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推廣專科畢業論文範文
農業推廣的發展是加快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歡迎瀏覽。
篇一
《 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思考 》
摘要:針對全日制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培養嚴重滯後於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現象,從招生環節、師資隊伍、課程建設和實踐教學等培養環節著手,指出目前全日制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提出解決問題提高培養質量的主要措施和建議,同時指出培養單位、政府和實踐單位在培養過程中協同共建的重要性,從而為全日制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培養提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雲南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開始於1991年,最初是針對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在職人員開展的一種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模式。1999年,為落實“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更好地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位制度,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定“農業推廣碩士***暫定名***”專業學位,2014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正式定名為“農業碩士”。2009年教育部下發《關於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決定包括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在內的19種專業學位實行全日制培養。目前農業碩士學位共設定15個領域,培養單位在數量上從最初的24家不斷髮展壯大到106家,培養單位型別也從最初以農林高校***研究機構***為主拓展到綜合性大學、師範類大學、理工科類大學,目前非農高校67所,佔全部招生單位總數的63.2%。從區域分佈上看,一半的培養單位分佈在華東、中南等沿海發達地區,其次是華北和西南地區佔33%,東北和西北地區相對較少,雲南僅4所高校成為培養單位,僅佔全部培養單位的3.8%。截至2014年,全國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招生11286人,雲南招生約為300人,與其他地區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雲南在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方面,無論是招生規模,還是培養質量,都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
一、雲南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推廣碩士自2009年才開始全日制碩士招生,仍然處於不斷摸索前進的階段,除了受報考人數少、社會認同度不高等外界因素影響,該領域自身發展還面臨以下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1.生源不夠穩定,入學動機不明確。我國2009年開始施行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雲南4所培養單位均在2010年開始招生。全日制研究生報考的主力軍是應屆畢業生,學生在報考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時往往不會選擇農業推廣碩士,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出於傳統意義上對專業碩士學位的偏見,另一方面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缺乏瞭解。從而形成同樣的農業推廣碩士,非全日制培養因為“物美價廉”而供不應求,但是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則面臨無人問津的窘境。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為廣大考生攻讀碩士研究生提供了新的途徑,培養單位也可以通過調劑的方式完成預定的招生指標。然而,在調劑過程中,考生選擇調劑農業推廣碩士往往抱著“能上就行”的保底心態,就培養單位而言,往往也是以保證數量為第一前提。考生的保底心態結合培養單位數量第一的原則,必然導致學生以一種相對“盲目”的方式入學,不僅專業背景差異大,而且入學動機不夠明確。
2.培養模式不統一,培養方案缺乏針對性。雖然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自1999年開始設定,但長期以來都只是以非全日制方式進行培養,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不僅是學位教育,同時還是學歷教育,所以現有的非全日制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不能直接用於全日制研究生培養,充其量只能提供一些借鑑。另一方面,作為專業碩士,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又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應用能力是專業碩士培養的重點所在,因此,相近專業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也只是提供參考而已。培養單位通常在教學指導委員會建設性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條件和經驗,設定培養年限和培養環節,以雲南的4家培養單位為例,在學制上就有2年和3年的差異。在制定培養方案方面,目前培養單位往往只是在教指委推出的指導性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稍作修改,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過於寬泛,不能體現地區和培養單位特色。在課程設定上,除了教指委規定必修課程外,受培養規模限制,為了節約培養成本,培養單位往往不會針對性地開設相關專業課程,通常合併到所開設的相近學術型或專業型碩士點加以培養。
3.導師隊伍不夠完善,實踐教學存在不足。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提倡“雙導師”制,即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的模式。然而,由於全日制推廣碩士培養開始得相對較晚,往往培養單位還沒有制定確切的導師遴選規則,通常相近專業的碩士生指導教師直接可以申請為農業推廣碩士生導師。這些指導教師往往由於缺乏必要的相關實踐研究經驗,只能憑藉相近專業碩士培養經驗完成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目前校內導師仍處於探索培養的初級階段。本來校外導師可以較好地彌補校內導師缺乏實踐研究經驗的不足,但是對很多實踐單位而言,還是一種新鮮事物,特別是在培養單位自身還沒有完全消化理解的情況下,校外導師更是對培養過程束手無策,很難起到校外導師應有的實踐指導作用。另外,根據教指委要求,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原則上應有不少於6個月的實踐環節,但目前培養單位實踐基地建設還明顯滯後,即使在現有的實踐基地上也很少實質性開展能夠促進研究生培養的實踐活動,所以,目前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的實踐環節往往只能依靠校內指導教師自行安排。因為導師的專業背景和研究方向各異,對研究生實踐工作的要求和標準也各不相同,這必然造成研究生實踐環節缺失必要的監管,甚至偏離面向現代農業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
