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學環境教育教學論文

  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統籌人居環境、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淺談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環境教育

  摘要: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汙染嚴重、資源濫開亂採等系列人類不合理生存行為方式,當今世介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環境問題,不得不引起了世界範圍的廣泛關注。而生物作為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必備因素之一,直接影響著環境的變化發展。而對生物教學來講,教師言傳身教傳播環境教育必然對學生建立環境保護意識起著一定的關鍵作用。本文就此淺談中學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環境教育。

  關鍵詞:中學生物 生物教學 環境教育 環保

  2009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會議簽訂了關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相關行動新協議。而聯合國會議的前身是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峰會,那次峰會的目的同樣是協調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需要採取的相關行動計劃。生物科學是21世紀的領先學科之一,當今世界在人類物質快速發展的環境下,出現了一系列如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生態環境汙染日趨嚴重、礦產資源開採不合理等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些都與生物科學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勢在必行,這也是在全社會範圍內培養最廣泛的環保意識的重要手段與途徑。下面,筆者就如何在中學生物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談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結合相應的生物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生物課堂教學必不可少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生物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課堂教學也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各種教育最主要的途徑與手段。在中學的各類學科中,生物課程無疑是一門與環境保護相關內容聯絡比較密切的學科。所以,生物老師應該充分利用生物課堂教學這一重要渠道,認真貫徹落實相關課程標準與教學要求,仔細鑽研並充分挖掘創新教學內容,在平時的備課與教學經驗中找出與環境教育內容相結合的知識點,結合一系列的生物基礎知識與相關的基本技能有計劃有目的地把相對應的可能涉及到的環境內容滲透進去,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環境教育內容講解。比如,在講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時,可以對對植物光合作用後產生的一系列環境變化與植物對氣候調節、淨化空氣、消聲降噪、防風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結合不同地區的氣候現象、城市空氣汙染、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將“退耕還林”與“退耕還牧”引導進學生的意識之中。在環境知識的參透過程中,要注意三點:一是要把握住知識結合點,適時將內容進行延伸拓寬,而並不是一味按圖索驥的牽強附會;二是要按教學內容與課程要求把握好環境教育滲透進生物課程的“份量”,也就是要把握好環境教育內容在生物教學內容中的比重與滲透程度,避免因過分強調環境教育而出現教學內容或教學重點本末倒置的現象;三是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內容時要注意方法的靈活運用,提倡進行啟發式教育,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與自覺意識,而不是教師強制性灌輸,學生被動式接受。

  1.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課外環保等興趣小組活動

  生物老師在課後可讓學生參加學校生物園的建設,並組織成立環保興趣小姐等實踐組織或小團體,一方面,讓學生培植各類植物與飼養小動物,經常進行一些生物小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與探索興趣,鞏固並開拓課堂知識;另一方面,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注意進行適時的引導,將活動的某些內容與環境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引導講解。比如,當學生在觀察池塘中魚的生活方式以及研究魚的生理構造時,可以適當穿插某些生活環保問題,如往池塘裡隨意倒垃圾會對魚的生活方式產生什麼影響,會對魚的生理特徵產生何種危害等。這樣一來以生活例項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生的興趣,二來開拓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三來也刺激了學生環保意識的覺醒。這種以例項方式來進行環境教育的方式以其強烈真實的現實衝擊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環保的危機感與責任感,為他們以後形成良好的環境素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環保實踐活動

  實踐性教學也是環境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教師可組織帶領學生參觀市區動物園、植物園,或帶學生到鄉村田野去感受大自然。以廣闊的大自然為課堂背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去聆聽、觸控、嗅聞、感受大自然,積極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對大自然進行探索,逐漸培養學生與大自然的感情,提高他們自覺改善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另外,教師也可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深入到當地的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及環境汙染區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探訪。通過不同地方的不同環境景象對比,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人與大自然中氣候、空氣、水土等是密切相關的,破壞環境就等於自毀美好家園,從而提高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3.利用環保節日或各環保法規,定期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

