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管理學原理相關論文

  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不但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管理學理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注意知識的實際應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一新生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思考

  摘要:管理學課是經濟管理類專業最基礎、最核心的課程之一。由於培養方案和目標的差異,有些院校面向大一新生開設管理學。因此,教師應針對新生的特點和問題對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著力構建適合新生的個性化培養體系,將個性化教育貫穿於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等環節,構建一個全面和系統的課程培養體系。

  關鍵詞:管理學;教學;新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03-0176-02

  一、管理學課程特點

  ***一***實踐性和理論性相結合。管理學課程旨在讓學生樹立現代管理的思想觀念,掌握和運用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質,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理論素質和實踐技能,並通過實踐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課程特點要求實踐性和理論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兼備,如果只是單純講授理論,死記硬背定義,不免空洞、乏味,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抽象性特點。管理學中的許多道理和結果都難以直觀地看出來,這增加了學習的枯燥性,會增加理解的難度,降低學習者的興趣。管理學課程的抽象性來源於管理現象本身的特點。管理實踐的物件主要是人,管理就是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人的心理表現是很難直接看出來的。所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行為以及管理的過程和結果往往是不直觀的,許多時候要靠思維去把握和概括。因此,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等聽起來會感覺抽象枯燥,結果檢驗也不好計量。

  二、大一新生面臨的學習問題

  ***一***學習目標不明確

  大學與中學相比,學習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學習目標消失,學習動力不足。中學時代學校基本能夠有效督促學生專心學習。上大學後,部分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後原有的目標實現了,不需加油和充電了,逃學、曠課甚至沉迷上網的現象時有發生。而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後,面對眾多選擇往往不知所措。有的學生目標模糊,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有的學生目標很多而且多變,今天覺得“應該”考研,認為提高學歷才有出路,明天又想多考點資格證書便於找工作,後天又認為在大學就“應該”多參加社會實踐等,最終目標都沒有實現。

  ***二***學習方式不適應

  與中學教師相比,大學教師授課有速度快、內容廣、理論深的特點。一本厚厚的教材在幾十節課內必須講完,教學的內容不僅涉及教材,還有教材以外的知識,課程的理論深度比中學階段明顯增加,學生若不認真聽講,不積極思考和虛心求教就難以理解和掌握。大學的學習主要表現為自主性、選擇性、多元性、專業性和探究性,因而需要主動學習。而很多新生把大部分課餘時間和精力用於發展自己的愛好與滿足自己的樂趣。因此,在大一這個專業基礎知識積累與綜合知識滲透的特殊時期,應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聯絡能力,以擺脫高中教育的一些慣性思維。

  ***三***專業和課程的認識不足

  大多數新生有著讀書的良好習慣,他們的興趣愛好範圍很廣、知識面很寬,而且有個人的獨到見解。但具體到所學專業時,由於大部分新生對所學專業瞭解甚少,有些課程聽起來雲裡霧裡,特別是對於管理學這種社會科學類課程,許多問題學術界存在很多不同觀點,而高中時代的教育使學生形成了尋求唯一的正確答案的習慣,簡單地認為,凡事皆有公斷,是一即一,是二即二,怎能是一又是二呢?在所學專業和課程面前無所適從。這正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差別,我們必須使新生認識這種差別。而對於沒有探索到新的學習方法的新生,容易出現學習興趣降低、厭學等問題。

  三、針對大一新生的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

  ***一***上好第一堂課

  1.教育新生積極調整,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在中學,學生主要是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側重於知識的積累,所學知識的範圍相對明確。而大學無論是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與中學有了很大的區別。從廣度上說,大學的課程多達幾十門課,而中學最多十幾門;從深度上說,大學傳授的既有專業知識,又有本學科前沿的最新動向和成果,側重於概念之間、原理之間的聯絡,使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問題。與中學教學那種依賴性很強的教學活動相比。大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總的來說,大學學習的最大特點是寬鬆、自由、自主。大學生要掌握更多、更廣、更深的知識,除了課堂的學習之外,還必須課下自己去鑽研、拓展,培養獨立思考和自學的能力。