二、農業機械化領域碩士培養改進措施及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以及農業推廣專業學位培養的基本要求,在充分研究雲南省農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基礎上,本文對雲南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提出以下改進措施及建議。
1.加強引導和政策鼓勵,提高生源符合程度。生源規模和質量是實現農業推廣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前提。一方面,現代農業發展亟需大量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受傳統觀念和專業特點影響,目前農業推廣碩士正面臨著生源匱乏的窘境。顯然在研究生培養的供給側形成明顯的不對稱,這種不對稱主要體現為資訊的不對稱、觀念的不對稱和政策的不對稱。目前僅僅依靠培養單位,根本無法走出上述困境。根據我國人才培養提出的“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原則,在生源保障方面需要政府、培養單位和企業共同聯手應對。具體而言,培養單位需要加強招生宣傳,藉助研究生招生網站等平臺,重點闡明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基本情況和培養過程,引導考生打破傳統觀念。各級政府要根據地區農業發展規劃,積極出臺相應的優惠就業政策,一方面給學生一顆“定心丸”,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投身地方經濟建設,進入招生、培養和就業的良性迴圈。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基層單位作為農業推廣碩士學位所培養人才最終的歸宿,在生源建設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用人單位要及時釋出人才需求資訊,並積極參與到招生環節,推進預約式培養模式,營造良好的招生氛圍。
2.突出培養特色,構建開放式師資隊伍。雖然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是面向全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但作為雲南省的培養單位,還肩負著服務地方經濟的重任,因此,在培養目標上應突出針對雲南現代農業發展培養人才的特色,同時有意識地設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課程。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培養不僅要求導師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同時還對導師的實踐研究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培養單位需要加快完善導師遴選和培養體制,利用實踐教學基地等平臺,有計劃的實施導師培訓工作鼓勵並安排校內導師到企業開展合作研究,提高實踐研究水平。同時主動邀請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擔任校外導師,以專題報告和課程等形式為研究生講授專業知識。
3.強調實踐案例教學,拓展實踐教學基地。為了讓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較短時間內理解專業內涵,需要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迅速掌握相關知識點,培養分析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學已成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改革的重點,2015教育部1號文就是《教育部關於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農業碩士指導委員會也在2016年4月於中國農業大學舉辦了首屆農業專業學位案例教學與寫作師資培訓。無論外部改革還是內在需求,案例教學將逐漸成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主要模式。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本素材,而案例一定離不開實踐活動,同時,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環節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中,培養單位和企事業單位應該積極互動,一方面培養單位有義務向實踐教學基地所在單位全面詮釋基地建設的目的、意義和重要性,積極宣傳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提出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合作協議;另一方面,企事業單位要積極配合培養單位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在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主動向培養單位提供科研合作和人才需求資訊。
三、結語
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程序的基礎保障,然而目前無論從生源規模到培養過程都不盡人意,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分析雲南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現狀的基礎上,重點歸納目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並進一步在政策指引下,通過廣泛參考成功經驗成果,針對雲南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在生源建設、師資隊伍、課程改革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方面提出相應措施和建議,從而為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人才培養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建議。
參考文獻
[1]尚巧霞,吳春霞,陸家蘭,等.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北京農學院種業領域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37***:272-273.
[2]張帆,葉恭銀,袁熙賢.全日制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以浙江大學為例[J].科技通報,2015***2***:247-251.
[3]曾雄旺,賀建華,李阿利,等.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背景下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四雙制”培養模式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9***:22-25.
[4]肖新棉,廖慶喜,李善軍,等.農業機械化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保障調查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0***3***:228-230.