  每年的環保節日並不匱乏,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中國植樹節、中國愛鳥周等相關節日。我國已經頒佈的相關環保法規則包括:《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水利法》等。學校可組織學生定期學習這些節日與相關的法規,不定期舉行相關主題的環保知識講座,組織學生進行環保主題演講或徵文比賽;還可利用主題黑板報與宣傳欄進行全校宣傳展覽等方式普及與提高學生的環保參與意識。

  三、結語

  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公德意識,公民環保意識的自覺培養提高是遏制當今世界環境日益惡化形勢的需要。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將環境保護與相關生態知識有機結合,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環保活動,培養學生自覺環保的意識。從青少年開始抓起,廣泛樹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觀念。讓學生樹立環保信念,自覺養成環保習慣,讓“關愛地球,珍愛生命”成為全社會共同執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朝霞,劉學山,黃樹軍.淺談生物教學中的環境教育[J].環境教育,2002,***1***.

  [2]賀莉萍.淺談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環境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06,***10***.

  [3]王淑芳.淺談生物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的必要性[J].學週刊,2010,***12***.

  [4]顏開華.淺談生物教學與環境教育[N].寧德師專學報,2002,***3***.

  [5]何瑋.淺談環境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滲透[N].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8,***1***.

  篇二

  農村中學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摘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農村中學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問題。同時,文章還指出了農村中學環境教育應該走的方向,即建立自己的環境教育校本課程。

  關鍵詞:農村中學;地理教學;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1-1297***2008***10-046-01

  從2007年9月份,筆者就開始對甘肅省靜寧縣仁大中學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現象進行研究。即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相關教師進行訪談,再加上筆者的平時觀察,瞭解到靜寧縣仁大中學在地理教育中實施環境的有關基本情況。

  一、 教師方面

  通過對高喜燕、趙安國、鄭建明三位地理教師的訪談了解,加上筆者本人對自己的客觀評價***筆者也是靜寧縣仁大中學的地理教師***得知:

  ***一***教師在環境方面的專業水平不高

  在本校,高中地理教師有四位,四人無一人是地理專業畢業。其中,高喜燕老師的專業背景是文祕專業,趙安國老師的專業背景是中文專業,鄭建明老師的專業背景是政治專業,只有筆者是環境科學專業。在對教師訪談之後瞭解到他們對環境知識很缺乏,他們都是文科背景,對許多環境方面的問題不太明白,對有些學生提出的環境問題不能夠很準確地進行回答,在環境教育方面也只是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概括和綜合,其實自己對許多問題還是很困惑的。

  ***二***對環境教育的認識不到位

  靜寧縣是甘肅省有名的教育大縣,近幾年來本科上線人數都在千人以上,在教育上可謂碩果累累。然而,在這裡,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對於學生的升學非常關注,教師的工作壓力很大,也正是這個緣故,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就轉移到學生的升學上面,所以教學工作的重點就轉移到應試上了,素質教育自然而然地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環境教育本來更多的是關心學生素質的提高,而認識上的這種不到位或者說是偏離,使得環境教育在這裡不被重視。在訪談中不難發現,本來教師在環境專業知識上很缺乏,然而,他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他們的教學重點在地理課程上,對環境教育很少涉及,只是對課本中出現的,非講授不可的內容進行了講授,但在這些課程上對學生很少留作業。他們感覺環境教育不太重要,涉及較少,即使遇上環境教育的課題,也就只是做了簡單教授。

  二、學生方面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在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上都存在很多缺陷,具體表現如下:

  ***一*** 環境知識掌握不夠完整系統

  學生的環境知識不全面不繫統,表現在:1、概念掌握模糊。調查問卷中涉及到的環境知識方面的名詞,沒有一個是全部學生都瞭解的。2、知識不全面。如環境教育中常提到的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人均佔有水資源的量、我國的森林面積都不知道***不過多數學生還是知道我國和世界的人口數的***,表現出知識方面有很大的漏洞。

  ***二*** 環境問題關注不夠全面具體

  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對全國和全球環境問題認識不全面,另一方面忽視自己家鄉的具體環境問題及措施,以及自己生活中的周圍環境問題。如同樣是我國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學生對水體汙染的認識比土地荒漠化的認識差,對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形勢和水土流失的認識相對更差。學生認識到我國的環境汙染很嚴重,但不知道是那方面嚴重,更不知道執行在自己身邊的環保措施。很少有學生注意到校園或社群這些自己生活的環境中有什麼環境問題。

