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學音樂教育論文

  音樂教育屬於基礎教育課程,在中學教育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音樂課程有技巧性、獨立性、實踐性等基本特徵,教師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研究新型的教學策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析中學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論文關鍵詞:加快發展 美術教育事業

  論文摘要:在中學,美術教育不屬於“應試”教育,也不屬於專業知識教育,而是彙集文化百科,實現知識的大廣度、高深度、綜合性強的“智慧式素質教育”。藝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質教育,這是文化發展的態勢,也是歷史的轉折。

  一、美術教育在中學的現狀

  由於教育體制、社會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的美術教育比較薄弱,中學生的美術素質不高,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現出來,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本身就不重視藝術教育,把藝術教育作為不重要的課程,並不嚴格執行國家教委頒佈的教學計劃,隨意停開美術課,為追求片面的升學率,擠掉美術課,使部分中小學校美術教育有名無實,就是開設美術課的一些學校,也因為缺少必要的考試、考核制度,存在著教師不負責任、學生學好學不好一個樣的問題,教育質量優劣很少有人過問。學校表面上抓素質教育,而實質上還在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美育的思想和現象還依然存在,美術教學存在著大面積“空白”,再加上教學中陳舊的教學模式、內容和方法,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培養多向型、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學生進入更高學校以後,又主要接受的是專業教育、技術教育,美術教育更顯得蒼白無力。

  二、全社會應高度重視藝術教育

  在中學發展美術教育事業,重要的一點是要營造良好的美育氛圍和文化環境,讓更多的人關心和支援美術教育,首先解決對藝術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一要充分認識到發展藝術教育事業是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使人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可以喚醒和啟用人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二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美術教育事業是推動我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個突破口和切入點,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是教育改革一個帶方向性的大問題,重視和加強素質教育,就不能不重視美術教育;三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美術教育事業是貫徹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方針的需要,美術教育屬於上層建築,屬於精神文明的範疇,發展美術教育事業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裡,都離不開美術,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觸及到的人造物象,幾乎都是需要經過美術設計。

  三、進行中學美術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規和制度上確立美術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將美術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教育發展規劃,使美術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將學校的合格與升學率分開,在評價上脫鉤,加快建立起一種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和對學校辦學方向、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的科學評估制度和標準,對中小學美術教育,要制定出明確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標,納入整個教育考核體系。

  ***3***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在中小學實行趣味手工、趣味繪畫教育,積極開展社會美術實踐活動,在學校內部和校與校之間定期舉行繪畫比賽,開展校園手工創作活動等;堅持學以致用是原則,使學生能把自己學習到的美的法則,以美的視覺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還要把美術教學同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結合起來,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同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結合起來,使美術教育不僅成為教育事業,而且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事業的一項重要的奠基工程。這樣,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術課時,又能使有限的美術教學環境發揮最大的作用。

  ***4***進行鄉土實用美術課教學。鄉土實用美術課主要是針對本地方特殊性進行的一種課堂美術教學,是一種展示能力素質型的教學。在鄉土課中,指導學生用各種材料進行貼上、拼貼、小雕刻、插接、編織、拼擺、鑲嵌、扎捆等,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了家鄉的這些別具一格的有特點的物產資源,培養了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由於這些特有的物產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學生接受,有著親切感,所以,對開發和提高學生智商及求知慾有著其他東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我們中學美術教師應當與時俱進,研究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適合現代學生性格特徵的新教學模式。在美術教學中,依據現代中學生極具個性和創造性的特徵,集合各種資源和方法,激發學生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效能力的培養。

  ***6***畢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如何在他的成長的過程中去保持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品質。”高雅藝術進校園,把藝術教育滲透到學生中,美術欣賞不應侷限於課堂教學,應多層次、全方位地進行,萬花筒很好看,因為它多變,對學生來說,充滿好奇,才能用心去觀察,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是一個能燃放出五顏六色七彩煙花的禮炮,而不是可以填實的容器,作為藝術教師,首先需要開放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像一個孩子一樣,用心去體驗和獲得我們周圍新奇與具有魅力的一切。

  參考文獻:

  [1]閻增武.美學原理導論.黃河出版社,1999.

  [2]沈周.新美術.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1.

  [3]列.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7***1***.

