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醫學論文收費

  醫學論文的發表對於繁榮學術空氣,貯存和推廣應用研究成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從腎虛與腎實介紹從腎論治老年病的經驗

  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之盛衰與衰老密切相關。筆者在治療諸多老年病過程中發現,許多老年病患者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氣喘氣短、耳鳴耳聾、視物昏花、發落齒搖、記憶減退、反應緩慢、腰痠膝軟、腰腿冷痛、肢體震顫、失眠多夢、性慾淡漠、勃起障礙、尿頻、尿急、小便失禁、大便失常、孔竅乾澀、色斑增多等腎虛表現和頭痛、眩暈、震顫、痴呆、胸痛、咳喘、腰痛、骨痺、水腫、腹脹、淋證、尿閉等腎實表現。筆者根據長期以來對老年病辨治的經驗體會,認為從腎論治老年病有著廣泛的臨床意義。因此,本文從腎虛與腎實兩個方面介紹從腎論治老年病的經驗,以饗同道。

  老年病主要病證

  1.常見的老年病老年病又稱老年性疾病,是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與衰老有關的,並且具有自身特點的疾病,通常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1老年人特有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老年性耳聾、腦動脈硬化症、腦卒中等。

  1.2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老年性肺氣腫、老年性肺源性心臟病、老年性貧血、老年性白內障、老年性骨質疏鬆症、退行性骨關節病、老年性面板瘙癢症、高脂血症、高血壓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風溼病、震顫麻痺、前列腺增生症、陰莖勃起功能障礙等。

  2.老年病常見的腎虛表現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氣喘氣短、耳鳴耳聾、視物昏花、發落齒搖、記憶減退、反應緩慢、腰痠膝軟、腰腿冷痛、肢體震顫、失眠多夢、性慾淡漠、勃起障礙、尿頻尿急、小便失禁、大便失常、孔竅乾澀、色斑增多,或者兩顴潮紅、五心煩熱等。

  3.老年病常見的腎實表現自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五臟所主》提出"腎主虛,無實也"之後,醫界盛行"腎無實,不可洩"之論。其實,早在《黃帝內經》就論述了腎實證,如《靈樞·本神》說:"腎氣虛則厥,實則脹".《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這些腎實證,均由邪氣犯腎所致。

  筆者認為,腎有實證,但臨床上很少單純的腎實證,多為虛實夾雜證,且由腎虛生邪***或感邪***所致,或由實邪傷腎所致。老年病常見的腎實表現有:頭痛、眩暈、震顫、痴呆、胸痛、咳喘、腰痛、骨痺、水腫、腹脹、淋證、癃閉等。

  老年病形成機制

  1.虛證***單純腎虛***

  1.1腎虛在先,他虛在後《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七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涕泣俱出矣".這些經文說明年老腎虛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一種自然規律。腎虛的進一步發展,就會引起其他臟腑一系列的病證,故明代張介賓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景嶽全書·傳忠錄下》***[1]58;"水虧其源,則陰虛之病疊出;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疊生"***《類經附翼·真陰論》***[2].

  1.2他虛在先,腎虛在後明代張介賓《類經附翼·真陰論》說:"命門之水火,即十二髒之化源。故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則治節以行,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富,肝膽賴之資謀慮之本,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大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2].五臟陰陽以腎陰腎陽為本,五臟久病,氣血陰陽虧虛,必然累及其本,導致腎之陰陽虧虛,故張介賓又說:"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景嶽全書·雜證謨》***[1]286.

  2.實證***虛實夾雜***

  2.1腎虛在先,實邪在後腎氣是防禦外邪的原生力量。《靈樞·營衛生會》說"衛出於下焦",說明衛氣根於腎氣,腎虛則衛氣亦虛,衛氣不足則易致外邪入侵,外邪入侵人體之後,就可在腎虛的基礎上造成實證,從而形成以腎虛為基礎的虛實夾雜證。腎虛的進一步發展還可引起瘀血、溼濁、痰濁、結石等。如腎氣虧虛,推動無力,氣血執行障礙,就會導致氣滯、血瘀證;水液代謝障礙,就會導致水溼、痰濁證,亦可形成以腎虛為基礎的虛實夾雜證。

  2.2實邪在先,腎虛在後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水火之宅,無論外感還是內傷因素所造成的各種實證,只要是實邪不祛,日久就會傷腎,故有"久病及腎"之說,最終均會造成以腎實為基礎的虛實夾雜證[3].

