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推廣論文範文

  農業推廣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樑和紐帶,是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農林高職院校農業推廣論文 》

  一、研究物件

  農林高職院校農業推廣與農業氣象兩門課程的授課班級為同一班級,授課時間分別為同一學年的春季學期與秋季學期,授課的方法都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對學習任務的設計和學生學習方法略有不同。

  1.農林高職院校農業推廣課上的任務驅動教學。師生共同設計任務。

  ***1***教師設計部分。綜合考慮農業推廣學科性質、高等職業院校開設此課程的目的、學生所在專業、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特點及教學任務設計的原則,筆者在農業推廣課程授課過程中採取了師生共同對教學任務進行設計的方法。即,老師將整門課程的知識點設計為一個符合課程需求的、規定了教學範圍但不指定具體名稱的綜合性較強的教學任務***×××地×××專案的推廣***,這一綜合任務又下設若干子任務:①農業推廣人員角色認識;②×××地農業推廣專案的選擇與確定;③×××農業推廣專案的實施;④×××農業推廣專案的總結評價;⑤×××農業推廣專案成果報獎。整個學科的知識點分別穿插於若干個子任務中。

  ***2***學生具體設計任務及實施。不同專業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農業推廣人員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質與程式;然後結合社會崗位需要、個人興趣愛好、農業專業知識掌握情況、本課程知識點、當地自然與社會條件等綜合分析選擇確定農業推廣專案,並撰寫推廣專案可行性分析報告;確定了具體推廣專案後的工作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自選專案的複雜程度、當地農民素質條件,以及硬體設施等選擇確定專案的推廣模式與方法,並撰寫推廣專案實施方案,模擬推廣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農民的採納情況隨時應變使用多種方法,並鍛鍊學習人際交往及演講的溝通、交流、語言技巧;專案推廣演練結束後,學生需要進行雙重總結與評價,一重總結為對自身所選專案及推廣情況進行專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綜合總結評價,並撰寫總結報告,二重總結為學生之間相互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總結,總結在評價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最後,學生們需要撰寫推廣專案成果請獎申請書,學習推廣專案的報獎流程。

  2.農業氣象課上的任務驅動教學。

  ***1***教師單獨設計任務。教師將學生所學專業目標與農業氣象課程目標充分結合,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為基礎,對整門課程設定了總體目標任務“×××省農業種植業區域規劃”,課程總任務下設支撐典型任務共7個:①×××省各地農業氣候資料及代表性農作物種類資料蒐集;②光照對農作物生產的作用及影響;③溫度對農作物生產的作用及影響;④水分對農作物生產的作用及影響;⑤風對農作物生產的作用及影響;⑥×××各地農業氣候資料及代表性農作物種類資料分析;⑦觀測不同作物的農田小氣候特徵。

  ***2***任務實施過程。教師在第一次課上對任務的實施過程、學習過程中使用的參考資料、學習提示等簡要向學生進行說明,學生課下個人完成並小組彙總分析,第二次課上時間一分為二,前半部分時間為學生對課下學習結果進行展示,老師隨時點評指導,後半部分時間由教師下達下一個任務,依次類推,直到學期結束,完成全部的典型學習任務。最後,師生共同彙總各典型任務結果並分析,完成課程總任務。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本研究通過中國期刊網、中國優秀碩博士論文文庫、高校圖書館期刊資料室資料進行檢索,收集相關文獻資料。

  2.問卷調查法。兩門課程在學期結束後都對該班36名同學發放了調查問卷表,兩次共收回問卷調查表7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數理統計法。採用Excel統計軟體進行圖表製作和統計。

  三、教學效果對比分析

  農林高職院校兩門課程結束後,都對該班學生進行了課程學習效果問卷調查,發放問卷調查表內容完全一樣,主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與自覺性、資料查閱能力、自我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專業知識掌握全面程度、綜合素質提高程度等方面入手調查。詳細資料如下。

  1.學習興趣有無對比。農業推廣課程:學生有學習興趣問卷36份,比例100%;無學習興趣問卷0份,比例0。農業氣象課程:學生有學習興趣問卷28份,比例77.8%;無學習興趣問卷8份,比例22.2%。

  2.學習積極性與自覺性提高對比。農業推廣課程:提高了學習積極性與自覺性問卷34份,比例94.4%;沒提高問卷2份,比例5.6%。農業氣象課程:提高了學習積極性與自覺性問卷26份,比例77.8%;沒提高問卷8份,比例22.2%。

  3.資料查閱能力提高對比。農業推廣課程:提高了資料查閱能力問卷36份,比例100%;沒提高問卷0份,比例0。農業氣象課程:提高了資料查閱能力問卷34份,比例94.4%;沒提高問卷2份,比例5.6%。

  4.自我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對比。農業推廣課程:提高自我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問卷36份,比例100%;沒提高問卷0份,比例0。農業氣象課程:提高自我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問卷36份,比例100%;沒提高問卷0份,比例0。

  5.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對比。農業推廣課程: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問卷36份,比例100%;沒提高問卷0份,比例0。農業氣象課程: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問卷24份,比例66.7%;沒提高問卷12份,比例33.3%。

  6.語言組織表達能力。農業推廣課程:提高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問卷36份,比例100%;沒提高問卷0份,比例0。農業氣象課程:提高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問卷30份,比例83.3%;沒提高問卷6份,比例16.7%。