  2.向新生講授學習管理學課程的意義,使他們從內心上產生學習的使命感和榮耀感。管理學課程的進展,必然涉及很多成功人士,他們的業績、奮鬥歷程與名言,也可以用來激勵我學生。一年級新生剛結束了高考的緊張拼搏,脫離了父母的管束,早就想輕鬆輕鬆,我們應當及時告誡學生:一年級是大學的關鍵時期,放縱自己,沉迷於遊玩,就會沉淪下去;一年級是機會,可以使他們開始獨立的人生,邁向新的生活。

  3.要求新生運用目標管理法制定學涯規劃。學涯規劃是學生在認識自我、瞭解社會的基礎上,從自身實際和社會需求出發,確定職業發展的方向,制定在校學習的階段目標和總體目標,擬定實現目標的步驟和具體實施方法的過程。這個目標體系包括學涯總目標、各個學年和學期的分目標,以及目標實施的思路和方法。我們應該做的工作是:使學生明白大學階段的主要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認知,學會思考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分階段地計劃和安排學業以及大學生活,使學生能在正確分析主客觀因素的基礎上,做好大學四年的學涯規劃。

  ***二***整合教學內容,妥善處理與後續課程的關係

  首先,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拋棄全面講解的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書本內容整合為管理概述、管理思想、管理職能等幾大模組,在增加教學內容的連貫性的基礎上明確各模組之間的相關性。另外,為了突出管理學課程的教學重點,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教師應對涉及後續課程的有關內容做簡略講述,詳細地講述留給後續課程處理,如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戰略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這樣既能保證管理學課程教學的系統性,又能建立與後續課程的聯絡,併為它們的教學活動預留所需的空間。

  範文二:淺議《三國演義》中的管理學原理

  管理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預期目標,本質是協調,協調的中心是人,協調的方法多種多樣。簡單地說,管理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職能。

  一、《三國演義》中的計劃工作

  沒有計劃的企業往往是一個混亂的企業。企業計劃是指組織根據自身內外部的具體情況,權衡各種主客觀的可能因素,通過科學的預測,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組織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計劃是一種具有指導性、科學性和預見性的管理活動,同時也是一項系統複雜而又非常困難的工作。但一個科學準確的計劃,對於組織的發展也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三國中深臥隆中的諸葛亮通過《隆中對》為我們上演了一場精妙絕倫的工作計劃。

  任何計劃工作的程式都是相近的,依次包括背景分析、制定目標、可行性分析、選擇方案、制定輔助計劃、制定預算及控制。仔細閱讀隆中對的文字,用管理學原理中計劃工作的程式對諸葛亮的《隆中對》進行簡單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其科學性和可行性。從下面的圖1-1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計劃工作的科學步驟。

  縱觀《三國演義》全書,可以清楚地看到此計劃基本正確。孔明未出茅廬已經制定天下三分之勢。後來劉備集團的所有戰略目標就以此為基礎,在執行此計劃的初期,由於執行得當,此決策依次得以實現。先後才有了智取荊州、益州,獲得了堅固的根據地,同時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大敗曹操於漢中,劉備集團進入全盛時期。然而此後,隆中計劃執行的後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形勢急轉直下。關羽違背隆中計劃初衷,交惡東吳,大意失荊州。劉備盛怒之下討伐東吳,又因戰術失誤導致火燒連營,病逝白帝城。諸葛亮的計劃最終沒有實現,然而這依然影響不了隆中計劃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只是因為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過錯而已。

  在魏、蜀、吳三家為主導的三國時代,不僅僅只有劉備諸葛亮有著如此完美的戰略計劃,在其他各方勢力中也同樣從一開始就有著各自的計劃:包括戰略方向和目標。如曹操集團,一開始就採取了挾天子而令諸侯計劃,使得勢力原本並不強大的曹操能夠隨時號令天下諸侯,佔據著政治上的優勢,最後一步步將政治優勢轉化為軍事上的優勢,不斷兼併其他諸侯,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