  範文二:簡析高中音樂教育中的欣賞教學

  摘要:高中音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還要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使他們在學習音樂時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美。傾聽美的聲音,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淨化,使他們對學習音樂能有更大的興趣。本文從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力方面進行闡述,分別從聽、唱、想、說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力。

  關鍵詞:音樂課程;音樂認識;音樂欣賞;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9-0261-01

  在新課改進行過程中,高中音樂教學也發生了改變,單純的應試教育對學生的素質培養起不到促進作用,所以,現在的音樂教學,需要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有興趣接觸音樂時,學生才能用心去體會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力,只有學生對音樂具備欣賞的能力,能從音樂中獲得快樂,能在音樂傾聽中獲得收穫,才能對他們進一步的音樂學習起到促進作用。所以說,音樂欣賞在音樂教育中起著重大的作用,根據音樂欣賞的這一特性,教師要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

  一、引導學生成為欣賞的主體

  在音樂教學中,如果向學生進行灌輸式的學習,那麼他們在對音樂進行傾聽時,大部分學生都是應付,他們在聽過樂曲之後也體會不到樂曲所表達的內涵,感受不到音樂體現出來的美。所以,教師在面對具有獨立思想的高中生進行音樂教學時,要使學生髮揮其主動性,在課堂活動中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就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1.利用“聽”來促進學生的思維。在接觸音樂作品時,要對這個作品進行了解,離不開“聽”。在對音樂作品進行傾聽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在傾聽過程中,使他們同時進行思考,邊聽邊想,來達到對音樂作品的初步感受。例如,教師在播放音樂作品前提出如下問題:這首曲子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你在聽了之後有什麼體會?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完成對音樂作品的“聽”,通過認真“聽”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2.利用“唱”來促使學生了解作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聽音樂是教學的主要活動,要體會到音樂中的真正情感,還需要學生把樂曲唱出來。學生在唱的過程中,通過感受音樂的韻律來加深對音樂的理解,這個過程對於學生把握音樂的主題有較好的促進作用,能讓學生邊唱邊想邊體會,提高他們運用思維感受音樂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時,對於音樂作品中學生比較深刻的部分,可以讓他們唱出來,通過唱來對作品的理解提高一個層次。

  3.利用“想”促進學生音樂思維的創新性。通過傾聽樂曲,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同時在腦海中對音樂表達的內容進行想象,在腦海中形成對音樂的具體形象。通過“想”體會到了音樂中包含的真實情感,促進了學生音樂思維的發展。在音樂學習中,他們能積極地進行思考,來深刻體會樂曲表達的情感。例如,在對歌曲《長江之歌》進行欣賞時,學生對這首歌曲比較瞭解,這時教師就可以省略利用背景故事進行匯入的環節,直接讓學生通過傾聽來想象,激發了學生想象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4.利用“說”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在瞭解和傾聽音樂作品之後,學生對作品有了初步瞭解,這時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想象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學生在思維中整理自己欣賞音樂所獲得的體會,從而加深對音樂的體驗。例如,進行第一節中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愴***交響曲》的教學時,鑑於學生對其不太瞭解,在讓學生說自己對音樂的體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一些簡單的體會和認識,例如,說出樂曲表達的情感基調、樂曲的特點等。“說”的鍛鍊,可以讓學生對音樂欣賞的體會從在思維中思考轉換到用語言表達,這個過程使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表達的內涵進行了再次思考,加深了他們對音樂作品的體會。

  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力

  1.多聽音樂作品。聽音樂是對音樂作品進行了解的初步階段,只有對音樂不斷傾聽,才能對音樂中樂感和旋律有更深的體會。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就是在不斷的傾聽中獲得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聽音樂的自覺性,使他們對音樂的欣賞能力不斷提高。

  2.對背景知識的瞭解。在對音樂進行欣賞時,對音樂創作的背景進行了解可以促使學生對音樂更深的感受,所以,對於音樂背景知識需要學生不斷地積累,促進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血腥統治時期,柴可夫斯基創作的作品《第六***悲愴***交響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貧苦,社會的黑暗、動盪不安,整部作品悲劇性的形象和氣氛貫徹始終。

  三、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利用不同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

  1.從樂曲本身著手。在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時,一些作品和學生的欣賞興趣不同,為了調動學生對這些作品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這些作品創作時的背景小故事作為音樂作品的匯入,使學生對這些小故事感興趣的同時,把興趣轉移到對樂曲本身上,使學生在瞭解了樂曲的背景後對作品更加了解。這樣在進行欣賞時,學生就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樂曲中,與音樂進行交流,提高他們對音樂欣賞的興趣。

  2.利用學生熟知的作品。音樂教材中的音樂作品很多學生都不熟悉,這樣的作品學生在欣賞時往往會因為陌生而產生排斥的情緒。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音樂作品作為匯入,把同種樂器在演奏不同曲目時的技巧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促進音樂知識的吸收。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只有音樂理論的教學結合音樂欣賞才能促進學生對音樂中美的體會。所以,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欣賞力的培養,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使他們能體會到音樂學習能為自己帶來樂趣和美的感受,這對他們學習音樂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