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與團隊管理論文

  個人與團隊管理作為一種特殊資產,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 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個人與社會的聯結

  摘要:社會學的基本問題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社會學想象力表現為“聯結”個人與社會的能力。作為經典社會學家,涂爾干、韋伯、齊美爾和帕累託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聯結的方法並努力實踐,回答了社會學的基本問題。

  關鍵詞:個人;社會;社會學想象力;西方社會學;古典作家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249-03

  重溫古典社會學家的著作,四位經典社會學理論家通過不同的取徑讓自己的社會學想象力得到完美體現。但不同的取徑卻表現出一個共同的特徵,即把社會學想象力作為一種聯結個人與社會的能力。社會學的基本問題是回答個人與社會關係,然而對於社會學來說,個人對於社會學的研究過於細微,社會對於社會學的研究又過於抽象,在這兩個極端,不存在社會學的想象力。社會學的想象力需要一種有張力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由個人與社會的關聯而結成的架構,我們研究社會,只能落腳在細微的個人上,我們能夠真正著手的是個人生活,面對個人卻不能解釋個人而需要解釋社會,但社會又是虛構的,社會學想象力便在這個架構中“應運而生”,即通過一種“能力”,把個人與社會聯結起來。因此,社會學想象力需要告訴我們在學科上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討論這種關係,即看不見的社會我們怎麼研究它,看得見的個人我們怎麼去還原到社會,個人與社會如何合法、合理的“聯結”起來。重讀經典,可以發現,四位古典作家都不約而同地以個體行動為暗含參照物,從個體身上看到了社會的表現形式。通過自己的社會學想象力找到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將這種關係作為橋樑,使其理論從研究個人過渡到研究社會整體。

  一、涂爾干:社會事實和自殺率

  涂爾干通過“社會事實”將個人與社會聯結起來。“社會事實是任何一種活動方式,這種活動方式不管其是否十分明確,但能給予個人以外在壓力……是不以它的各種個別表現為轉移而自我存在著。”***涂爾干,2004***對於個體而言,社會“既超越我們之上,又存在於我們之中”***涂爾干,2002***。比如:我們無法看到一個班級,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班級中的一個個個體。因而社會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社會事實不可還原為個人的事實,社會事實在社會層次上有其獨立的存在***D.P.約翰遜,1988***。社會事實必須把其當做“物”來研究,並用其他的社會事實來解釋。“某個社會事實的決定性原因應該從先於它的社會事實中去探求,而不是到個人意識的狀態中去探求”***涂爾干,1999***。一個社會事實可以通過它所施加或可能施加於人們的外部強制力量得到承認,這種力量的存在反過來又可以通過某種特殊制裁的存在得到承認,或者通過社會事實抵制每個人對它的違反得到承認***D.P.約翰遜,1988***。

  “自殺”作為一種社會事實,是人類意識最極端的表現形式。是否自殺、如何自殺、何時自殺、在哪自殺等只是個體的事情,可以由個體的意志決定。自殺是一個“很個人”的行為,心理學、生物學等都從個人身上找到了原因,那麼社會學家做什麼?涂爾干引入兩個變數:自殺率和社會整合程度。他認為,自殺並非個人行為,“每一個社會在它歷史上的每一個時刻都有某種確定的自殺傾向。我們通過比較自殺的總數和人口數之間的關係來考察這種傾向的強度,我們把這個資料稱之為被考察的社會所特有的自殺死亡率”***涂爾干,2005***。每個人都有自殺的理由,但是自殺率是社會的,用涂爾干的話說,那就是,有幾股自殺的潮流貫穿著整個社會,這些潮流的起因不在個人方面,而在集體方面。它們是自殺的真正的和決定性的原由***雷蒙・阿隆,2000***。具體來說,自殺是因為社會團結出現了問題,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在個體身上的表現。最後涂爾干得出結論:一個群體的自殺率是隨著社會整合程度而變化的。這其中包含三類不同的自殺行為:利己型自殺、失範型自殺和利他型自殺。前兩種型別體現了自殺率與社會整合程度呈反比,即整合程度越低,自殺程度越高。後一種則反映了一種正比關係。可見,“個人的行動的社會作用獨立於人們期望什麼目的問題之外”***D.P.約翰遜,1988***,自殺率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團結狀態的變化,“團結”正是社會得以可能的前提,涂爾干的社會表現為一個團結的社會。

  社會事實具有重複性,自殺在每個個體中不可重複,但是社會的自殺率是重複的,因為重複的現象才是群體的,否則是個人的。涂爾干通過自殺率否定了個人,回到社會原因,即排除個人因素回到社會因素,這樣就直接抹殺了個人,從社會開始研究。當然涂爾干並沒有全部趕走人類的自由意志,只是讓人的自由意志在集體行動層面上消失了。“自殺率”是實現這一聯通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涂爾干的社會學想象力得以體現。