  ***三***環保態度不夠積極明朗

  面對自己也認為嚴重的環境問題,不是想辦法去解決,而是找藉口,或聽之任之,或淺嘗輒止。面對有悖環保的行為,不是堅決制止,則是自認為“清白”而滿足,或者只是管好自己的事,或者也是聽之任之。比如,面對白色汙染時,70%的人有藉口仍使用塑料袋;面對廢舊電池的危害,有76%的置之不理;面對成山堆積的垃圾,除了“無所謂”和“不支援,太麻煩”的人外,還有22%的人“垃圾沒分類過,但廢舊物嘗試過利用”;面對實驗室、微機室抽屜滿倉的垃圾,有15%和47%的人只不過“難以忍受”和“我不會在那兒留下任何垃圾”罷了,只有7%的人“自己不這樣做也要制止別人”;在集體活動期間15%的人只願帶走自己的垃圾,不管別人留下的;對實驗室、微機室抽屜、地面上的廢紙,51%的人只表示自己不會在那兒留下任何垃圾。

  ***四***環保責任感缺乏

  學生環保的責任感只停留在口頭程度。有82%的人認為環境保護人均有份的同時,只有8%和13%的人“非常願意”和“願意”把自己的一部分零花錢用於環保。更不用說還有人是自己的錢和家長的錢都不願多一分用於環境保護。

  ***五*** 環保行為上欠自律

  很少有學生表現出積極主動的環保行為。調查為避免造紙對環境的巨大壓力而節約用紙的行動時,除了“不瞭解”和“不想了解”的人外,還有75%的人要人提醒才會節約用紙。為環保而減少電池的使用情況,也有44%的人需要老師要求。47%的人維護校園、教室、實驗室、微機室的衛生要紀律約束。不管是調查結果還是平時對學生的觀察結果,都證明學生環保自律行為缺乏,這說明學生與環境和平相處的能力還有待開發與提高。

  三、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環境教育在農村中學還沒有真正開展開來,其原因主要是農村學校教育目標的扭曲,導致教師教學目標的扭曲,最終結果就是教師的不重視。學生的環境意識差,其原因是教師的教育做的不夠,還有就是農村環境的特殊性導致了學生對環境問題不夠敏感。從而環境教育不能積極開展開來。

  另外,農村不像城市,各地又有其特殊的環境問題,對於當地特殊的環境問題,教科書裡沒有,學生就沒有在學校學到相關的知識。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國家課程,沒有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是農村環境教育的又一大缺陷。所以各地區和各農村中學建構自己的環境教育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楊振強主編.環境意識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黃天美.淺談中學地理教育中的環境教育[J].貴州教育,2006,***9***.

  篇三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生活環境面臨日益嚴重的汙染,化學學科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和可行的。

  關鍵詞: 中學化學教學 環境化學 滲透方法

  一、中學化學滲透環境化學知識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越來越突出的環境汙染問題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災難,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安全,保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事業。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蒸蒸日上的同時,環境汙染也日趨嚴重,嚴峻的環境危機使我們認識到:加強環境教育,提高人的環保意識。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結合學科特點,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新版教材中很多章節涉及環境保護內容,並且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這些汙染的成因、危害,特別指出大氣汙染、水汙染等全球性環境問題,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保護自然環境已成為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把環境教育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寫進教材,融入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們的環境意識,使之瞭解環境狀況,自覺參加環境保護活動。化學課堂上環保教育的滲透,既能拓寬學生知識面,又能使學生認識環境汙染的嚴重性,增強環保意識。

