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遵循語文教育規律
語文課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還要發揮好學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詞、句、篇四個方面進行紮紮實實的基礎訓練,使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積累語言材料,積澱語感經驗。因此,學習語文重在積累,重在感悟,重在實踐,重在獲得。
一、從“字”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紮紮實實、規規矩矩
有的人認為,字的教學是小學低年級的事情,到初中階段就不作重點要求。實際上並非如此,小學低年級到中、高年級學生學會了漢語言常用的漢字,奠定了語文閱讀、寫作的基礎。到初中階段,應該在更高層次上加強“字”的學習和揣摩。離開了每一個生動的漢字,一切關於語文能力的侈談都是空中樓閣。
1、一字未曉不放過。
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自己要進行具有指導性的範讀、板書之外,要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字”的訓練。對於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字音方面的差錯,要馬上給予指出,並要求學生將正確的讀音標識在課本上。對於學生由於普通話不標準,出現“z、c、s”和“zh、ch、sh”混讀的現象,也不要視而不見,可以採用請其他同學提、自己查字典等方法予以糾正。雖然在教學中耽誤了一點時間,卻沒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梗阻,並且養成了細緻認真的閱讀寫作習慣。
2、字放句中增理解。
在字的理解上,要請學生將這個字帶到句中去進行理解,去體會作者的獨特匠心。比如《孔乙己》這篇課文,許多常用的漢字,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卻增添了更多的意味和神采。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錢”中的“排”字,上課時筆者特意拿來了九元硬幣。筆者說:“老師這裡有九文大錢,誰來做一回孔乙己。在講桌上‘排’出九文大錢?”有的學生上來後,一下子把“九文大錢”反扣在講桌上,顯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有的同學把“排”做成了“摞”。在幾次練習後,學生知道“排”原來是把錢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
一個“排”字生動地顯示了孔乙己的窮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現了其誠實迂腐的性格。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於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性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和把握。
3、教學體現漢字美。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教語文,必須站在文化的平臺上”,並形象地說:“站在文化的平臺上來看,一個個字都是鮮活的、有生命的,可以從那一幅幅畫、一個個故事中受到多種多樣的啟發。”語文有著獨特的魅力,特別是漢語言更是具備無限的美感。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用的範文,無論在語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結構上都充分展現著漢語言文字的美。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和研究課文的時候,要在尊重課文字身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課文中的內涵,使學生體會到文章感情的激盪、理性的思辨。在散文教學中側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獨到感悟以及獨創性的充滿藝術魅力的語言;在戲劇教學中,側重引導學生體會符合人物身份的個性化語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處;在詩歌教學中,側重引導學生挖掘音韻美、整齊對稱美以及意境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有了這樣一種美感享受,就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培養起學習語文的濃烈興趣。
二、從“詞”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厚積薄發、求新求進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詞語就彷彿是一塊塊富有生命的磚石,只有把這些磚石富有規律地壘砌在一起,才能建築起一幢幢或聳入雲天的高樓大廈,或精緻小巧的亭臺殿閣。
1、在課堂上注意訓練。
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背誦名篇的時候,要注意關鍵詞的誦讀和記憶。
在重點句式的教學中,更要抓住傳遞感情的重要詞語,咀嚼、推敲,讓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結晶和喜怒哀樂的摯愛深情綻發出耀眼的火花,讓學生身歷其境,感動,共鳴,震撼,使這些詞語成為學生語言中的一部分。
2、在課外要注意積累。
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很多佳詞麗句在走馬觀花的瀏覽中被忽略了。教師要培養學生髮現好詞語、好句子,通過自己準備的筆記本隨時進行收集的好習慣。收集來之後,反覆進行誦讀、體會,在作文的時候嘗試著運用這些新結識的“詞語夥伴”、“句式夥伴”,不斷提高自己作文描寫的精確程度,增加自己作文的亮點。
三、從“句”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多重練習、脫口而出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句”猶如一個個組裝好的零部件,只要胸有主旨,那一個個零部件就如同服從命令的士兵,魚貫而入,組合成為一個個整齊而富有生氣的段落,組合成為一篇文從字順的文章。
