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農業推廣研究論文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推廣資訊服務工作得到日新月異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農業技術農業推廣論文 》

  1.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

  農業研究所及高校科研骨幹等下鄉下戶,結合當地農時農事調查取證,慎重選擇適合當地的農業科技推廣專案。建立示範田及樣板場地,讓農民對農業科技有切身感受,在現場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指導。結合農業產品銷售以及農業物資現實情況,基層農技推广部門適時調整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向。民間互助交流帶動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同地區農民之間一般有相同種植專案,經常交流切磋種植經驗。各種形式的農業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經濟體在農村成立迅速。

  新型農村合作組織以農民為主題,以承包經營為基礎模式,聘用科研機構人員作為技術顧問,結合農村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培訓,成為新型農村生產的發展模式。每年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呈上升趨勢發展,參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農民也在逐年增多。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生產發展方式適合眾多農民的現實要求。因地制宜的選擇新型農業科技專案、快速有效的向農民推廣技術要點有效彌補了單純依靠政府部門扶持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加快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步伐。

  農村供銷合作社依然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和農產品的收購。供銷合作社是市場與農民之間的橋樑,及時掌握市場行情把握市場動態,向農民提供產品銷售情況和市場發展方向,跟隨市場導向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科技含量。

  2.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存在的問題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是社會向前發展的根基,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及,計劃經濟下由政府主導的傳統農業生產也逐漸被以農民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農業所代替。在政府扶持和財政支援下農村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取得一定的發展,過去政府設定技術專案財政負擔所有經費,現在是農民自己找專案財政給予相應的補貼。雖然農技推廣的模式有所增多,但新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仍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推廣效果遠低於預期水平。根據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水平,農村對高效多產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應該是巨大的,但總體上接受新型農業技術並用於生產實踐的農民數量並沒有明顯增加。造成這些問題除了農技推廣工作沒有做到位外,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對科技成果的應用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約。

  農業是受地理條件、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行業,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存在著技術風險和自然條件影響風險等多種不可控因素。傳統農業生產時根據經驗耕種,農民用經驗推斷可能需要採取的耕種措施。對待農業新技術農民只是根據程式按部就班的耕種,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無法預測更不可能採取有效措施進行修正和補救。從根本上說農作物的生產離不開光照、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相互配合,新型科技成果的生產流程是否能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也給農產品的生產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多種不確定因素和可能出現的失敗讓農民對新技術更加小心翼翼,時常持觀望態度。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生產投入能力有限,分散到戶的小塊兒土地作業給新技術推廣造成障礙。

  許多新型農業技術具有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出、減輕作業者勞動強度等特點,這也是農民選擇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主要原因。當前農村主要採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生產模式,獨門獨戶的生產使種植規模受到侷限,達不到新技術要求的高投入高產出的生產效果,沒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產出比。新技術的效果沒有顯現出來並且生產效益沒有明顯提高,影響農民的期望和對新技術的後續採納。另一方面,我國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的現狀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全國農民中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佔不到十分之一,小學及初中文化的佔到百分之八十,剩下多為文盲和半文盲,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文化水平更是低於這個比例。農民在生產中技術接受能力較差,達不到增產增收的效果,也限制了農業技術的再推廣。

  3.基層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的建議

  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目標是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努力提高農民生產收益,這也是廣大農民真心期盼的結果。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向前發展、徹底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主要任務。生產力的提高、物質資料的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面帶動了農村生產生活的發展。與此同時,計劃經濟遺留下的城鄉二元結構和經濟模式依然存在,城市和鄉村差距明視訊記憶體在。新農村建設帶動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農戶之間也出現明顯的貧富差異。這些都需要加強和改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適應市場經濟制度也帶動農民共同富裕起來。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依然是政府部門,技術推廣的經費主要由財政預算負擔,社會團體、民企組織等其他非政府來源的經費依然佔較少比例。長久以來,地方政府農技推廣經費短缺問題一直嚴重,這也是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低的重要原因。專項經費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都嚴重阻礙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因此,完善推廣體制、增加推廣經費是農村政府工作的重點。有針對性的增加農民的技術培訓,讓農民掌握技術要領,降低生產投資風險,提前採取規避措施降低損失,真正在生產中見到收益.

  作者:馬嬋

  篇二

  《 新時期現代化農業推廣論文 》

  1農業推廣在我國新時期的內容

  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在很多國家特別是農業發達的國家,農業推廣是作為農村社會教育的一種而存在著的,其具體內容除了包括對農民起指導作用的農業新技術和成果外,還包括一切與農民本身有關係的更為深層的東西。我國現階段的農業人口在不斷的增多,耕地面積在逐漸的減少,農業資源利用率低,生態環境被破壞,農業生產技術含量低,再加上受到國際市場的衝擊,使得我國的農業發展壓力不斷的增大。

  這就要求我國在結合自身國情的基礎上,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經驗等,促進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有些專家認為,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必須對農業推廣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立,利用自然與社會科學的原理,通過開發、諮詢和教育等多種形式,以及培訓、演講和示範等多種方法,在農業、農村以及農民中有效的應用和普及農業相關的新技術、新經驗等,通過農業推廣,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勞動者的素質進行提高,完成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過程,進而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進步。

  2新時期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係

  現代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對傳統農業進行了有效的改造。農業現代化是通過對現代科技和工業所提供的生產裝置和管理方法進行的有效運用,進而對農業進行科學改造,並完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個過程,其最終的目的是為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提供服務。換句話說,也就是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基礎,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與國民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相適應。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具有動態性特點的概念,其新時期的內容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把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等多方面內容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形成一個具有複雜結構和龐大規模的系統工程。

  我們可以通過該工程對良好的農業生產系統進行有效的建立,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儘可能的使其與社會需求相符合;對合理的農業生態系統進行有效的建立,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對生態系統中的執行障礙進行減少處理,爭取最大限度的對物質、能源等進行綜合利用。

  由此可以看出,在農業推廣中,農業現代化是其執行的最終目的,而農業推廣又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為了做好農業推廣的改革和創新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第一,對農業推廣的思想觀念進行創新,逐漸達到“五個轉變”的目標;第二,對農業推廣的管理體制進行創新,逐漸完成新型農業推廣體系的建立;第三,對農業推廣的運作機制進行創新,逐漸完成農業推廣科學考評制度的建立;第四,對農業推廣的方式方法進行創新,逐漸完成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建立。

  3結語

  我國農業推廣所走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其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在我國的農業推廣中,農業現代化為其提供了很多的發展機會;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唐紅兵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