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學歷史教育論文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變化,是中學歷史教育變遷和發展的縮影。從不斷變遷的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中學歷史教育所遵循的內在規律,和不斷受到的外界意識形態、文化變遷等方面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歷史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範文一:淺析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與拓展

  論文關鍵詞:歷史教學 教師素質 觀念更新 教學方法

  論文摘要:素質教育下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實現素質教育,本文從歷史教師如何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兩個方面來論述 ,以此體現歷史教學的特色性和時代性。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育者,如何做好當前背景下的素質教育呢?我認為關鍵在教師的觀念更新。那麼在新的教改形勢下,如何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呢?下面就從幾方面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第一、提高歷史教師自身的素質。這是當前背景下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

  提高歷史教師的素質,內容是相當廣泛的。如何提高素質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自身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教學的物件是學生。而學生是教學工作的落腳點,也是教師的服務物件。要做一位合格的歷史教師,就要首先了解學生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學生已經不是單純的從課堂汲取知識了。電視、雜誌、電腦、家長、社會都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因此,教師要想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必須更新觀念,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教育思想;必須培養學生學會正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能夠站在理論和現實結合的高度觀察以往的歷史過程,給歷史科學以合乎客觀實際的評價,揭示歷史的本質和內在聯絡,揭示歷史的規律。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必須具備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學習教育學理論,系統地掌握史學理論,不斷吸取當今史學研究理論和成果來充實自己。當然,只有先進和教育教學理念是遠遠不能做一位優秀的歷史教師的。歷史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歷史知識的廣度。歷史是貫通古今,包羅永珍的一門學科。時空跨度大,知識內涵豐富,囊括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各個領域。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自然系統、社會系統、人造系統等不同的子系統構成的大系統。

  2、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何兆武先生在《歷史與歷史學》中曾經提到:觀察歷史,我們總需戴上一副眼鏡,觀念就是那副不可或缺的眼鏡。”所以,在歷史教學中,不更新思維觀念,思想就難以突破邊界。我前面已經提到,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樣的。那麼,教師淵博的專業知識、高深的理論修養如何“教”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學?那就需要較高的教育教學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是素質教育對新時代教師的要求。想想看,只有掌握了現代教育理念、並真正在教學中實施的教師,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漁”,才能體現素質教育的初衷。現代科學分工越來越細,但學科之間的聯絡卻越來越緊密,掌握獨自一門學科的知識已遠遠不夠用了。同時,現代對人才的培養是多方面的素質要求,需要複合型的人才,科目學科之間逐漸走向綜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綜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學更需要複合型的歷史教師。儘可能地學習和了解其它學科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除了要掌握本門歷史知識外,還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經濟、法律等知識,主動地實現學科間知識的自然交叉和綜合,從而成為複合型歷史教師。並且能熟練掌握現代資訊科技,以學生的引導者、鼓勵者、合作者的姿態從教,最終成為一名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師。

  3、及時反思教學過程,積累經驗,達到教育教學觀念的內化。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是:成長=經驗+反思。經驗和反思都是在一定場景中發生的,場景的性質決定經驗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決定成長的速度和質量,經驗在富有挑戰性的場景中才會迅速發生,反思也只能在觀念的衝擊下才會更有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勇於突破教學常規,以史實為依據,對已形成定論的史實,運用悖逆法,設立新情境,啟發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挖出教學中的隱性問題,交給學生猜測、推導、反證,啟迪思維,使之得出富於創新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善於總結和反思,提升自己。

  第二、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棄舊揚新,改革教法,加強創造教育的實踐操作 。

  創新,已經成為近幾年中學歷史教學領域談論最多的話題。現在已經有很多歷史教師及時更新了觀念,大膽採用新的教學思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汲取史學研究的新成果,使歷史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無定法,但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在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勇於揚棄舊的傳統教學模式,選用以適應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新教法,並大膽進行創新,以創造教育為主軸,帶動創造教學的研究與投入。

  2、利用感性材料,交換思維角度,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開拓未來的學生的教育,必須立足於精選過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創造思維”。中學生心理學認為學生對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獵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充實新材料的同時,要抓住學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躍力,引導學生轉到“發散——集中——再發散——再集中”的思維運動軌道上來 。

  因此,對於學生的“異端”聲音,言之有理的,歷史教師就要多鼓勵和表揚,千萬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將其打死。對於“異端”的聲音要以寬容來對待。一般每份教學資料都會為它上面的題目提供相關的參考答案,這無可厚非;問題在於我們教師常常陷入思維定勢,人為地將參考答案當成標準答案來向學生講授,只要學生意見與之相左,一概加以否定,長此以往,教師這種惰性與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覺中帶出一批不會用腦,只會盲從的學生!這種學生怎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怎能擔起建設祖國的重擔?怎能參與國際社會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而立於不敗之地? 為了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不妨多聽聽“異端”的聲音。

  總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歷史教學應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拓展歷史教學的思路,從而體現歷史教學的特色性和時代性。

  參考文獻

  [1]韓飛《創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要求》

  [2]《歷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深化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範文二:簡述令人堪憂的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論文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 教學現狀 歷史教師

  [論文摘要] 當前我國中學的歷史教學現狀,並沒有隨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而發展,相反,卻呈現出一種日益衰退的跡象。教師的知難而退、學生的急功近利共同促成了當前令人堪憂的歷史教學現狀。要改變這種現狀,需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記得一位學者說過,“歷史不是讓人哭的,也不是讓人笑的,而是讓人瞭解它的”。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史學價值的真諦,道出了史學學習與講授的難度。在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度裡,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稱得上是“歷史通”呢?深入不到真實歷史的核心,滿足於累年不變的教案,過分追求歷史教學的技巧,使得當今的歷史教學問題頗有些令人擔心。