[5]唐慧麗,郭明,蔣挺.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實踐與思考——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3***2***:34-36.
[6]楊波,祝湘陵.農業機械化專業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長江大學學報,2011***12***:263-265.
作者:方賽銀
篇二
《 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及對策分析 》
摘要
通過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存在的現實問題,並針對農業技術發展的特點提出可行性對策,目的是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給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農業技術推廣 發展現狀 存在問題對策
農業技術推廣就是要通過農業推廣服務系統與目標團體系統溝通互動,滿足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願望。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經歷了基層網路建立階段、中層推廣組織完善階段、專群結合的推廣階段、農業推廣新體系的再創階段、農業推廣的深化改革階段。現如今,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在1993年7月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的引導下逐步走向法制化、現代化,使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斷深化、合理化。
1我國農業技術發展現狀
1.1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路徑及特點
1.1.1組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實踐證明,為適應農村生產關係不斷變革,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由政府牽頭,組織“三農”協作,將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農業推廣有效的結合起來,分工承擔農業資源開發、承包、重點專案推廣、農業科教興農。
1.1.2開闢展示新技術、新資訊、新物質的農技推廣平臺為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速度,健全農技推廣服務平臺很重要。讓農民朋友能儘快地瞭解到有利的政策與法規,以及教育、信貸、運輸、銷售等方面的資訊,為農民增加了採用新技術的機會,從而使農民以較少的投入換得更多的收益,激發了廣大農民對科學技術的追求。
1.1.3試驗、示範、推廣是農技推廣行之有效的三大步驟科研部門培育出新品種,在培育過程中適應了某地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為證實這些新品種在其他環境的適應和表現情況,對其進行適應性試驗,成功後樹立樣板對農民進行宣傳教育,引導農民自覺採用新技術。為此,我國多采用科技示範戶和建立示範田的方式,向農民展示成功的樣板,使該項新技術的應用範圍和麵積迅速擴大,從而進入第三步推廣階段,實現該項技術由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向物質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農技推廣工作也就此展開。
2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2.1農業推廣人員與農民互動不夠
農業技術人員向廣大農民傳授科技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活動,推廣人員起著主導作用,大多數農民是科學技術消極的接受者,農民自己並未積極思考和進行生產實踐,有部分農民由於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限制,未能達到自願變革的目的,從而影響了新技術的推廣。
2.2新技術推廣的經濟效益低於農民心裡的期望值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農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要求增加,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推廣的新技術不能適應農民的需要,因為投資太大或時間長而帶來的農民的負面值升高,因而調動不起農民的積極性。
2.3追求推廣速度而脫離實際,造成欲速則不達
2.3.1推廣速度過快推廣人員推出的新技術、新方法,農民只是三分鐘的熱度就放手,推廣人員不能及時分析原因,而是代替農民做決策,農民經營條件和經營環境對自己是否有利還未考慮清楚,擔心造成不良後果,只會導致推廣工作的失敗。
2.3.2產品價格變動成為影響農業推廣的絆腳石當農業推廣的某種產品價格忽高忽低,或開始較高,數量增加時價格會下降,這種技術帶來的效益就會損失或減少,使農民望而卻步。
2.3.3成本增加導致農民對某項推廣技術產生懷疑因為投資專案的成本增加,而銷售價格沒有大的提高,農民朋友會對這個現實的利益損失持有牴觸情緒。
3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對策
3.1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自身素質要想把新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廣開來,縣級推廣人員必須不斷接受科技培訓,再把最新的科技傳授給鄉級科技推廣人員,提高推廣人員的素質,鄉級技術人員直接與農民溝通機會較多,能夠使科技成果合理地推廣和發展。
3.2注重科技創新的新技術農技人員要把新技術推廣給農民,首先科學技術必須符合農民的需求,新技術應用後,要能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證明科技創新有成效時,就會帶動大批農民參與,使新科技成果得到很好的推廣。
3.3加強與農民的溝通,不斷收集推廣技術的反饋資訊及時對推廣的技術產生的效果、作用等進行收集改進和更新。如果是推廣的病蟲化學防治,則應儘快獲取資訊,瞭解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等。
作者:鄭蘇琴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