  二、韋伯:社會行動和合理性

  韋伯通過“社會行動”將個人與社會聯結起來。他認為,“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其目的就在於對社會行動進行詮釋性的理解,進而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及結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釋”。“所謂‘行動’意指行動個體對其行為賦予主觀的意義――不論外顯或內隱,不作為或容忍預設”。“社會的”行動則指行動者的主觀意義關涉到他人的行為,而且指向其過程的這種行動***韋伯,2005***。因此,“社會行動”在韋伯那裡,既是社會中“人的”行動,也是“社會的”行動,“社會行動”具有個人和社會的雙重影子:“行動”是個人主觀意義的,又是社會客觀的。在韋伯看來,最具有社會學意義的就是“社會行動”,這也是社會之所以存在,個人之所以存在的內在基點。韋伯所要研究的就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人類行動者們在相互作用過程中所採取的行動的主觀目的,韋伯認為,凡缺乏主觀目的的行動都不在社會學的視野之內***科塞,1991***。可見,他不是用社會結構的概念構成自己理論的,而是把分析的中心放在人類個體行動層面上。

  但是,將研究的中心放在個體行動層面上去討論個人主觀動機與社會制度模式之間的關係,顯然非常困難。因為人是有意義的,不能被抹去,但最後必須迴歸到社會制度模式上來體現社會的普遍規律,因而完全從個人出發,迴歸不到社會制度層面上。針對這個困境,韋伯選擇了“合理性”這一概念。韋伯把現代西方社會的發展看成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合理性的穩步增長***D.P.約翰遜,1988***。這種合理性的增長最主要的反映在社會組織形式和人們的日常經濟生活之中。但是人的行為在何種程度上是合理的?西方社會發展的合理性何來?新教倫理又怎樣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合理性增長?韋伯認為,我們理解合理性問題,必須迴歸到對“動機”的分析,根據“目的―手段”之間的有效性問題社會行動“動機”可分為四類:傳統的、激情的、價值合理和目的合理的。社會行動四類“有效性”提供了理解社會的四種維度,前三種在人類社會中是不共通的,第四種目標合理性的行動是共通的。韋伯意在通過對這四類“有效性問題”的討論,理解個人主觀上合理的行動如何表現為一種社會客觀實在的。也就是說,通過社會學想象力,分析個人合理的行動如何表現為社會合理的行動,對於社會而言個體的非理性行動如何走向一種理性的集體行動。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提出宗教信仰的“價值觀”正好與資本主義精神核心相合。資本主義以資本為出發點和歸宿,最大目的就是增值,個體是增值最大化的工具:資本的產出完全屬於資本或者保留給資本的最多,即要求個體工作要努力、消耗要最少,即入世又禁慾。韋伯認為,這樣的努力來看於宗教信仰,正是在這樣的宗教信仰上,個人理性***目標合理、追求意義、節儉生活***走向了集體理性***財富的擴大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事實上,個人追求意義和節儉生活對社會而言,這是非理性的,個人的非理性導致了集體的理性,集體的理性是個人的非理性的目的和後果,資本主義得以可能。

  因此,從個人理性出發到個人理性的消失,韋伯完美地將個人行動與社會制度串聯起來。從個人出發,最後回到社會,由個人出發最後抹殺個人,中介是價值觀,因為價值觀是個人的,卻是社會給予的,這是韋伯社會學想象力的獨特魅力所在。

  三、齊美爾:社會交往的純粹形式

  齊美爾通過“社會交往的純粹形式”將個人與社會聯結起來。齊美爾持一種互動的社會觀,認為個人之間是處在不斷地互相作用過程之中的,由於個人的互相作用而聯絡起來的網路就是社會。社會並非一個實體,而是一個過程。社會只不過是對“互動著”的一群人的稱呼***齊美爾,1917***。社會行動雖然層出不窮,人們交往內容總是五彩繽紛、毫無重複,但總是有固定的形式,通過研究這些形式,社會便得以把握,使我們看不清的社會變為具體的、清晰的形式交往。我們生活在這種交往中,但這種交往又常常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不同的人,不同的社會環境,總是能發現相同而又穩定的“社會交往形式”。

  在齊美爾這裡,社會學想象力就是通過“社會交往形式”闡明個人怎樣互相交往而形成群體,群體又怎樣制約個人的。正如齊美爾所認為的,各門科學所採用的社會學方法的最終目的是,在它們的共同物件中劃分出成為社會學本身的物件的許多特殊的因素,即“各種社會交往的純粹形式”***H.C.科恩,1982***。通過社會交往的純粹形式,社會和個人不再是兩極,而是一種理解和互動過程:一方面,社會與個人總是保持著雙重關係,個體被結合在社會裡面,又和社會對立,個體既是社會的人,而同時又是社會外的人;另一方面,社會的形式成分與內容成分既互相交織,又各自獨立變化。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這種辯證關係貫穿於齊美爾的全部社會學思想。