  二、《三國演義》中的組織工作

  ***一***《三國演義》中的組織結構設計

  組織為了確保集體合作的有效性,需要有一個正式的協調各種活動和任務的框架結構,以使組織成員明白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因此,組織工作是指設計和維持一種有助於有效集體活動的組織結構的一個動態過程。在《三國演義》中,伴隨著劉備集團由簡單的初始組織形式發展為成熟階段,併成功上市為國內三巨頭之一,組建成為蜀漢集團,其組織的層級也開始增加,如分封諸葛亮為軍師,軍國大事,法正為尚書令,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魏延為漢中太守等,這些都彰顯了蜀漢集團開始從組織結構上完善內部管理,與此同時,蜀漢集團的所有權與經營權也開始逐漸分離開來,在後主劉禪時代正式完成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正是在諸葛亮這樣傑出的CEO帶領下,蜀漢集團才能繼續生存數十年之久,並能多次發動針對強大的曹魏集團的北伐戰爭。蜀漢集團至劉備稱王建立之後的組織結構型別為直線型組織結構。其表現形勢如圖1-2

  蜀漢集團採用這種直線型組織結構的優點有:首先是組織結構比較簡單,其次是各自的責任與職責也相對比較明確。但這種組織的缺點也比較明確,主要表現在,當組織規模較大,業務複雜的時候,所有管

  理職能都集中由一個人承擔,而當這位管理者離職以後,就很難再找到一個具有全面知識和技能的人去替代他。如諸葛亮去世以後,導致蜀漢集團一時間人才匱乏,再無一人能夠承擔起匡扶漢室的重任,這也是蜀漢集團最終被北魏兼併的原因之一。

  ***二***《三國演義》中的職權配置

  組織工作的另一重要因素即組織中職權配置的問題。通常組織內的職權可分為直線職權、參謀職權和職能職權。從整部《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東吳集團在處理其組織內部職權配置問題上是卓有成效的。在東吳集團中,孫權作為最高管理者卻缺乏某些方面的專業知識,如軍事指揮才能等,但為了東吳集團的生存和發展,孫權就充分的利用其職能職權,將軍事指揮的職權先後授予周瑜、魯肅、呂蒙等,從而有效提高了組織的效率。與此同時,在有效授權方面,孫權也是群雄角逐中最大的贏家。管理者必須從思想上意識到授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了進行有效的授權,管理者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有善於接受不同意見的態度;要有放手的態度;要善於信任下級;要允許別人犯錯誤;要善於適度控制。而孫權在這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如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步八陣圖”中,劉備傾蜀國七十萬大軍東征吳國,孫吳集團面臨亡國滅種危險之際,孫權大膽啟用陸遜,並將軍事指揮大權交予陸遜,放手讓他幹,即使在戰爭初期,陸遜連續丟失營寨,東吳國內倒陸遜之聲不絕之時,孫權依然表現出對陸遜的完全信任,也正是有了這種信任,也才有了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劉備,最終挽救了東吳的滅國之危。

  ***三***《三國演義》中的人員配備工作

  人員配備是組織工作的延續。在設計了合理的組織機構和結構的基礎上,還需要為這些機構的不同崗位選拔配備合適的人員。

  組織在選拔所需要的管理人員時通常是從企業內部提拔或外部選聘的方式。但是由於內部招聘人員的選擇範圍比較小,往往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尤其是在組織處於創業初期或快速發展的時期,外部招聘往往成為企業組織的首選。在《三國演義》裡關於人員配備的記載也有許多。“操大喜,於是發矯詔,馳報各道,然後招集義兵,豎起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聚集”曹操通過這次大規模的外部招聘,不僅招募了大量的業務人員,而且還招募到了後來諸多業務精英和優秀的管理人員。如曹仁、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荀彧等,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了曹魏集團的中流砥柱。也正是在這些當世名將和名士的輔助下,曹操集團這個在當時不入流的小企業才能夠迅速崛起,並能夠通過在不斷的兼併中成為國內第一大集團。

  與外部招募相對應的另外一種企業招募管理人員的方法是內部晉升。內部晉升相對於外部招募具有鼓舞組織內部員工士氣和內部成員積極性的特點。但如果晉升渠道存在瑕疵或部分成員未能及時有效得到提升,就有可能導致組織出現危機。如《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裡,關羽帶兵攻長沙一戰中,長沙內部大將魏延帶兵斬殺了長沙太守韓玄,投降劉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魏延久不受韓玄重用,得不到提升所致。因此在管理過程中無論是選擇何種招募人才的方式,歸根結底都是要讓合適的人到合適的崗位去幹合適的事情,做到人崗協調匹配。

