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論文範文

  在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多元化成為音樂教育發展的主流,由於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小議音樂教育中儒家文化的運用

  音樂教育的因材施教是體現在音樂教育大綱上,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給予不同程度的教學內容。比如,學習美聲唱法的同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演唱技能和嗓音條件來判斷學生長期學習美聲唱法的先決條件,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實施教學,對程度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潛在的機能。興趣是人類潛能的原動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愛好和特長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音樂教育中要達到教與學的統一

  所謂教學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教學互動。在孔子的教學體系中,教與學的關係是一種互動、融洽和統一的關係,是在動態的交流過程中相互轉換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學習深化的過程,教學工作者應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老師與學生有著共同的學習目標。所以,在學習課堂中,教與學是一種師生之間雙向作用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了“教學相長”,在課堂上增加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交流。我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活學並且活用的技法,是需要學生去親自嘗試,親身體會才能學會的技能。理論知識是我們學習音樂學科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紮實的理論基礎,才能更好地完成實踐內容。在音樂課堂上也許有很多音樂理論的內容學習起來很枯燥,需要學生去反覆記憶認真學習,作為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也應發揮主觀創作性,把枯燥的理論變為有趣的知識。所以說,在音樂教育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向統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們要多吸取儒家教學中的優秀理念,來充實到我們當代音樂教學中,教師關注並正確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統一關係。

  重視音樂的心靈教育功能

  音樂具有強大的心靈感知力,美好的音樂作品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深處,提高大眾內在精神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樂施篇》記載:“樂也者,聖人之所以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這正是中國儒學思想在音樂教育中的宗旨與昇華。《論語》記載:“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儒家的音樂美學觀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和現代音樂的發展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孔子不僅重視音樂中所傳達的美的感受,更重視音樂中傳達的善。孔子所指的善不僅體現在中國古時傑出聖賢的一言一行中,也表現在新生嬰兒的純淨目光中。孔子曾把嬰兒純樸的心靈美比作他最敬愛的韶樂。孔子所推崇的音樂是達到善與美和諧統一的境界,音樂是可以傳達很深的精神內涵,這種音樂能使人的心靈受到啟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由此可見,儒家文化“禮樂思想”的核心是禮樂中美與善昇華達到和諧統一。孔子認為如果沒有仁,那麼禮樂就失去了本源的意義。禮樂思想是以人的內部修養為基礎的,這種禮樂是一種高層次的直達人心,昇華人們思想的樂章,這正體現了好的音樂對大眾的心理教育功能。古時儒家曾以禮樂教育為主,通過正統的禮樂教育,人們提高心靈境界並培養了理想健全的人格。孔子把育人作為音樂教育的本源目標,來實現音樂教育的目的。音樂教師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是一項艱鉅的創造勞動,需要全面的知識、美學修養和職業奉獻精神。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基本要求,在教學內容上還要關注昇華學生的精神思想。

  音樂教育中也要關注教師的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主要教育方法是言教與身教,比較而言身教顯得更為重要。《論語•子路》記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這裡孔子提到了身教與言教的辨證關係,強調了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們音樂教學中,作為教師應正確處理好言教與身教的關係。博學是專精的基礎,只有博學才能求精。音樂教育中教師的素質體現在除了掌握本專業的歌唱、器樂、舞蹈、樂理、音樂史論等紮實的音樂專業外,教師還應對哲學、美學、文學、教育心理學等文科也要有所瞭解。音樂教師除了做到對本專業深入研究還應瞭解其他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博學才能在音樂教學中運用自如,才能改變單調的課堂教學形式,喚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廣泛興趣。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們在音樂教育中應更多的應用和創新,無論是對儒學優秀教育思想的傳承,還是對我國音樂教育理論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探索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

  音樂教育能促進人的感知能力的發展,開發人類智慧

  音樂教育能提高運動的協調能力。音樂教學中必要的器樂演奏對人們的視、聽、觸覺及運動的感知能力的訓練是綜合性的,在練習過程中手指的觸覺要與視覺對樂譜的反映相一致,而聽覺則對這兩者的準確程度加以檢驗。這樣,多種器官同時配合,促進了右腦發展,提高了人們對客觀世界觀察分析的能力,為科學發明、造福社會打下了物質基礎。

  音樂教育可以增強注意力。音樂教育是通過受教育者的演唱和演奏來實施的,在演唱演奏的實踐中,人們首先要通過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來背譜,然後用情感記憶來表現作品的內涵。這三種記憶同時結合運用,全面地增強了記憶功能。從小接受音樂訓練的人,不僅有良好的音樂記憶力,而且連其它學科的記憶力也都非常好。

  音樂教育可以調節大腦機能,提高學習效率

  在我們日常學習中,連續進行兩小時以上的單一內容的學習,就會惑到疲勞。這是因為大腦對於某一事物的興奮時間是有限度的,超出這個限度大腦就會產生抑制作用,即我們常說的“腦袋發木”,產生這種現象勢必會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而“音樂教育”在解決這一問題上的出色表現已得到證明。遼寧錦州市城南小學的音樂加強班,每天至少安排一節音樂課,並配合一定的課外音樂實踐演出。起初家長們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可考試結果顯示全班成績非但沒降低,反而明顯高於其它班級;北京清華大學理科學生在增設音樂選修課後,總結出8-1>8這一公式,既從8小時的學習中減去1小時進行音樂活動,其學習效果會大於8小時。上述例項說明,適當的音樂教育,可使大腦兩半球輪流工作休息以保持其旺盛的活力。

  現在我國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這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作為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音樂教育必須抓住時機、因勢利導、積極發展。高校的音樂教育,光靠每週兩課時的公選課遠遠不夠,還應組織開展音樂第二裸堂。最好的辦法就是組織成立各種業餘的文藝團隊,如藝術團、合唱團、管絃樂隊、民樂隊、舞蹈隊等。學校、院系、班級都可結合實際情況,組建不同層次的業餘音樂團隊。還可舉辦各種專門的學習班、訓練班***主要是聲樂、器樂、舞蹈***。開展廣泛性、群眾性、經常性的音樂實踐活動,如組織排練和演出節目,舉辦歌舞晚會、卡拉OK演唱大賽等。這樣既活躍和豐富了學生本人和學校校園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使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引導學生在參加音樂實踐活動中,使音樂知識得到補充和強化,音樂技能得到鍛鍊和提高,還可以陶冶情操,激發熱情,振奮精神,美化心靈,促進其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一位在校合唱隊的建工專業男同學說:“合唱除了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外,還需要各聲部的統一配合、音色的均勻、豐富的想象,才能創造出最美的效果。合唱豐富了我的想象力,搞建築設計時,我更自覺地考慮佈局的和諧,均衡問題”。可見,大學音樂教育的開展,非但不影響學生文化專業課的學習,反而還能推動他們從單一思維走向全面思維,使智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青年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寄希望於他們,更取決於他們文化素質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在新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發展高校音樂教育事業有著現實的戰略意義。我們要明確音樂教育思想,學習音樂教育理論,行之有效地把各級各類的音樂教育工作迅速健康地開展起來。早日促成音樂教育的良性迴圈,以儘快提大學生整體的音樂素質,進而逐步提高中華民族全體國民的音樂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