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聲樂教學論文參考範文

  聲樂教學是聲樂教育的一部分,聲樂教學是一門集藝術性、知識性、技術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學問,是一門特殊的學科。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音樂劇聲樂教學實踐

  摘要:音樂劇作為國際戲劇花壇的一枝,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進入我國的,逐步生根開花,併成長為我國舞臺藝術的奇葩。到了90年代中期,中央戲劇學院率先開設音樂劇專業。之後,音樂劇教學逐漸在我國藝術類高校中開展。一臺完整的音樂劇由多方面元素組成,有動人的戲劇情節、豐富的音樂、聲樂表演、舞蹈表演,以及燈光音響、舞臺佈景等等。同樣,音樂劇教學也涉及到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聲樂表演和舞蹈表演。在此,我想概略探討一下聲樂表演的教學問題。音樂劇在歐美髮達國家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目前發展得已經相當純熟。音樂劇被引入中國不到30年,特別是近十年來在國內開始流傳,被大家逐漸瞭解,被廣大愛好者熟知。由於國內音樂劇研究目前處在初期的階段,在教學方面資料有限,再加上現場觀看的機會並不是太多,對音樂劇的感性認識大多數只能通過光碟瞭解,近距離與音樂劇大師的接觸微乎其微。在許多方面老師的教學手段尚處在摸索學生如何模仿學習一些音樂劇唱段的階段。目前在教學上非常有必要認真總結。

  關鍵詞:音樂劇;聲樂;教學;實踐;音樂藝術;音樂教育

  音樂劇作為國際戲劇花壇的一枝,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進入我國的,逐步生根開花,併成長為我國舞臺藝術的奇葩。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中央戲劇學院率先開設音樂劇專業。之後,音樂劇教學逐漸在我國藝術類高校中開展。一臺完整的音樂劇由多方面元素組成,有動人的戲劇情節、豐富的音樂、聲樂表演、舞蹈表演,以及燈光音響、舞臺佈景等等。同樣,音樂劇教學也涉及到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聲樂表演和舞蹈表演。在此,我想概略探討一下聲樂表演的教學問題。

  音樂劇在歐美髮達國家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目前發展得已經相當純熟。音樂劇被引入中國不到30年,特別是近十年來在國內開始流傳,被大家逐漸瞭解,被廣大愛好者熟知。由於國內音樂劇研究目前處在初期的階段,在教學方面資料有限,再加上現場觀看的機會並不是太多,對音樂劇的感性認識大多數只能通過光碟瞭解,近距離與音樂劇大師的接觸微乎其微。在許多方面老師的教學手段尚處在摸索學生如何模仿學習一些音樂劇唱段的階段。目前在教學上非常有必要認真總結。

  一、對音樂劇唱法的理解

  在音樂劇聲樂表演的教學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唱法的問題。目前我們所理解的美聲唱法、流行唱法、原生態唱法,都能在各種音樂劇演唱中發現它們的痕跡。那麼所謂的音樂劇唱法,音樂劇演員在音樂劇中是如何運用自己聲音?他的個性差異又有怎樣的特點?瞭解和總結這些現象對當前的音樂劇教學十分有益。

  音樂劇《貓》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劇中多數唱段常被教師學生作為教學曲目進行演唱,也有把裡面的唱段作為比賽和演出使用。其中《回憶》這一唱段最為人熟知和傳唱,我們可以分析《回憶》的劇情唱法:

  1、不同音域不同調子的演唱。

  對音域的突破不同於美聲也不同於通俗,作為女高音在演唱《回憶》唱段時可以唱到女中音的最低音域,演唱時完全可以使用真聲,而在高音的使用上可以非常好的使用混合聲,可以用純美聲的方法。

  2、不同音色的運用。

  學生在演唱音樂劇時要根據情緒的需要而不是根據方法的需要,在一首曲目中可以有多種方法、多種音色的使用。如真聲、假聲、混合聲。對唱法的要求只要符合劇情哪怕是大本嗓也在所不惜。而美聲的唱法對聲音的統一有極高的要求,共鳴、面罩、管道一樣不能少,音樂劇演唱的情緒性使演唱變得自由、無拘束,會使聲音更加富有變化,音色更加多樣,表現力更加豐富,色彩更加斑斕,使演唱更貼近自然和劇情發展的需要,聽者與唱者無距離感,聽者與唱者內心產生互動,更能體現音樂的本質,形成音樂的感染力,把這一過程講解和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理解歌唱不僅僅是發聲。

  3、不同方法的運用。

  我們在音樂劇教學上常用的方法是告訴學生在演唱時,一切服從內容出發,而不是服從發聲技巧。

  在教學中要使美聲的發聲技巧在音樂劇的唱法運用上時隱時現,我們驚歎演出音樂劇《貓》演員在演唱《回憶》時的高超技巧,他們幾乎忘記了是用何種方法演唱,這可能是演唱者的最高境界。他把所有演唱技巧和方法都溶入到了要表現的內容裡。低音區真實豐滿,如動情的訴說和朗誦,中聲區自然但又不失圓潤,高音區有明顯的氣息支援,音色飽滿,有震撼力、穿透力,整個音區在使用上渾然天成!劇中《回憶》唱段的演唱者在音區上的使用並不絕對統一,而美聲強調的是管道和統一。

  實踐中更多的是要把聲區的分析與理解體會判斷分析給學生聽,使歌唱的技巧服務於演唱的內容和情緒。氣發自於情,以情帶氣,以氣帶聲,完成聲音建立在氣息上的概念,建立在情感上的過程。有了正確的氣息,共鳴腔體自然能夠形成,情緒的完整,情緒的連貫帶動聲音的連貫,情緒的起伏使演唱的旋律產生強弱,使樂段樂句間的情緒呈現在對比中。