  7.專業知識掌握全面程度對比。農業推廣課程:專業知識掌握全面問卷36份,比例100%;不全面問卷0份,比例0。農業氣象課程:專業知識掌握全面問卷30份,比例83.3%;不全面問卷6份,比例16.7%。

  8.綜合素質提高程度。農業推廣課程:提高綜合素質問卷36份,比例100%;沒提高問卷0份,比例0。農業氣象課程:提高綜合素質問卷29份,比例80.6%;沒提高問卷7份,比例19.4%。由上圖可以看出,農業推廣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與自覺性、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知識掌握全面程度、綜合素質提高程度明顯優越於農業氣象課程;查閱資料能力與自我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相差不明顯。可見,雖然任務驅動教學的優越於傳統填鴨式教學,但應用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根據課程需要、專業需求、社會崗位需要、個人興趣設計任務的教學效果又比單純由教師根據課程目標設計任務的教學效果優越。

  四、結語

  目前,各級各類農林高職院校的各門課程都在不斷探索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其目的旨在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技能應用能力及綜合素質。建議授課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創造性地探究設計學習任務,可以很大程度上體現學生的自我價值,而學生的自我價值一旦能夠得以肯定,其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學習潛能則被無限激發,學生自然受益匪淺。

  篇二

  《 農業技術農業推廣論文 》

  1.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

  農業研究所及高校科研骨幹等下鄉下戶,結合當地農時農事調查取證,慎重選擇適合當地的農業科技推廣專案。建立示範田及樣板場地,讓農民對農業科技有切身感受,在現場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指導。結合農業產品銷售以及農業物資現實情況,基層農技推广部門適時調整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向。民間互助交流帶動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同地區農民之間一般有相同種植專案,經常交流切磋種植經驗。各種形式的農業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經濟體在農村成立迅速。

  新型農村合作組織以農民為主題,以承包經營為基礎模式,聘用科研機構人員作為技術顧問,結合農村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培訓,成為新型農村生產的發展模式。每年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呈上升趨勢發展,參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農民也在逐年增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生產發展方式適合眾多農民的現實要求。

  因地制宜的選擇新型農業科技專案、快速有效的向農民推廣技術要點有效彌補了單純依靠政府部門扶持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加快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步伐。農村供銷合作社依然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和農產品的收購。供銷合作社是市場與農民之間的橋樑,及時掌握市場行情把握市場動態,向農民提供產品銷售情況和市場發展方向,跟隨市場導向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科技含量。

  2.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存在的問題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是社會向前發展的根基,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及,計劃經濟下由政府主導的傳統農業生產也逐漸被以農民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農業所代替。在政府扶持和財政支援下農村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取得一定的發展,過去政府設定技術專案財政負擔所有經費,現在是農民自己找專案財政給予相應的補貼。

  雖然農技推廣的模式有所增多,但新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仍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推廣效果遠低於預期水平。根據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水平,農村對高效多產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應該是巨大的,但總體上接受新型農業技術並用於生產實踐的農民數量並沒有明顯增加。造成這些問題除了農技推廣工作沒有做到位外,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對科技成果的應用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約。

  農業是受地理條件、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行業,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存在著技術風險和自然條件影響風險等多種不可控因素。傳統農業生產時根據經驗耕種,農民用經驗推斷可能需要採取的耕種措施。對待農業新技術農民只是根據程式按部就班的耕種,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無法預測更不可能採取有效措施進行修正和補救。從根本上說農作物的生產離不開光照、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相互配合,新型科技成果的生產流程是否能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也給農產品的生產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

  多種不確定因素和可能出現的失敗讓農民對新技術更加小心翼翼,時常持觀望態度。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生產投入能力有限,分散到戶的小塊兒土地作業給新技術推廣造成障礙。許多新型農業技術具有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出、減輕作業者勞動強度等特點,這也是農民選擇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主要原因。當前農村主要採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生產模式,獨門獨戶的生產使種植規模受到侷限,達不到新技術要求的高投入高產出的生產效果,沒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產出比。新技術的效果沒有顯現出來並且生產效益沒有明顯提高,影響農民的期望和對新技術的後續採納。另一方面,我國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的現狀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全國農民中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佔不到十分之一,小學及初中文化的佔到百分之八十,剩下多為文盲和半文盲,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文化水平更是低於這個比例。農民在生產中技術接受能力較差,達不到增產增收的效果,也限制了農業技術的再推廣。

  3.基層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的建議

  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目標是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努力提高農民生產收益,這也是廣大農民真心期盼的結果。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向前發展、徹底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主要任務。生產力的提高、物質資料的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面帶動了農村生產生活的發展。與此同時,計劃經濟遺留下的城鄉二元結構和經濟模式依然存在,城市和鄉村差距明視訊記憶體在。新農村建設帶動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農戶之間也出現明顯的貧富差異。這些都需要加強和改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適應市場經濟制度也帶動農民共同富裕起來。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依然是政府部門,技術推廣的經費主要由財政預算負擔,社會團體、民企組織等其他非政府來源的經費依然佔較少比例。長久以來,地方政府農技推廣經費短缺問題一直嚴重,這也是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低的重要原因。專項經費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都嚴重阻礙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因此,完善推廣體制、增加推廣經費是農村政府工作的重點。有針對性的增加農民的技術培訓,讓農民掌握技術要領,降低生產投資風險,提前採取規避措施降低損失,真正在生產中見到收益.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