  老年病辨證論治

  1.腎虛證

  1.1畏寒肢冷特點是其冷深至骨髓,伴見手足冰冷;常見於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慢性腎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內分泌失調、低體溫綜合徵等疾病。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腎陽虧虛,陰寒內盛,形體失煦,則致畏寒肢冷。故明代張介賓《景嶽全書·雜證謨》說:"其證則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為寒慄……是皆陽虛生寒也"[1]363.治宜溫補腎陽,方用右歸丸、四逆湯等;藥用附子、肉桂、乾薑、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等。

  1.2神疲乏力特點是常打哈欠、時時欲睡、勞心之後疲乏加重;常見於老年性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慢性腎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慢性肝病、糖尿病等疾病。腎氣***又名真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明代盛寅《醫經祕旨·卷下》說:"真氣,即生氣也,人生動作不衰,皆賴此陽氣"[4].腎氣虧虛,動力乏源,形神失充,則致神疲乏力。治宜補益腎氣、溫補腎陽,方用參附湯等;藥用人蔘、附子、黃芪、黃精、鹿角膠等。

  1.3記憶減退特點是往事有時可憶、近事常常忘卻;常見於老年性貧血、腦動脈硬化症、腦萎縮等疾病。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健忘》說:"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實記性所憑也"[5].《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腎藏志",《靈樞·本神》說:"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腎氣虧虛,髓海空虛,腦髓失充,則致記憶減退。治宜補腎填精,方用龜鹿二仙膠等;藥用熟地黃、制首烏、黃精、鹿角膠、石菖蒲、遠志等。

  1.4腰痠膝軟特點是腰部有空虛感、或者酸楚不適,休息也難減輕;常見於骨質疏鬆症、腰椎病、風溼病、退行性骨關節病、慢性腎衰竭等疾病。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氣虧虛,腎府失養,骨髓失充,則致腰痠膝軟。治宜補益腎氣、溫補腎陽,方用參杞杜仲丸等;藥用人蔘、附子、熟地黃、鹿角膠、杜仲、桑寄生等。

  1.5性慾減退,勃起障礙特點是性反應遲緩、性興趣冷淡;常見於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高血壓病、圍絕經期綜合徵、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綜合徵、動脈粥樣硬化、腦萎縮、垂體微腺瘤、慢性腎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肝病、前列腺增生症等疾病。《素問·靈蘭祕典論》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氣虧虛,鼓陽無力,作強不能,則致性慾淡漠、勃起障礙。治宜補益腎氣、溫補腎陽,方用贊育丹等;藥用人蔘、黃芪、附子、淫羊藿、仙茅、熟地黃、黃精、鹿角膠等。

  1.6耳鳴耳聾特點是鳴聲低微,聽力漸減,病程漫長,經久不愈;常見於老年性耳聾、腦動脈硬化症、腦萎縮、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疾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在竅為耳".《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腎氣虧虛,無以上榮於耳,耳失所養,則致耳鳴耳聾。治宜補益腎氣、滋補腎陰,方用耳聾左慈丸、濟生蓯蓉丸等;藥用熟地黃、制首烏、黃精、人蔘、黃芪、鹿角膠、石菖蒲、磁石等。

  1.7視物昏花特點是視物不清,雙目乾澀,發展緩慢,經久不愈;常見於老年性白內障、黃斑盤狀變性、視網膜色素變性、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疾病。《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明代趙獻可《醫貫·眼目論》說:"治目者,以腎為主,目雖肝之竅,子母相生,肝腎同一治也"[6].腎精虧虛,無以上榮於目,目失所養,則致視物昏花。治宜補益腎精、滋補腎陰,方用杞菊地黃丸等;藥用熟地黃、制首烏、黃精、龜甲、石決明、女貞子、密蒙花等。

  1.8兩顴潮紅特點是伴有身體炸汗、手足心熱;常見於圍絕經期綜合徵、高血壓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疾病。兩顴屬腎,腎陰虧虛,陰虛陽亢,陽亢生熱,虛熱燻蒸於面,則致兩顴潮紅。治宜滋補腎陰、清降虛熱,方用知柏地黃丸等;藥用知母、黃柏、生地黃、丹皮、玄蔘、天冬、龜甲、鱉甲、地骨皮等。

  1.9失眠多夢特點是不易入睡、睡中易醒,常做惡夢、夢境清楚;常見於貧血、神經衰弱、圍絕經期綜合徵、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綜合徵、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症等疾病。

  清代馮兆張《馮氏錦囊祕錄·方脈不寐合參》說:"壯年人腎陰強盛,則睡沉熟而長;老年人陰氣衰弱,則睡輕微而易知"[7].明代龔廷賢《壽世保元·不寐》說:"年高人,陽衰不寐"[8].腎陰虧虛則心血失養,腎陽虧虛則心氣失充,均致失眠多夢。治宜滋補腎陰、溫補腎陽,方用孔聖枕中丹、地黃飲子等;腎陰虧虛常用生地黃、五味子、龜甲、磁石、龍骨、柏子仁等,腎陽虧虛常用人蔘、羊紅羶、靈芝、刺五加、遠志等。

