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教育、科研與農民以及政府與農民之間聯絡的橋樑和紐帶,在農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談我國農業技術推廣

  [摘 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作為我國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代農業生產力的主導力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主要取決於農業技術的推廣,但是,目前我國農業技術的推廣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鑑於此,本文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現存問題及策略進行闡述。

  [關鍵詞] 農業技術 技術推廣 新技術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國初期,我國就在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同時也加大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從中央到地方健全了完整的農業技術推廣,組建了一支人員眾多的專業技術推廣隊伍。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雖然以農業技術推廣為主體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得到了新的發展,為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建設和農村經濟繁榮及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由於我國農業生產較為分散,我國農技推廣工作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下面筆者就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我國農業技術的現存問題

  1.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農業技術推廣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應以無償服務為主,應體現公益性職能,因而人員經費和業務費是農業技術推广部門開展工作的基礎條件。我國現行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經費財政包乾體制總體效果不盡如人意,儘管縣財政列入預算,但鄉鎮財政無力足額支付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人員工資,推廣經費出現了被“抽血、截留、挪用”的現象。由於經費緊張,農技推廣人員都沒有去學習新技術的條件,致使推廣人員的知識也比較陳舊老化,更談不上去給農民做培訓。經費不足問題最終使農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

  2.農民文化素質低,導致推廣難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從巨集觀上分析,對各式各類農業技術成果的需求比較大同時也是較迫切,但從各地推廣實踐來看,真正具有采納應用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需求”並不高。一是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特別是無形技術方法類成果的推廣應用,要求採用者一般應具備一定的農業基礎知識、掌握基本原理和嚴格的操作技術,而現階段只有極少一部分農戶有這種能力來帶頭。

  大多數的農民根本不具備這種能力。二是幾千年來養成的小農生產方式,讓農民一時改變也是有很多困難的,在我國大多數的農民比較現實,急功近利的意識與迴避風險的本能是多年養成的習慣,對新技術不願意採納。大多數農民都會沿用傳統陳舊的方法。他們認為老方法還是比較保險,根本沒有風險。農民接受新技術與農民的文化素質有一定的關係。隨著近些年來,我國有許多有知識的青壯年都進城打工。造成農村留守人口年齡老齡化,嚴重影響了勞動力的素質,導致給留守老人推廣新技術難上加難。

  3.農業執行機制不適應

  由於現有農技推廣體系是在計劃經濟模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仍然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農技推廣人員在技術推廣過程中收入不與工效掛鉤,考評機制還不健全,缺乏激勵機制,使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效率低下。平均分配的“大鍋飯”現象嚴重製約了科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長此以往,造成幹也是那樣、不幹還是那樣,懂與不懂的人和幹多幹少的都一樣。出現以上問題,能給技術較強的骨幹帶來消極的心理。

  4.我國農業生產分散、農技推廣工作較難

  由於我國農業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農業是以各家各戶較為分散的農戶經營。每戶的規模又比較小,以畝為單位,生產時較為分散,增加了推廣人員的難度。有一些在城裡工作的農戶,自己不種地把地空留著,造成土地經營權不流轉,給稀有的土地資源帶來極大的浪費。同時每一戶農民都有自己的經營方式,想種什麼就種什麼。向這種小規模的經營方式給機械化收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科技主要帶來了的是大規模的生產,小農戶的經營適得其反,促使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困難重重。

  二、加強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策略

  1.加強政府財政支撐、對農技推廣人員嚴格管理

  首先,第一點政府要保障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穩定和發展,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要性,同時也要認識到農技推廣人員是為政府及農民服務的。政府要做到保障公益性推廣工作的經費。第二點要求政府保障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和辦工經費,政府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加快推廣體系的建設。第三點是要求政府加快建立農技推廣專項基金,以便專供農業技術推廣所用。最後是推廣人員要不斷的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只有對農民進行培訓才能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適應現階段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才能做到農民科技致富的需求。