  音樂劇題材通常比較易懂,音樂劇不同於歌劇,對情感與聲音的結合更加具有主動性,即興和情感因素貫穿始終。在聲樂教學把握上至始至終強調一個“情”字十分重要。

  4、不同場合的演唱。

  音樂劇唱段在全劇中的出現和單獨在音樂會上獨唱,要求是有一定區別的,而目前獨唱是常態,因此要多考慮唱段的完整性,統一性。要更加註重學生聲音的統一性,根據內容需要,適當加一些情緒的元素,運用一些真聲表現出演唱上自然的一面。否則在音樂會演出的欣賞性上會受到一些影響。因此教師在教音樂劇唱段的輔導時,更要全面的告訴學生音樂劇演唱在表現上的多樣性。在教學中,音樂劇唱法與純美聲唱法的比較,與通俗歌曲唱法的比較,都要學生有所瞭解。我認為音樂劇唱法在的聲音運用上最大的不同是音樂劇唱法更具廣闊的自由度,根據情緒需要在一首歌曲中可以使用多種音色去表現。美聲唱法更注重音區和位置的統一,音樂劇唱法更多強調的是情緒的變化,因內容對聲音的不同要求有時甚至可以用純真聲的表現形式,而美聲唱法是絕對禁止的。特別是女生的發聲更可運用真聲,假聲,混合聲,氣聲等手段來豐富演唱的內容。

  通俗唱法與音樂劇唱法的比較,通俗唱法更注重聲音的個性,演唱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注重演唱者個人嗓音的特質。音樂劇唱法對通俗唱法可以適當鑑借和使用,但會有所保留。通俗唱法對氣息的要求根據情緒需要可以是胸式呼吸,有時完全可以用喉部的擠壓使聲音產生特殊的效果,走向一種極端的情緒表現,使其絕對化,而音樂劇唱法在鑑借通俗唱法的同時更傾向於美聲唱法,在聲音的技術上講究氣息的支撐,更傾向於聲音色彩的華麗,表現出一種情緒的技術美,聲音靈活而不是死板,有控制,有一定保留,而不是完全釋放。即使情緒表現最激烈的部分也會有所保留,不會走向極端。

  對音樂劇唱法和通俗美聲唱法進行比較,作出分析判斷,並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實踐體會,能使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 學生通過三種唱法的比較,更能清晰地認識到音樂劇唱法的多樣性。音樂劇唱法的最大特色也就是綜合了各種唱法的優點和技術,吸納了美聲唱法呼吸的科學性,把美聲唱法的呼吸、共鳴作為音樂劇唱法的基礎,把通俗唱法的自由度和開放性作為音樂劇唱法的情緒表現方式。

  當然,要使音樂劇唱法成為一種體系還有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昇華規範和總結。使其在理論上形成體系,更需要長期的實踐研究。在我國音樂劇唱法如何結合中國的民族唱法更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領域。中國民族歌劇與西方音樂劇唱法上的比較也是一個值得去研究的領域。

  二、如何系統對學生組織教學及練習的手段與方法

  第一,要注重抓好以美聲唱法為主的基礎教學。對於音樂劇專業的學生來講,首先應該學習科學的發聲方法,並以此作為基礎訓練。這裡說的科學發聲方法是指以美聲為基礎的發聲訓練,主要是訓練氣息的運用、共鳴的開啟等。在這樣的基礎訓練中,不特別強調純美聲那樣聲音完全統一和追求高難度技巧。

  第二,要多做不同唱法的比較分析,力求瞭解其不同的技巧特點。在初步瞭解不同唱法技巧特點的基礎上,還要理解在演唱實踐中的特別運用。如在演唱詠歎調《月亮頌》時,美聲唱法一般要求聲音上下統一,以U字母為主來吐字發音,並且通過母音變形來達到音色統一的目的。但是薩朗,布萊曼在演唱這首曲目時,是以情帶聲,聲音根據樂曲的變化而改變音色。通過這樣的比較,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音樂劇的演唱特色。要學習瞭解不同唱法的技巧特點,多學習經典音樂劇唱段,多觀摩不同內型的音樂劇,古典歌劇,中國民族歌劇。

  第三,練習演唱不同型別音樂劇唱段。可以先選一些國外經典音樂劇的選段,如《貓》、《歌劇魅影》、《巴黎聖母院》。同時要有針對性的開展一對一教學,用小組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做不同聲音的比較,使之充分了解不同型別音樂劇的音色特點。

  三、對中國音樂劇演唱的一點想法

  目前,國內已有了一些自己創作的音樂劇,演員表現的唱段在唱法上多傾向通俗唱法,而採用美聲唱法作為基礎的音樂劇唱法明顯不足。表現在音域不夠寬有作曲者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在聲音的觀念上缺少突破不夠大膽,在聲音的把握上不夠科學合理,在聲音的技巧性上不夠突出,缺乏像西方音樂劇演唱上的技巧,而流於一般。音樂劇唱法在運用到中國式演唱中,在聲音技術為內容服務的同時更應當適當提高聲樂唱法的技巧性,使這種技巧性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和藝術的滿足。中國民族唱法有許多方面可以拿來為中國式的音樂劇服務。中國式音樂劇唱法應該對傳統的中國歌劇有所突破。當我們探索出一種既有西方古典歌劇唱法的色彩又有西方音樂劇唱法的華麗和色彩又具有中國歌劇即民族唱法的特色把流行唱法又融入其中時,中國自身的音樂劇唱法將會展現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