  一、我國的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國的中學歷史教學目標可大致概括為三方面: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認知歷史唯物主義,並能運用它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讓學生們瞭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可見,中學歷史教學是一個集知識教學、思想教育、能力培養於一體的系統過程。然而事實上,目前初、高階中學的歷史教學都未能很好地兼顧大綱所倡導的教學方針。結果,多數學生要麼忽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要麼淡化歷史學習的興趣。不少學生動口不會總結,動手不能分析,動筆不會敘述。他們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會作簡要的評價,只能識記部分現成的結論。

  當然,中學有初、高中之分,學校有城、鄉之別。相比之下,城裡的孩子有條件不喜歡歷史;農村的孩子挺喜歡歷史卻沒有條件。城裡的學生無論是在圖書獲得、時間投入及教師質量等方面都要優於農村的學生,但他們對歷史課的興趣反而低於農村的學生。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城裡的孩子見聞識廣,教材上的一些歷史故事早就為他們所耳聞,中學歷史教材雖做過多次調整,但大體上是“換湯不換藥”,而且初、高中歷史知識的更新率並不高;二是城市裡學生學習負擔要比農村的學生重,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他們在“小學科”上的學習熱情;三是中規中矩的授課方式,使得歷史課缺少應有的趣味性。四是城市裡的孩子多半擁有自己的電腦,他們對電腦遊戲的眷戀削弱了他們對所有學科的興趣。就農村學生而言,多數同學並不以考上大學為目標,他們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興趣去聽課。農村的教師一般不像城市裡老師那樣受到較多的監督,他們往往採取迎合學生口味的教學方法去授課。然而,問題也因此出現。不少農村歷史教師,往往“半道出家”,他們在教授歷史課程的同時,往往還教授學生們的數學或體育課程。歷史課多半被當作故事課來講授。由於不在學校住宿,學生們不得不將寶貴的時間花在來往的路途上,即使回到家中,等待他們的可能還有放羊喂牛的家務。最糟糕的是,他們幾乎不可能從目不識丁的父母那裡得到學習上的幫助。

  此外,城鄉教師所共同具有的兩個問題,也是促成當前的中學歷史教學現狀不能令人滿意的原因:一是中學歷史教學觀念的相對滯後;二是歷史學作社會和公眾對歷史學自身的特點認識不足。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中學歷史教學觀念都相對比較滯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他們多采用以講臺為中心的問答形式;以知識中心理論為主導,強調專業知識素質的養成,潛在地培養“小史學家”;以考試帶教學,將學習內容“學問化”,只講選拔不求發展等教學模式的大量存在,無疑是滯後的教學觀念的明顯折射。更令人擔憂的是,如今我們的教師似乎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教學思維:我是教師,我覺得重要,你作為學生,你就必須認識到它的重要;既然我很用心地講了,你就應該很好地掌握。這種一味從自己的心思和願望出發的心理,實質上是一種以成人為中心的專制性格。而這些貌似“主導”實為“主宰”甚至“霸道”的教學關係的普遍存在,更是扼殺了教學生機,隨之學生自由意志和人格的被漠視,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和情感的被摧殘,也就成為必然。

  歷史是一門修身和認知社會的學科,是一種長期的、含蓄的、意識導向型的學科。不像數理化等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歷史學科常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國家政策導向、史學工作者、教材編者的誤區。就史學研究和史學工作者來看,許多史學研究“太細”,遠離國計民生;不少史學文章和專著文句深奧難懂,只能在圈內流傳,圈外無人理會,形同廢紙。就教材的編寫來說,當今中學歷史教材比起以前幾版來說是圖文並茂了,但是圍繞歷史教育功能選材以及中小學各級教材層次區分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如選材狹窄、人物敘述缺乏立體感、迴避熱點問題,教材編寫越來越簡單,只有基本線索和事件梗概但缺乏詳細資料。而高考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學生花了大量的功夫卻得不到高分,試想學生沒有充分的佔有歷史資料,怎能去分析歷史問題,又怎能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呢?

  二、改變歷史教學現狀的幾條途徑

  如何改善當今令人擔憂的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當然也不容易。這需要全體歷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國家對歷史學科的政策導向當然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教師方面而言,個人認為我們可以在下面三個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嘗試。

  首先,城裡的歷史教師不妨不要侷限於教材的安排,給同學們多講些軼聞趣事。對於某些不太有把握的史料,可以多查些資料,力爭做一個“教”、“研”都合格的老師。不要過分依賴課件教學,要知道生動地講解有時會比課件更有吸引力。在農村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歷史具有嚴肅的一面,沒有根據的史料,可能會誤導學生。教師最好能在備課上多花點精力,為有潛能的同學提供較多的課外史學書籍。

  其次,城鄉教師都應該注重歷史的垂訓意義與教育意義。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向好人、偉人學習,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教育他們力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再次,城鄉教師既不要“東施效顰”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各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就歷史教學而言,過多地講究授課技巧,只能起到事與願違的結果。歷史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真實性。條件允許的話,歷史教師能夠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可能不失為學習歷史的好辦法。城市裡的博物館,鄉村的歷史遺蹟、遺址等,都是學習歷史知識的好去處。高中歷史教師,不要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而妄自菲薄。學科並無高低之分,要為自己能勝任包含淵博知識的課目而自豪。

  三、結語

  總之,當前是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歷史教學問題。不過,和從前相比,我國的歷史教學還是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國的歷史教學工作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個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絕不會擔心歷史課程的教學改革,而一個好的學生也同樣會希望從教材中吸取更多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