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問題之我見

【摘 要】本文利用大量資料分析說明了我國人口發展的特點、目前的狀況和人口數量的增加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的關係,客觀地指出了我國人口目前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帶來的不利影響,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觀點,論證了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和“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性。 
【關鍵詞】人口問題;人口數量;人口素質;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汙染;計劃生育 
  
人口問題是當代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可耕地少、國家底子薄,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增長過快,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程序,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質的提高。從而造成社會再生產投入不足,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認真分析研究我國目前的人口發展現狀和特點,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長,提高人口的整體素質,已成為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我國目前的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指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口數量與物質資料的生產不相適應,並且阻礙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目前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人均收入低。(2)人口增長快,使得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低。(3)我國資源擁有的絕對量大,但人均相對量小。(4)勞動力過剩,勞動就業問題相當嚴重。(5)增加勞動就業與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突出。(6)學齡人口比重大,教育經費增長緩慢。(7)我國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總之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中的矛盾和問題都與人口問題密切相關。20世紀以來,伴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甚至開始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而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汙染嚴重,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首選必須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如果人口盲目地膨脹,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不僅難以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勢必破壞資源與環境,危及後代人的生存與發展。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中,人口是關鍵,必須把人口問題擺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 

二、我國人口發展的特點 
縱觀我國人口發展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①1949年以前,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生活消費品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人口的增長十分緩慢,呈現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特點;②新中國成立後到70年代後期,由於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增長勢頭迅猛,呈現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的特點。③80年代以來,由於國家實行計劃生育國策,控制了人口的增長,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呈現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建國後,馬寅初曾以警醒的態度審視著和平發展時期的人口問題。為使國家對人口問題心中有數,更好地解決生產、生活兩大難題,他積極建議中央人民政府開展人口普查。黨和政府採納了他的提議,在1953年上半年實施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是我國大陸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  
年  份總人口性別比 

  

總人口

性別比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82億

107.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

.95億

105.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10.08億

106.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1.34億

106.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12.66億

106.



三、我國的人口現狀 
1.人口數量大,淨增人口多 
根據以上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大陸人口的總數在不斷增加,且增長速度很快。根據計算機模擬模擬,2025年前後,我國總人口將達15億~16億,近年來,由於計劃生育成效顯著,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但由於人口基數大,每年仍淨增人口1500多萬。 
2.人口素質低 
一表現為人口的身體素質不高。根據國家衛生部公佈的一項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5500多萬殘疾人,平均每20人中就有一個殘疾人。二表現為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不高。據1990年統計,大學文化程度的佔0.14%,高中文化程度的佔0.18%,初中文化程度的佔2.33%,文盲、半文盲的達15.88%。2000年我國25歲及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只佔8%,而1995年前後,美國、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統一比例分別佔46.7%、20.7%、21.4%和21.5%。而我們國家在許多偏僻的農村,由於經濟貧困,兒童失學率較高,文盲的數量還有增加的趨勢。另外,我國出生人口缺陷病的發病率高達13.07%,就是說在全國3億兒童中,低智者約有350萬人。 
四、我國人口目前面臨的安全隱患 
1.人口基數巨大且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中國人口總量早已超過最優規模(7億到10億之間),正逐步向安全警戒線(15億到16億)逼近。 
2.人口素質亟待提高 
出生缺陷發病率處在較高水平,普通人群面對傳染病和慢性傳染病雙重挑戰,且人口文化素質不高,整體受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1994年,發達國家嬰兒死亡率為33.8%,我國到2024年才可能降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而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目前為71歲,到2030年才可能達到目前發達國家預期壽命75歲的水平。 
3.人口結構凸現新的安全隱患 
一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失常;二是人口的城市化越來越嚴重,大批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三是老齡人口比例訊速上升。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0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到6.96%。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即為老年型人口結構型別,那麼2000年我國已經開始邁入老年型社會的門檻。

4.環境汙染日益加重 
我國環境的現狀是“區域性改善,整體惡化”,主要原因是人口過多、經濟發展中的短期行為和落後的生產方式造成的。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上10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我國就佔了7個。因為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的發展必須同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由於人口的高速增長,人們從自然環境中攝取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增加,而且在許多地區已經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受量。濫墾濫伐,毀林開荒,土地荒漠化、鹽鹼化現象嚴重;過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並引起地面下沉;工業和農業排放出來的“三廢”嚴重汙染環境;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造成交通擁擠、汽車廢氣、噪聲的汙染不斷加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近年來,強沙塵暴在我國發生率呈急速上升趨勢,發生次數由20世紀50年代平均每年5次增加到現在的23次。由於圍湖造田、圍海造地,我國沿海地區灘塗溼地已經減少了1/2,三江平原的溼地已經減少了3/5;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1/3,七大水系1/3以上河段被嚴重汙染;全國農田汙水灌溉面積比80年代增加了1.6倍;城市大量垃圾僅有少數經過無害處理,“白色汙染”嚴重。人口的過量增長和對生態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導致自然生態環境繼續惡化,自然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被淹沒,這導致了生態環境惡化的惡性迴圈。如此下去,將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5.人口的流動性增強 
我國人口的發展在不同的地區呈現不同的特點,總的說來,農村地區人口發展的速度高於城市,西部地區的發展速度高於東部地區。由於人口發展的地區差異,造成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嚴重,大批農村富餘人口湧進城市。隨著城市人口數量的急劇膨脹,人類消耗的各種生活資料會越來越多,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6.人均資源越來越少 
雖然我國耕地、森林、草場等資源的絕對數量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資源的數量較低。如我國人均耕地僅為0.09公頃,相當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國森林覆蓋率為13.94%,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國多種礦產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的1/3。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生產糧食、棉花最多的國家,油菜籽、豬牛羊肉的產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葉、花生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擁有量卻都很低。 
五、解決人口問題對策 
1.控制人口數量是前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政府將關係到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中華民族未來的計劃生育政策定為基本國策。在一定的社會發展時期,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社會各項事業所需要的勞動人口數量總是一個可以計算的有限數量。而人口數量的過快增長,導致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社會負擔加重、就業率降低等,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總結了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寶貴經驗。強調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中,必須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因此,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長,是協調我國人口與環境、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的首要問題。 
2.提高人口素質是關鍵 
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就已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統一人們的思想,深入持久地開展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紀律教育,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有用人才。” 
只有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才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在自然規律及經濟規律指導下,合理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保證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使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真正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只有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使人的自身生產與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使人的素質水平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並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資料】 
[1]《中國人口統計年鑑》 
[2]《人民日報》20010329 
[3]《人口學刊》1993年第4期 
[4]《中國人口科學》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