  二、中學化學滲透環境化學知識教育的可行性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與社會、環境聯絡十分密切,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1.在化學實驗中進行環境教育。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既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影響學生環境意識的重要手段。保護環境,從教室、實驗室做起,從自己做起。在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中,都存在著“廢氣、廢液、廢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處理過程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的好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的環境汙染主要來源於化學實驗,近年來化學實驗操作考試,實驗次數增多,藥品用量加大,化學實驗要力求在不影響實驗結果的前提下,讓學生討論、改進實驗,儘量減少實驗過程對人及環境的汙染。某些廢棄物經過簡單處理後可以變廢為寶,利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殘留物可以用做氯酸鉀分解制取氧氣的催化劑,最終殘餘物還可以用做鉀的顏色反應或作為花草樹木的優質肥料,使學生在化學實驗中養成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優良品質。微型實驗是當前國際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其操作技術是用盡可能少的試劑來獲得較明顯的反應結果和準確的化學資訊的一種實驗方法。在微型實驗中,由於實驗過程中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量都很少,產生的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可降到最低程度。微型實驗充分體現了綠色化學中的減量原則,即減少藥品用量、減少“三廢”排放量***。因此,組織學生進行微型實驗儀器的製作、環保實驗、實驗的無害化研究等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改進有汙染的實驗,可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觀察演示有汙染物排放實驗的規範性。

  2.通過多媒體和形象化教學,樹立環保意識。

  在學習《環境保護》這一節時,採用多媒體教學。播放畫面: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直接排放到江河中,水色發黑,河面佈滿死魚,赤潮現象,人喝了被汙染的水而染上嚴重的面板病……今天,人們瘋狂地砍伐森林,肆意採掘地下礦藏,濫施化肥和農藥,傾倒有害的工業廢水,地球表面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亂開、亂採、森林消失,使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漠化、沙塵暴施威……學生直觀地看到了汙染危及人類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脅到整個生物圈的生態平衡。再播放一組畫面:政府投入資金,通過化學、生物等方法治理後的五島公園,河水清澈,景色怡人。這時學生們又會在感受美好自然的同時,意識到優美的環境與自己的學習息息相關,願意認真學習化學知識,將來走出學校利用化學知識多做環保工作。通過以上方式的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環保的有關概念,更重要的是環保意識已根植於學生的腦海中,並加強了對環境汙染治理重要性的認識。

  3.用研究性課題,激發自覺參與意識。

  將環保知識滲與課內,寓於課外,從學科課堂教學滲透走向具有更多開放性、問題性、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和層次性特徵的研究性學習,這是有效開展環境教育的更為理想的策略。在教學中適當佈置研究性課題,可使學生對某些問題進行思考和綜合分析,加深理解,激發學生的自我參與意識。如探究本地區的水資源問題,學生寫出了《水資源的汙染浪費情況》,其中收集了大量資料,調查了許多資料,而且走訪了環保部門,探究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保護環境是何等重要。研究性課題已不再是一種負擔,強烈的求知慾和社會責任感始終貫穿於整個研究過程,每一步的進展都使學生感到興奮,從而激發了他們在保護環境中的自覺參與意識。

  4.舉辦環保專題,豐富環保知識。

  環保專題講座不僅能增長學生環保知識,而且是進行環保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徑,化學教學中,應注重定期舉辦“環境與化學”的知識講座。環保專題講座內容聯絡課本,如結合空氣的成分,向學生介紹有關臭氧層的形成、臭氧層所起的作用及破壞臭氧層後的危害,從大氣質量、飲水質量、工廠排汙情況等進行介紹,對本地的一些工廠造成環境汙染而進行處罰的案例進行分析。充分利用學校宣傳欄,展出環境化學科普常識。對於這樣的專題講座,學生都會樂意去聽,容易接受。

  5.加強化學課外活動。

  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觀念的提高,還可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化學課外實踐活動和環保知識競賽、製作化學與環境的知識板報等,讓學生直接參與環境保護、環境監測等活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環保責任感和使命感。

  總之,中學化學中的環境教學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實際接受能力和當地環境問題的具體特點,來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學生初步具備判斷和處理汙染的能力,對環境保護具有主人翁意識,對主要的環境要素有所瞭解,具備初步認識和評價環境的能力,為我國的環保教育事業作貢獻。

  參考文獻:

  [1]戴樹桂.環境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夏適怡.從學科滲透走向研究性學習[J].環境教育,2003,36***1***:11-12.

  [3]張玲.愛護環境系列教育活動從身邊小事入手[J].環境教育,2003,36***1***41.

  [4]張智峰.淺談化學研究性學習[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235***3***:20-21.

  [5]吳星.化學教師必讀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5.

  [6]劉江田.新課程教學問題解決實踐研究―初中化學,2006.2.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