  三、《三國演義》中的領導工作

  管理中的領導工作,是指對組織內每個成員或全體成員的行為進行引導和施加影響的活動過程。其目的在於使個體或群體能夠自覺自願而有信心地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奮鬥。

  ***一***領導的特質

  按照領導所具有的特定品質和特性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傳統的領導特性理論和現代特性理論。傳統的領導特性理論認為領導者的品質是天生的,而現代特性理論則認為領導者的品質和特性是可以在後天的 環境中通過 實踐和培養,鍛煉出來的。其實 無論是傳統的領導特性理論和現代特性理論,在《三國演義》一部書裡都有著非常生動的展現。如曹操就是一個具有天生的領導特質的人才。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不僅精通音律,善作詩歌,還是一名著名的軍事家、 政治家。極富戰略眼光和經營頭腦的曹操從散盡家產艱難創業開始,一生征戰,在給人民帶來戰爭苦難的同時也為實現中國北方統一做出了傑出貢獻。曹操具有了領導所應該擁有的諸多素質,如思想素質——曹操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創業精神,不圖虛名等。業務素質——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兵書摘要》、《孟德新書》等,反映了曹操的軍事才幹,同時也具有獨特的政治眼光。在《三國演義》中雖然有對曹操性格弱點的精闢描寫,如疑心過重等,但這依然不能掩蓋曹操作為三國眾多人物中一名具有天生領導特質,並最後取得偉大成績的傑出領導者。

  而作為現代特性理論在三國中的人物代表非孫權莫屬。孫權18歲開始執掌東吳政權,執政之初的孫權顯得稚嫩,朝中多信服於周瑜等,然而隨著在魯肅等名士的輔助以及後天自身努力鍛鍊下,孫權才開始具有了“三分帝王之氣”,也就是領導氣質。

  ***二***領導的 藝術

  領導,是一個 組織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領導 工作對組織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領導工作可以有效地實現組織的目標。其次,可以有利於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的結合。最後,可以充分的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

  領導者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領導藝術,領導藝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內涵極其豐富。劉備武不及關、張、趙,文不過諸葛亮,然而能夠讓他們死心塌地的跟著他打拼天下,即使在長阪坡生死存亡之際也能不離不棄。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劉備能夠充分發揮他的領導藝術,如趙雲拼命於千軍萬馬中救回阿斗,劉備當然無比高興,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劉備順手將愛子拋於地上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抱也!”在這裡,劉備用他的領導藝術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從此不僅讓趙雲等部將肝腦塗地的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也讓天下人傳誦劉備的仁愛之心,何其妙哉!

  《三國演義》中各方勢力的領導們為我們盡顯了他們獨特的領導藝術。劉備的領導風格是以“仁義”為先,曹操的風格是“三不厭高,海不厭深”,袁紹的領導風格則顯得優柔寡斷,孫權的領導風格為大膽放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三國演義》中的控制工作

  控制工作是 管理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據事先確定的標準、組織內外部環境變化或者組織 發展需要重新擬定的標準,對下屬的工作成績進行評價、監督或者相應的糾正措施。在《三國演義》中關於控制工作的例子也數不勝數。在所有三國武將中排名第一的呂布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素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然而,呂布的結局卻很悲慘,其中除了呂布自身的弱點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呂布先後所效力的組織對其控制工作的不到位。如廣為後人津津樂道的“連環計、計中計”講的就是董卓如何被呂布所殺。然而我們在仔細研究這段故事後發現,如果歷史可以假設,董卓在發現呂布和貂蟬有曖昧之後能夠加強對呂布的控制,根據呂布以往的表現對其進行評價、適時和適度控制以及糾正偏差,讓呂布能夠始終如一的效力於董卓的組織,可能歷史的結局又會是另一番光景了。

  五、《三國演義》對現代管 理學的啟示

  一部《三國演義》其實就是一部全面的管理學教材,無數的歷史故事為後人演繹出 計劃、組織、領導和監督的深刻內涵,留給我們深刻的啟示,作為一位企業管理者應該從《三國演義》中講述的各家成敗案例中吸取 經驗教訓,充分領悟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從而更好地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