1、有意提煉。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重點語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有的在文中定下了文章的基調,有的在文中是點睛之筆,有的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一文,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裡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十分感人。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著重在朗讀父親的話語入手,讓學生通過樸素真切的對話,體味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2、有意識記。
文章之所以形成不同的風格,除了篇章結構的不同之外,主要原因還有句式表達方式的不同。有的人因為看前蘇聯文學多了,受他們的影響,長句式、倒裝句式比較多,顯得歐化十足;有的人因為喜好中國古典文學,對仗、排比、押韻等傳統手法信手拈來。這都是長期閱讀和創作中不知不覺形成或者有意為之,從而形成的不同的文章風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把各種不同的句式掌握在自己的腦海中。通過有意識的積累諸多不同的句式,獲得不同的表達路徑,這樣在作文的時候,就能夠遊刃有餘,有“不擇而出”的創作快感。
3、有意訓練。
作為教師在課內訓練中,要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句式訓練,通過填空、造句、段落接龍等方法,使學生早一點擺脫作文腔,走出符合自己性情的創作風格。雖然學生在開始練習的時候,會東拼西湊,甚至不知輕重,猶如初學走路的孩童顯得有些踉踉蹌蹌,但這都是成長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只要堅持,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話風、文風。
四、從“章”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反覆體味,“摹”篇佈局
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善於模仿,善於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認真鑽研作者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挖到文章的寶藏。
1、學文章的開頭。
萬事開頭難,寫文章也是如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或其他文學作品的時候,要教會學生注意作者是如何直抒胸臆、開啟局面的。從寫法上來說,是“總分總”的“總寫”開頭,還是通過倒敘的手法,把最精彩的畫面首先展示給讀者的。從句式上來說,是猶如《史記》中最傳統的“陳勝者,陽城人也”句式,還是用煽情的筆調,把讀者帶入優美意境的寫法。在體味文章的時候,要教會學生及時進行總結和掌握,在寫作的時候能夠學會運用。
2、學文章的銜接。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敘述故事,或者描寫景物的時候,不可能一口氣寫完。在敘述完一個故事、介紹完一處景物後,往往要歇口氣,給自己也給讀者留下回味的空間,這種峰迴路轉的功夫非常巧妙,有的作者是用承上啟下的傳統寫法;有的是一氣呵成,但是在每一個段落中突出的重點各不相同;有的是直接寫出下文,看似沒有銜接,其實藕斷絲連,給人文斷神不散的感覺。教師不能只是帶著學生分析段落大意,更要注意作者在寫作上的技法運用。這樣在以後閱讀的時候,學生就能夠掌握一些創作的技巧,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掉書袋”、“抖包袱”、“且聽下回分解”。
3、學文章的結尾。
好的文章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豹尾”就是指文章精彩的結尾。好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主要是作者“言有盡而意無窮”。或者是和前文一脈相承、照應全文,形成首尾呼應的完美;或者是以經典的語句提煉全文,使人振聾發聵、過目難忘。在教學中,要使學生體會作者在結尾時的良苦用心,從而在以後的作文中有意識加以模仿,為自己的創作增光添彩。
一、從“字”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紮紮實實、規規矩矩
有的人認為,字的教學是小學低年級的事情,到初中階段就不作重點要求。實際上並非如此,小學低年級到中、高年級學生學會了漢語言常用的漢字,奠定了語文閱讀、寫作的基礎。到初中階段,應該在更高層次上加強“字”的學習和揣摩。離開了每一個生動的漢字,一切關於語文能力的侈談都是空中樓閣。
1、一字未曉不放過。
2、字放句中增理解。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錢”中的“排”字,上課時筆者特意拿來了九元硬幣。筆者說:“老師這裡有九文大錢,誰來做一回孔乙己。在講桌上‘排’出九文大錢?”有的學生上來後,一下子把“九文大錢”反扣在講桌上,顯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有的同學把“排”做成了“摞”。在幾次練習後,學生知道“排”原來是把錢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
一個“排”字生動地顯示了孔乙己的窮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現了其誠實迂腐的性格。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於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性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和把握。
3、教學體現漢字美。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教語文,必須站在文化的平臺上”,並形象地說:“站在文化的平臺上來看,一個個字都是鮮活的、有生命的,可以從那一幅幅畫、一個個故事中受到多種多樣的啟發。”語文有著獨特的魅力,特別是漢語言更是具備無限的美感。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用的範文,無論在語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結構上都充分展現著漢語言文字的美。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和研究課文的時候,要在尊重課文字身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課文中的內涵,使學生體會到文章感情的激盪、理性的思辨。在散文教學中側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獨到感悟以及獨創性的充滿藝術魅力的語言;在戲劇教學中,側重引導學生體會符合人物身份的個性化語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處;在詩歌教學中,側重引導學生挖掘音韻美、整齊對稱美以及意境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有了這樣一種美感享受,就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培養起學習語文的濃烈興趣。
