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英語教育論文

  在中學英語教育中,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並不太重視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英語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英語教育論文範文一:淺談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培養

  論文關鍵詞:情感交流 師生關係 主體地位 自信心 意志力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以情動人,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學習英語的表現欲,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回顧二十年的教學歷程,從當年自己所學的教材到現在所教的教材,不管在內容、形式、編排等方面作多大的改革,教師在使用各自的不同教材時,都離不開情感教學。作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師的我,更是深深體會到了英語情感教學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對學習以及文化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

  眾所周知,積極的情感態度是健全人格必備的品質,消極的情感不僅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因此,英語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已成為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與其他學科相比,語言和情感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情感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和傳遞。恰當、合理的使用語言有助於溝通情感、增進友誼,改善人際關係。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情感教學是培養學生積極情感、克服消極情感、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主要方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1 以情動人,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

  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這一載體,所獲得的智慧發展,是認知和情感兩個心理過程協調發展的結果,從這一意義來講,情感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潤滑劑、催化劑,教師通過情感調控,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這是一種高層次的課堂組織管理藝術。在外語教學中任何注重情感教學,更好的為教學服務呢?作為教師應重視並加強對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的研究,而不是對教育教學的結果加以研究。面對有差異的學生,用統一的要求,培養出整齊劃一的學生是一種空想,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集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健全為一體,面向全體學生,承認並正視差生,開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目標素質化。

  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自尊意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與學生交談並經常進行情感交流,深入瞭解每一位學生,關注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情感重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整。

  其次,要幫助學生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意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偏愛好學生,以教師的真摯情感和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來感化學生,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滿足他們對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精神,使他們身心愉快的參與語言學習。

  最後,蹲下去看學生,與學生達到情感共鳴。在教育學習過程中,始終關注學生英語學習的情感變化,盡力解決他們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對於學習上要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充分理解他們的情感以及在英語學習上要求進步的需要,及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決不一味批評、訓斥,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關注和體諒學生的情感,拉近師生距離,從而達到情感共鳴。

  2 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應是引導者,是助學者,其任務是幫助學生學,是創造條件讓學生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英語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雙邊活動,師生雙方的角色和作用結合起來才構成教學整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以學習者的身份參加的,是英語學科實踐活動和英語知識認知活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是認知的主體。教師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語言活動的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實行開放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一般採用:①複述***retell***。向學生提供關鍵詞,讓他們自己準備,可經過兩人討論後複述;②自由交談***free talk***。利用課前兩分鐘,讓學生就生活中的事情進行敘述,以次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和開口講英語的膽量;③口頭作文***oral composition***。根據新學的對話和課文,2人或4人一組討論,組成一組對話,要求學生聯絡實際,發揮想象,提出設想,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 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學習英語的表現欲,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在組織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實施分層教學,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所有的學生在同樣一節課中都要有所進步。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問時應適當降低難度,使他們有機會答對,對於優等生可以適時提高難度以增強語言的新穎性,由此讓多數學生都具有成功的體驗。此外,課外多找他們談心,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讓他們“親其人,信其言”。

  適時採用表演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通過表演鍛鍊他們說英語的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表現自我;組織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演講、辯論研討會等活動,活躍他們的思維,增強他們的實踐表現欲,進而促進他們運用積極的情感策略,保持學習英語的熱情和持久力。

  總之,英語教學中,良好的情感能激發出學生的濃厚的興趣,進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英語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學生只能發展的過程。我們每一個外語教師,只要以情感為動因,觸及學生的情緒,就能使課堂外語教學主客觀統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統一,形成理想的教學氛圍和教學節奏,使學生在積極、健康、生動活潑的氣氛中興趣盎然地接受新知識,讓學生時時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我想,我們的學生就一定會成功的。

  參考文獻

  [1] 章志光主編.《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廣東教育學院編著.《現代教學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3] 徐惠良主編.《江南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期

  [4] 《英語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學英語教育論文範文二:淺談中學英語教學

  [論文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 教學和諧統一律 三序和諧統一律 知識與智力

  [論文摘要]教學是師生共同的雙邊活動,掌握運用教、學和諧統一規律,充分發揮教、學兩個積極性;將教材學科體系知識結構的序、學生認識規律的序和教學結構程式三序統一,循序漸進,教學才能高質量高效率;教思路、教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筆者通過對《中學英語教學法》和《英語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以及幾年的中學英語教學實踐,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索出如下一些中學英語教學規律,供同仁們參考,如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教學和諧統一律