  1.10小便頻數,或小便失禁特點是隨飲隨尿、飲一溲一,不伴尿痛,亦無尿灼;常見於尿道綜合徵、膀胱老化症、膀胱過度活動症、腺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症、糖尿病、慢性腎衰竭等疾病。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腎……開竅於二陰".明代張介賓《景嶽全書·傳忠錄上》說:"腎虛者……或為兩便失禁"[1]25.腎氣虧虛,氣化失職,開合失司,藏洩失常,膀胱失約,則致小便頻數,甚至小便失禁。治宜補益腎氣、溫補腎陽,方用桑螵蛸散、縮泉丸等;藥用人蔘、附子、桑螵蛸、覆盆子、山茱萸、補骨脂、益智仁、鹿角膠等。

  1.11大便洩瀉,或大便失禁特點是大便完谷不化,甚至洩瀉清水,多無便意及腹痛,打噴嚏等即可引起大便失禁;常見於腸易激綜合徵、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吸收不良綜合徵、中風後遺症,以及神經源性大便失禁等疾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腎……開竅於二陰".明代張介賓《景嶽全書·傳忠錄上》說:"腎虛者……或為兩便失禁"[1]25.腎氣虧虛,固攝無權,大腸失約,則致大便洩瀉,甚至大便失禁。治宜補益腎氣、溫補腎陽,方用四神丸、真人養髒湯等;藥用人蔘、附子、菟絲子、補骨脂、五味子、芡實、金櫻子等。

  1.12氣喘、氣短特點是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尤甚;常見於慢性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腎衰竭等疾病。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喘證》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5].腎氣虧虛,攝納無權,氣浮於上則氣喘、氣不接續則氣短。治宜補益腎氣、溫補腎陽,方用人蔘蛤蚧散、黑錫丹等;藥用人蔘、蛤蚧、冬蟲夏草、五味子、山茱萸、補骨脂、硫磺、黑錫等。

  2.腎實證

  2.1氣滯血瘀證

  主要證候有頭痛、胸痛、癃閉;常見於高血壓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前列腺增生症等疾病。

  頭痛:特點是痛在巔頂後項,痛處固定不移,其痛猶如針刺。督脈內通於腎,上行風府,入絡於腦;腎合膀胱,膀胱經從巔入絡腦。腎氣虧虛,推動無力,氣血瘀滯督脈與膀胱經,循經上幹於腦,造成氣血瘀滯頭部而致頭痛。治宜溫腎行氣活血,藥用人蔘、附子、細辛、川芎、延胡索等。

  胸痛:特點是痛處固定不移,其痛猶如針刺,常伴手足冰冷。《靈樞·經脈》說:"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腎氣虧虛,推動無力,氣血瘀滯足少陰腎經,循經上幹於心,造成氣血瘀滯心胸而致胸痛。治宜溫腎行氣活血,藥用人蔘、附子、桂枝、五靈脂、蒲黃、延胡索等。癃閉:特點是排尿不暢,或者排尿困難,或者點滴不下,不伴排尿灼痛。《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腎……開竅於二陰".腎氣虧虛,推動無力,氣血瘀滯於足少陰腎經,進而造成氣血瘀滯膀胱而致小便不通。治宜溫腎行氣活血,藥用人蔘、肉桂、牛膝、穿山甲、琥珀、王不留行等。

  2.2溼熱內蘊證

  主要證候有尿頻、尿痛;特點是常伴尿急尿灼,而且反覆發作,纏綿不愈;常見於慢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腎盂腎炎、泌尿繫結石等疾病。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說:"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9].腎氣虧虛,御邪無力,感受溼熱,溼熱內蘊膀胱,則致尿頻、尿痛。治宜補腎清熱利溼,藥用人蔘、刺五加、黃柏、金錢草、車前子、牛膝等。

  2.3水溼內停證

  主要證候有水腫、腹脹;特點是腹脹是以臍腹為主、與進食無關;水腫常伴膚色淡白、且手足冰冷;常見於慢性腎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肝病等疾病。《靈樞·本神》說:"腎氣虛則厥,實則脹".《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腎病者,腹大脛腫。"腎氣虧虛,氣化無權,導致水溼內停,水停腹部則腹脹、水泛肌膚則水腫。治宜溫腎化氣行水,藥用人蔘、附子、肉桂、茯苓、豬苓、澤瀉、五加皮、牛膝等。

