民主。課堂活躍了,學生的想象就會十分豐富,可能會提出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此時,老師應態度和藹,機智靈活,用不同的方法對待不同的學生。這樣,學生就不必擔心說錯而受責備,會變得暢所欲言,也許學生獨到的見解會令教師茅塞頓開,找到更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也會給眾多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這何樂而不為呢?

  3、注重實效。課堂啟用,要注重實效,改“做”課為“學”課。如果按固定程式圈定學生,雖有“活”的跡象,那也只是在一桶水裡遊蕩。要使學生在四十分鐘內真正所獲,並且要似一股活動的流水,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變化,進行情感體驗。如果學生對文中所展現的父愛親情漠不關心,那麼教師應讓學生互相傾訴,這樣使學生用親身經歷來體驗文中的父愛。二是讓學生懂得價值取向。抓住文中“了不起的父與子"這句話,讓學生討論,明白“愛別人以及做人應有責任感”。課外讓學生將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營造一個人人有責任感的環境氛圍。

  三、拓展空間、強化聯絡

  1、鼓勵學生相互學習、借鑑。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有的書寫工整、卷面清潔;有的能說會道、擅長言辭;有的善於做筆記、搞摘抄:有的習作水平較高,想像力豐富……我們要有意識地讓學生相互交流,突破那種各自為陣的局面。在班內經常開展作業展評、習作傳閱、互借參考資料,以集體的智慧拓展自己的視野。

  2、加強各科的聯絡。語文科是一門綜合學科,天文地理,數理邏輯、人文涵養無所不包。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拓寬知識面,廣泛接觸各科知識,主動積極地與各科教師合作,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東西。例如,在學習寫景的文章時,朗誦時配上舒緩、流暢的輕音樂,可使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情畫意的風景,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如果再欣賞有關的彩色插圖,更會使學生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3、樹立大語文教育觀。語文教學的資源豐富多彩,在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資源的同時,溝通課堂內外,聯絡生活實際,拓寬其學習空間,注重培養語文實踐能力。要經常性地在班內開展各種活動,如興辦故事會、課外閱讀交流、詩歌朗誦會、演課本劇、辯論會、當小導遊、搞採訪、辦板報,鼓勵學生課外寫稿投稿等。還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開展各類社會調查。如調查社會上用字情況、環境情況、家鄉變化情況、居民受教育情況等,隨時收集本地健康的各種形式的對聯、方言俚語、民間故事、傳聞軼事、民俗風情、生產勞動經驗等。如果長期堅持,學生的語文素養定會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潛能發揮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語***所以,我們要運用新理念,採取多種措施,啟用一切積極因素,充分拓寬學生髮展的空間,促進學生能力的飛躍。

  篇二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學校不定期地組織語文教師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使每位教師認識到中華民族的許多可貴精神都積澱在語言文字之中,應避免冗長的分析和機械的練習,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受到薰陶,讓教師也要認識到朗讀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將起到很好的作用;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各專案標達到的突破口。

  精心指導,提高朗讀水平。為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首先要讓學生讀通文章,提高識字水平。一篇好的文章到手,對於喜歡讀書的學生當然是先睹為快,然而由於受中小學生識字量的限制,不可能對文章的每一個字都能認識,這就需要首先掃除文字障礙。而要解決文字障礙,可以求教於老師、同學,也可以藉助於工具書。對於獨立進行課內外閱讀的學生,利用工具書既可以讀通課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時,瞭解一下字意,為讀懂課文作一下鋪墊。

  其次要讀熟文章,積累詞彙。課內外閱讀的一個重要的作用是為寫作積累素材。由於中小學的讀書能力有限,很難做到讀一遍文章就可以讀準確。因此,在讀通文章之後,必須趁熱打鐵把文章讀熟,才能不至於很快遺忘。同時,掃除文字障礙之後,多讀幾遍達到能夠熟練地朗讀,做到一字不錯,可以保證以後準確運用。在這一環節中還可以鼓勵學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詞佳句,擴大自己寫作詞彙的積累,以備在今後的寫作中應用。

  最後要讓學生讀懂文章,體會文義,理清結構。在兩步讀的基礎上,孩子們憑藉自己已有的語感,對文章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如果能進一步地展開朗讀,並能努力地去理解每一個句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進而體會文章思想,達到真正讀懂文章。學生在大量閱讀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就形成了較強的語感。這樣,必然會伴隨他們閱讀量的增大而讓讀書變得輕鬆,讀書的興趣也就會越來越高,理解能力也會得到很大提高。

  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美讀文章,領悟文思,敢於評價。美讀,也就是有感情的朗讀。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能夠真正理解之後,也就有了自己的認識。教師要鼓勵學生寫出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大膽對文章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價,在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的同時,強化個性,使之逐步形成獨立寫作的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要牢牢把握朗讀這個環節,不但引領學生進入課文,而且要指導他們走出課文,大量閱讀,真正做到閱讀是語言資訊的輸入,寫作是語言文字資訊的輸出,使他們在"進"和"出"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好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