  教學是師生共同的雙邊活動,教學中,教是為了學,受制約於學;學需要教,受指導於教。教和學相輔相成,缺一都構不成教學過程的額有機整體,都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學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的一條基本規律,它是對立統一的規律在英語教學關係上的體現。

  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技能課程。至少在最初階段,教英語不像教學歷史或化學那樣主要是由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英語教學中當然有該學到的知識,如語言學、音位學等知識,但這些並不是我們在教學初期階段所要教給學生的。同樣,對於英語教學,毫無疑問,模仿是成功的鑰匙之一。語言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聽準教師發音的能力,取決於準確模仿教師語音的技能,取決於反覆練習同樣的語音和句型的耐心和恆心,取決於掌握它們的牢固的記憶力。當然,這首先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較高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藝術,因為這些對學生的學習信念,學習習慣和學習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英語教學的質量。

  既然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那麼,無論是語言知識還是言語技能,都要靠學生自己學得主動、練得積極才能有所長進,教師只能主導而不能包辦代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教師在教學中莫“硬灌”,應啟發誘導。《禮記·學記》批評了當時教學中違反教學方法和原則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教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細細品味,正是今天教學中不懂教學藝術,“滿堂灌”的活寫照。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要革除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端,成為學生從不會到會,積極學習、逐步提高運用英語能力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猶如導演,學生猶如演員,也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題的課堂教學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們運用英語的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態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信心。在示範和組織學生進行操練時,必須特別注意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表現出對學生的信任與體諒。如,當學生相互間進行課堂操練時,教師來往於之間,仔細傾聽他們的操練;學生語塞時,幫助提示一下;聽到語誤時,輕聲糾正,態度親切自然厖當課堂操練一時達不到要求時,教師要特別注意不隨意呵斥學生,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應耐心地加以引導,鼓勵學生重新操練。教師正確的教態有利於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達到課堂上的和諧與默切。

  作為教師,都應熱愛學生,這也是使教學達到和諧統一的基本途徑之一。教師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愛應該是理解與尊重。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只有尊重才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二者結合才能實現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愛,也才能做到教、學的和諧統一。尊重、理解學生並不排斥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愛之深,則求之切”,沒有嚴格的要求,就沒有成功的教育。嚴格要求的本身,就體現著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施之以尊重,報之以愛戴;加之以威,只能報之以怨。”過分的苛求,不堪接受的批評,有辱人格的譴責,會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激發起學生的反感和對抗情緒,因而也就達不到教、學的和諧統一。掌握和運用教、學和諧統一律,充分發揮教、學兩個積極性,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完美地結合,是教師時刻都要考慮的,永遠創造不完的教學藝術主題。

  二、三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

  教學中使教材科學體系知識結構的序***內容***、學生認識規律----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序***方法***、教學結構程式***形式***,三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的教學,教學才能高質量高效率。三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是教學的一條基本規律。

  中學英語課本是中學英語教學使用的教材,其依據是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既然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內容、原則、方法等都有原則性的規定,課本就是這些規定的具體化,就是說,課本的編寫要經過編者們的大量創造性勞動,使語音、詞彙、語法、課文和練習的挑選、安排、組織等方面符合學習的規律,編得即便於教師教、又便於學生學。

  一般來說,在初中英語教學的入門階段,教材內容很簡單,每課的句型和單詞都是有限的,學生可以直接經過反覆練習達到熟練掌握,這時教師就不需要講授過多的語音知識和語法規則。但隨著學生學習的語言專案增多和語言現象變複雜,就有需要和可能從一些語言材料裡總結和歸納出必要的語法規則。不這樣,就不可能使學生理解較複雜或變得繁雜的語言現象和掌握更多的語言專案。即使在這個時候,也還要堅持精講多練。至於那些對實際運用語言影響不大的語法現象,可少講,只要學生理解了就行。

  一本好教科書能大大有助於減輕教師的勞動強度,它循序漸進、舉例說明並提供了新材料的練習。但是,書不是教師,它不會教、不會聽、不會糾錯,也不會鼓勵學生,不管課本編寫得如何好,指導還必須來自教師而不是課本。新教師、負擔過重的教師和對自己缺乏信心的教師有時候回陷入所謂的“教科書的圈套”。他們先用“Good morning, class. Open your books to page”問候學生,然後整節課時間都花費在朗讀和做書上的練習上。