  這樣的“巧妙”最主要的體現在齊美爾的《貨幣哲學》中,齊美爾選擇貨幣作為研究起點,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經濟交換形式是人類社會最日常、最普遍的一種相互作用形式。當貨幣交換形式取代了以前的實物交換時,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的形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貨幣破除了原本社會與個人的關係形式,同時又建立了一種新的社會成員的互動形式;其次,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在某種程度上不受個體的控制,更多的表現出一種非人格性,因而消除了物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質的不同。即對貨幣的分析,可以於個體之中,超越個體而分析;最後,以貨幣為基礎的人類互動,在形式上更加表現出“純粹性”,因為貨幣的價值已脫離了它固有的屬性,成為一種符號的象徵。即,貨幣離開了本來特殊的物質的屬性,越來越符號化才是其本質。

  因此,社會形式即是社會學的內容,而非僅僅是一種載體。“社會交往的純粹形式”是歷史與邏輯一致的結果,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是在集體生活中形成的。交往是個人的,形式是集體的。在交往中自發形成的東西,回過來會制約我們。儘管社會是複雜的,但社會形式卻將我們世界整理為多種交往形式,不能不佩服齊美爾的社會學想象力的精妙。

  四、帕累託:非邏輯行為和剩餘物

  帕累託通過“剩餘物”將個人與社會聯結起來。他在經濟學研究中發現,大多數人的行為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的,或者說是非邏輯的。人的行為到底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說他們的行為是理性的,標準何在?說他們是非理性的,又如何論證?那麼到底怎樣來認識人的行為?帕累託首先將人類的理性行為分為兩類:邏輯上成立和邏輯上不成立,但都具有“有效性”。為什麼要用“非邏輯”呢?因為手段與目標的有效性存在兩個方面,一是意識上的,二是客觀上的。也就是說,人的邏輯行為有兩種可能,邏輯既可以是符合主觀的,也可以是符合客觀的,既可以是實質的,也可以只是一個“說法”,這個“說法”就是社會學的研究物件,但對“說法”的動機的理解是看不到的,如何理解?帕累託找到了動機中不變的、穩定的因素和外在可變的表現形式:剩餘物和派生物。他認為所有社會現象背後都隱藏著這兩種基本因素。剩餘物是人類固有的情感或情感的表現,是人們沒有直接認識也不能間接認識的情感與表現和行為之間的中介物,主要是能導致推理的那些人的本能。派生物是意識形態、信仰和理論一類的東西,是剩餘物的證明物,是相對易變的成分,是個人用來掩飾或賦予一些本沒有理性的主張或行為並以一種理性的外表的辯解知識體系***雷蒙・阿隆,2000***。

  帕累託天才式的社會學想象力,主要體現在他“行動三角關係模型”對剩餘物和派生物的特性展開的詳細論述中。他認為,既然我們通常所看到的邏輯行為,背後都隱含著的是非邏輯關係,非邏輯行為往往是被披上了邏輯的外衣,如何把人的理性懸置起來,去考察社會的一般形式或社會事實本身的邏輯――這是帕累託所要試圖解決的難題。他在人的邏輯行為中研究人的非邏輯行為,然後在非邏輯行為中研究人為自己的不合邏輯的行為找邏輯的行為,即個體成了“自欺欺人的動物”,此時個體被虛化,個體的理性被套空了,社會學想象力由此進入。而決定“自欺欺人”的正是剩餘物和派生物。通過行動三角***原因、理由和行動***,在理由中提純出原因,這種原因不是個人的,而是社會通過文化強制的,這種東西就是剩餘物――剩餘物不是由個人選擇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然後,通過兩種剩餘物***組合的本能和集合體的永續性***來解釋個人,看到的不是個人而是型別化的人,在這種本能支配下的人代表了社會中兩種不同型別的行動模式,它們之間的相互互動,波動或組合,是社會歷史進步的內在動力,即新的東西尋求穩定,穩定後的東西尋求不同的新的組合,社會在兩者之間迴圈,歷史得以可能,最後,人在本能的支配下週而復始,人無法完全把握自己。

  帕累託以批判理性主義為起點,通過定義、例證和歸納,指出人的大多數行為是非邏輯的,然後又以考察非邏輯行為為出發點,提出了“剩餘物”和“派生物”這兩個關鍵性的概念作為分析非邏輯行為的基本理論工具。在他看來,“剩餘物”是人性中表現出的穩定的、不變的、共同的東西,不僅體現在個人行為上,而且存在於社會集體的成員之中,通過“剩餘物”他將個人與社會、個人與歷史聯結起來。

  參考文獻:

  [1][蘇]H.C.科恩.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產階級社會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法]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美]劉易斯・A.科塞.社會學思想名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4][美]D.P.約翰遜.社會學理論[M].北京:國際文化公司出版社,1988.

  [5][美]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M].陳強,張永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6][法]涂爾干.自殺論[M].馮韻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7][法]涂爾干.社會學與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法]涂爾干.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9][德]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0][德]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黃曉京,彭強,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1][德]齊美爾.社會學: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M].林榮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12][德]齊美爾.貨幣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13][德]齊美爾.社會是如何可能的[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14][意]帕累託.普通社會學綱要[M].田時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