  2.加強農技培訓、引導農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質

  農民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是需求先進的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員及農技推廣市場的主體。現階段,農民文化成度普遍較低,對新農技的瞭解和認識比較膚淺。要想更好的推廣新農技,筆者認為,目前首要認務就是對農民進行培訓。一方面,農技推廣人員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要讓農民認識科技的力量,使農民對新農技的認識由外行過度的內行。就目前我國農民文化素質的現實狀況來看,給農民培訓新技術主要注重他的實用性,要讓農民培訓後就能看到效果,應用起來方便快捷。同時我們可以邀請一些知名專家教授來講課,利用培訓班的方式與現場做示範相結合的辦法,進一步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提高運用農業技術進行自我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對那些好的專案及收益高的專案,要建立重點的科技示範園,讓農民可以看到新技術帶來的實用效果,用科技事實及成果去改變農民的傳統思想意識,最終引導農民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達到科技致富的目的。

  3.要加快建立具有農民自由選擇的新技術機制

  農民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在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當中,農民需求那種新技術,推廣工作人員根據農民的需要給予關注,只有針對性的推廣新技術才能得到農民的歡迎,才能解決好推廣難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加快建立農民參與選擇推廣技術的機制,要及時地把先進技術及市場的需求資訊傳遞給農民,讓農民去了解先進技術的功能,給農民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只有這樣做農民才會自願的去學習、去利用農業新技術來致富。

  參考文獻

  [1]丁振京,趙科宇.我國加快建設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3***:6~8.

  [2]李志民,劉曉芳.關於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農業影響的思考[J].農村實用工程技術,2010***2***:10~18.

  [3]王富蘭.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科研計劃管理改革深層次問題的思考[J].農業技術管理,2008***5***20~2l.

  篇2

  淺析中國農業技術推廣

  摘要:我國農業介紹我國是農業大國,以世界7%的土地養活著世界21%的人口,可見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生產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當前農村的科技推廣工作,由幹存在思想認識、工作方法、資金保障等方面的差異,農技推廣工作喜憂參半,有的早已被事實證明成效顯著的新技術,如旱育秧及機械化插秧等,但推廣多年覆蓋面仍然不夠理想。可以說,普遍存在農技推廣難的現象。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問題農技推廣體制不順、隊伍不穩。

  關鍵詞:農技推廣體制;基礎設施;執行機制

  我國是農業大國,以世界7%的土地養活著世界21%的人口,可見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生產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當前農村的科技推廣工作,由幹存在思想認識、工作方法、資金保障等方面的差異,農技推廣工作喜憂參半,有的早已被事實證明成效顯著的新技術,如旱育秧及機械化插秧等,但推廣多年覆蓋面仍然不夠理想。可以說,普遍存在農技推廣難的現象。

  一、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問題

  一是鄉鎮站編制被擠佔、挪用,農技人員經常被抽調搞各種“中心工作”,鄉鎮機構改革後,井入農業服務中心,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由鄉鎮政府統一管理,行政管理權下放到鄉鎮,工作由鄉鎮統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辦公,上面又沒有相對應的單位,業務工作形成了多頭指揮、多頭管理,工作隨意調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鄉里的一些多而雜的工作.如部分鄉鎮在農事季節任意抽調農業服務中心的人員去抓徵收稅費、計劃生育等工作,加之農技推廣經費的不落實,農業生產現狀的低格局,使其根本無法安心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致使部分人員對本職業務工作喪失責任心,失去了進取心。

  由於農業服務體系經過改革後,農業服務中心的大部分職能都由鄉鎮管理,農業局只有職稱評定的這唯一權利,不能對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實在在的管理.多種業務活動相對受到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從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一些農技人員由於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經營自己的服務網路.不能很好地運用現有的資源,壯大自己的服務網路和經濟實力,從而很好的服務幹農業。

  二是資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應當保障用於農技推廣的資金,並應當使該資金逐年增長。”但實際上,農技推廣經費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經費嚴重短缺,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無站無址,更談不上技術裝置。這些都嚴重製約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也使一些新的綜合配套技術無法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大量的試驗、示範不能正常開展,整體工作長期置於弱勢的低谷中,使農技推廣人員有心無力,有能無力,嚴重製約了科技的推廣和應用。

  三是基礎設施不全。資訊和技術是當前農業生產中最活躍的生產力,由於農技推廣經費不足,部分地區農技推廣設施裝置嚴重滯後,現代化的資訊裝置無法配備。只有儘快配置現代化的裝置,打通訊息傳遞的“最後一公里”,將農業服務的觸角真正延伸到村戶,變“一張嘴、兩條腿”為“三電合一”的現代推廣模式,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民缺技術、少資訊、盼服務的難題。