  教師和學生完全依賴課本,成為書面文字即印刷符號的奴隸。教師不是在教,而學生也沒有達到掌握英語句型的目的。要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使用課本中的材料。許多教科書的練習本身就給出了許多用法:開啟書或合上書做、口頭或筆頭做、有個別學生或有一組學生來做。總之,要記住教科書僅僅是一個幫助達到目的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不要把它當作柺杖或教師的替身,因為語言的實質是雙方相互交流。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學科,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主要是在語言實踐中培養起來的,英語課要上成實踐課,課堂上大部分時間要用於實踐,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初中階段年級越低,練習時間應越多。對語言知識必須精講,講授知識為了知道實踐。語言知識講授的範圍、深度、方法和時機要由語言實踐和教學需要來決定。

  前蘇聯教育科學院副院長巴班斯基說:“教學內容必須具有明確的方向性;要分清主次,並引導學生把精力集中到主要內容方面,並通過這些主要內容去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作為教師,必須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是基於每一節課的教學,合理安排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如果每一節課都能使學生學有所獲,就能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充滿信心;反之,如果教師有一節課上不好,學生學得不紮實,就會產生學習上的“空白點”;這種如果經常出現,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人們常說的“夾生飯”,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造成學生大面積掉隊的嚴重後果。教學中,只有將知識的序、學生認識過程的序、教師安排課堂結構程式的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才能產生教學的最佳效果。

  三、知識與智力相輔相成

  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在激發學生興趣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教思路、教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相似的和不同的情境中去,知識遷移,提高效益。所以,知識與智力相輔相成是教學的又一規律。

  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教改的根本出路還在於提高課堂效率,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於教學過程中要緊緊抓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而培養學習能力,核心又在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選擇合理的思路,形成有序的邏輯思維形式,以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開發創造力這一根本目的,從而提高學習效益。

  比如在介詞教學中,我們可採用直觀的教學法來幫助學生選擇介詞,以達到激發興趣、加強理解、增強記憶,有效地進行知識遷移。我們可以用一個箭頭、圓點、方框來表示方向介詞;我們還可以在黑板上畫幾個直觀圖,利用教室裡熟悉的實物,通過對每副圖的重複或替換練習來演示它們的用法。 英語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提高思想認識的過程。英語教學要注意培育學生的智力,尤其是創造力。

  這不僅有助於學習英語、學習其他學科,也有助於將來從事任何工作。英語知識的內在規律是人們經過長期總結、歸納出來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從感知到認知,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認識活動,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學生所學的英語是外國語言,許多語言現象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例如,在漢語中,“我有一本書”和“桌上有一本書”都是一個“有”字,而英語中相對應的“有”則有表示“所有”***have***和表示“存在”***there be***的差別。

  又如,在漢語中修飾名詞的動詞片語和主謂結構是放在受修飾詞的前面。如:昨天來的那個人是我的叔叔。而在英語中,定語從句則應置於受修飾詞的後面,如The man who came yesterday is my uncle. 學生在學習這些英語知識時,通過英漢分析對比,可以學會全面看問題的本領和防止思想僵化。在英語教學中,通過看圖說話,問答,對話,按指定情景寫作、自由作文,改寫課文或課文的結局,對課文里人物、行為多問幾個“why,if”之類的問題等等,對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達力都是大有好處的。

  教、學知識與發展智力是同時進行的,統一實現的。因為知識是智力活動的憑藉,智力是用知識來呈現的。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智力是知識結晶。二者相互為用,互為因果。所以應把掌握雙基知識和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開發創造力統一起來,相互促進,知識與能力同步,相得益彰,協調發展,教學中不僅讓學生懂得知識本身是什麼,同時教給學生怎樣正確獲得知識、創造性地應用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給了學生點石成金的指頭,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捕獲“獵物”的措施,這樣學生才會越學越聰明,解決學習中的各種矛盾。

  教學歸根結底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教是為了不教”。一個好教師不僅要善於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要逐漸教會學生主動地獵取知識、運用知識,因為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有限,不可能跟著老師學一輩子,同時,自學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學習能力。在全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抓了自學能力的培養,就可以把其他許多智慧的培養帶動起來,在這種條件下,學生的思維就會處於一種積極的活躍的狀態,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過程就會永遠伴隨著智慧的發展,這就為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開闢廣闊的天地,學生獲得的知識資訊就不但容易接受而且會轉化為長期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