二、從“詞”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厚積薄發、求新求進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詞語就彷彿是一塊塊富有生命的磚石,只有把這些磚石富有規律地壘砌在一起,才能建築起一幢幢或聳入雲天的高樓大廈,或精緻小巧的亭臺殿閣。
1、在課堂上注意訓練。
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背誦名篇的時候,要注意關鍵詞的誦讀和記憶。
在重點句式的教學中,更要抓住傳遞感情的重要詞語,咀嚼、推敲,讓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結晶和喜怒哀樂的摯愛深情綻發出耀眼的火花,讓學生身歷其境,感動,共鳴,震撼,使這些詞語成為學生語言中的一部分。
2、在課外要注意積累。
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很多佳詞麗句在走馬觀花的瀏覽中被忽略了。教師要培養學生髮現好詞語、好句子,通過自己準備的筆記本隨時進行收集的好習慣。收集來之後,反覆進行誦讀、體會,在作文的時候嘗試著運用這些新結識的“詞語夥伴”、“句式夥伴”,不斷提高自己作文描寫的精確程度,增加自己作文的亮點。
三、從“句”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多重練習、脫口而出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句”猶如一個個組裝好的零部件,只要胸有主旨,那一個個零部件就如同服從命令的士兵,魚貫而入,組合成為一個個整齊而富有生氣的段落,組合成為一篇文從字順的文章。
1、有意提煉。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重點語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有的在文中定下了文章的基調,有的在文中是點睛之筆,有的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一文,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裡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十分感人。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著重在朗讀父親的話語入手,讓學生通過樸素真切的對話,體味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2、有意識記。
文章之所以形成不同的風格,除了篇章結構的不同之外,主要原因還有句式表達方式的不同。有的人因為看前蘇聯文學多了,受他們的影響,長句式、倒裝句式比較多,顯得歐化十足;有的人因為喜好中國古典文學,對仗、排比、押韻等傳統手法信手拈來。這都是長期閱讀和創作中不知不覺形成或者有意為之,從而形成的不同的文章風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把各種不同的句式掌握在自己的腦海中。通過有意識的積累諸多不同的句式,獲得不同的表達路徑,這樣在作文的時候,就能夠遊刃有餘,有“不擇而出”的創作快感。
3、有意訓練。
作為教師在課內訓練中,要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句式訓練,通過填空、造句、段落接龍等方法,使學生早一點擺脫作文腔,走出符合自己性情的創作風格。雖然學生在開始練習的時候,會東拼西湊,甚至不知輕重,猶如初學走路的孩童顯得有些踉踉蹌蹌,但這都是成長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只要堅持,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話風、文風。
四、從“章”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反覆體味,“摹”篇佈局
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善於模仿,善於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認真鑽研作者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挖到文章的寶藏。
1、學文章的開頭。
萬事開頭難,寫文章也是如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或其他文學作品的時候,要教會學生注意作者是如何直抒胸臆、開啟局面的。從寫法上來說,是“總分總”的“總寫”開頭,還是通過倒敘的手法,把最精彩的畫面首先展示給讀者的。從句式上來說,是猶如《史記》中最傳統的“陳勝者,陽城人也”句式,還是用煽情的筆調,把讀者帶入優美意境的寫法。在體味文章的時候,要教會學生及時進行總結和掌握,在寫作的時候能夠學會運用。
2、學文章的銜接。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敘述故事,或者描寫景物的時候,不可能一口氣寫完。在敘述完一個故事、介紹完一處景物後,往往要歇口氣,給自己也給讀者留下回味的空間,這種峰迴路轉的功夫非常巧妙,有的作者是用承上啟下的傳統寫法;有的是一氣呵成,但是在每一個段落中突出的重點各不相同;有的是直接寫出下文,看似沒有銜接,其實藕斷絲連,給人文斷神不散的感覺。教師不能只是帶著學生分析段落大意,更要注意作者在寫作上的技法運用。這樣在以後閱讀的時候,學生就能夠掌握一些創作的技巧,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掉書袋”、“抖包袱”、“且聽下回分解”。
3、學文章的結尾。
好的文章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豹尾”就是指文章精彩的結尾。好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主要是作者“言有盡而意無窮”。或者是和前文一脈相承、照應全文,形成首尾呼應的完美;或者是以經典的語句提煉全文,使人振聾發聵、過目難忘。在教學中,要使學生體會作者在結尾時的良苦用心,從而在以後的作文中有意識加以模仿,為自己的創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