  二、農技人員及農民的素質亟待提高

  首先是農技推廣人員素質亟待提高,由於農技推廣工作待遇低,工作條件差,生活清貧,過去多年培養起來的農業技術人員有些離開了工作崗位,使從事農技推廣的專業人員逐年減少,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員不願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使農技推廣人員隊伍整體素質有所下降。其次是農民群眾的素質亟待提高,農民群眾是農業推廣的受體和基礎,農民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民學習和應用科技的能力。近幾年,由於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老弱婦幼,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能力差,農技人員下鄉組織培訓班都存在一定難度,農技推廣處於尷尬的境地。

  三、加快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措施

  針對當前農業技術推廣難的實際,我們認為必須從農業兩個根本轉變的需要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真正把農技推廣普及工作抓出成效,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做出貢獻。為此,我們建議:

  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努力使農民接受農業科技由被動變為主動。

  首先,要把農技推廣工作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很好地結合起來,與逐步建立高產優質高教農業體系結合起來,致力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和儘快改變農業弱質產業的形象,促使人們自覺地加大農技推廣工作的力度,實實在在地為農民增收致富服務,其次,要加強宣傳輿論導向,採取寓教於樂、形式多樣的宣傳手段,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興趣和熱情一再次,要改變行政命令型的農技推廣服務模式,通過說服引導、簽訂技術承包合同等方法,將農戶和農技部門的責權利結合起來,形成雙方自願、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約束機制,提高農民採納推广部門建議和技術措施的積極性。

  進一步抓好科技示範,努力使農民瞭解農業生產新技術由間接變為直接。

  由於大多數農民是現實主義者,不願花資金去應用自己尚不完全瞭解的新技術,所以,每一項新技術推廣的初期,農民大都抱觀望態度。為此,農技推广部門要著力抓好科技示範工作,對增產潛力大、效益高、推廣面大的農業技術專案,區、鎮、村、組都要有目的、有重點地建立科技示範基地和示範戶,為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樣板,用活生生的事實,教育和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應用科技致富。

  進一步加強技術培訓,努力使農民應用科技由外行變為內行。

  根據目前農村經濟和農民素質現狀.加強農民技術培訓,應突出層次性和實用性。例如:基層農技培訓可以通過三級網路***區、鎮、村***、3個層次***領導幹部.科技人員、農民***、多種形式***辦班培訓、邀請專家教授講課、廣播電視講座.函授及充分利用黨員幹部遠端教育網路等***,實施“綠色證書”培訓專案。對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的農民,可根據農事季節的特點,採取辦培訓班與現場示範相結合的辦法,以增強他們的科技意識,提高運用農技進行自我服務的能力。同時,要注重加強對那些沒有正規學歷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學歷教育,通過多種渠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

  進一步搞好配套服務,努力使農民從農技應用中得到的實惠由理論變為現實。

  農技部門要充分利用隊伍專,人才多,分佈廣,資訊靈的優勢,將產前的專案篩選.產中的技術指導和產後的銷售服務作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務範圍。在產前,要搞好市場調查和預測.為農民提供準確的資訊服務和技術準備・產後則可以採取獨營或聯營的方式,開展農副產品的購、加、儲、銷等服務,切實為農民解除後頤之忱。對量大面廣的主導產品,農技部門要及時推廣系列加工、包裝、儲運等方面的新技術,以實現農副產品的多層次增值,讓農民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進一步優化執行機制,努力使農技推廣機構由“空心”變為“實心”。

  良好的執行機制是搞活農技推廣工作,增強實力的關鍵所在。因此,農技推广部門要改革舊的推廣模式,在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結合,技術開發、推廣與經營結合等方面走出一條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廣搞服務、搞好服務促推廣”的原則。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要立足推廣工作的優勢,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開展良種統繁統供、化肥統測統配、植保統防統治和農產品貯運加銷一條龍的系列化服務,開拓農技推廣產業化服務領薪。農機人員要走出機關大院,深入基層,發揮各自的技術特長,開展個人或集團技術承包,實行技術推廣與經濟報酬掛鉤.調動農技人員推廣農業科技的積極性,增強農技推廣機構的經濟實力,使基層推廣機構不斷鞏固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