  2.4寒溼閉阻證

  主要證候有骨痺、腰痛、子痛;特點是痛處冰冷,痛而沉重,房勞加重;常見於腰椎病、骨質疏鬆症、風溼病、退行性骨關節病、慢性腎衰竭、慢性附睪睪丸炎等疾病。腎主骨,腰者腎之府,睪丸有外腎之稱。腎陽虧虛,陰寒內盛,寒溼閉阻骨髓、腎府、外腎,少陰經氣不通,不通則痛,則致骨痺、腰痛、子痛。治宜溫腎散寒祛溼,藥用附子、乾薑、吳茱萸、杜仲、狗脊、獨活、白朮、茯苓等。

  2.5痰濁壅盛證

  主要證候有咳嗽、氣喘、眩暈、痴呆;常見於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內耳眩暈症、頸椎病、老年痴呆等疾病。

  咳嗽、氣喘:特點是痰多味鹹、動則氣喘。《靈樞·經脈》說:"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腎病者……喘咳身重".腎氣虧虛,氣化失職,水溼內停,釀生痰濁,痰濁循經阻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則致咳嗽、氣喘。治宜溫腎化痰平喘,藥用附子、乾薑、細辛、半夏、杏仁、紫蘇子等。

  眩暈、痴呆:特點是頭重昏蒙,不伴吐涎。督脈內通於腎,上行風府,入絡於腦;腎合膀胱,膀胱經從巔入絡腦。腎氣虧虛,氣化失職,水溼內停,釀生痰濁,痰濁循經上幹於腦,矇蔽清竅,從而產生眩暈、痴呆。治宜溫腎化痰祛溼,藥用附子、肉桂、茯苓、半夏、白朮、天麻、遠志、石菖蒲、牛膝等。

  此外,老年病的腎虛證候還有腦鳴、多寐、脫髮、齒搖、多唾、心悸、納呆、腹瀉、遺尿、肉痿、消瘦、閉經等;老年病的腎實證候還有牙痛、乳癖、腹痛、便祕、結石、肥胖、閉經等,這裡就不一一介紹。

  參考文獻:

  [1]明·張介賓.景嶽全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2]明·張介賓.類經附翼.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446

  [3]周安方.腎藏象理論及其臨床應用.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3***1***:1

  [4]明·盛寅.醫經祕旨.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30

  [5]清·林佩琴.類證治裁.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259,117

  [6]明·趙獻可.醫貫.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98[7]清·馮兆張.馮氏錦囊祕錄.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363

  篇2

  中醫較西醫醫患關係緩和的原因與解決對策

  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人的軀體因素與心理、社會因素是互動的關係。醫學應該用整合的觀點來看待患者自身與疾病的關係,提出了從生物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的結合上認識疾病和健康問題,逐漸把分析和綜合、區域性和整體、靜態和動態結合起來,日益向辯證綜合的醫學發展[1].人民群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全社會必須充分關注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正如醫療衛生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Sen.Amartya所說:“健康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福利之一,離開了醫療可及性及公平性,公民的生活滿意度就會下降,容易成為對社會的不滿者。”[2]而醫療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只有在醫患之間的診療活動中得以體現出來。因此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加大診療活動中醫療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可提高群眾對社會的滿意度,加快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步伐。

  1中西醫醫患關係失諧的共性因素

  事實上,我國醫患之間的關係現在處於一種異常尷尬的境地,醫患衝突、醫鬧、打殺事件頻頻出現,已經成為和諧社會前進道路上嚴重的不和諧因素。醫患關係的不和諧現象,大城市居多,大醫院較多,西醫醫院較中醫醫院現象突出。儘管如此,醫患失諧背後的因素卻有其共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醫方對經濟效益的過分追求加重了患者的負擔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全國自上而下捲入了市場經濟的洪流,“競爭”“效益”也隨之引入了醫療體制當中,醫院在強化經濟指標、創收益的同時弱化了質量目標,因此以藥養醫、濫開檢查單等過度醫療問題成為普遍現象。這些都無疑轉嫁在患者身上,“看病難、看病貴”加重了患者的就醫負擔,加之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也不盡完善,醫療報銷程式的複雜性、地域性等問題的存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1.2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我國的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醫療的硬體設施、醫療水平普及不到小城市和農村,醫療資源與人口比例嚴重不符,一些小地方的患者得了大病必須要到千里之外的大城市就醫,而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報銷限額卻與就醫區域有關,儘管履行一定的程式可以轉大醫院治療且能適當提高報銷比例,但程式的複雜性依舊加重了患者的就醫負擔。這些都與和諧社會要求的醫療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大相徑庭。

  由於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掛號、繳費、就醫都得排長隊,有些患者為了掛到名醫的號,甚至帶上被褥在醫院過夜,一個名醫半天要診斷四五十位患者,醫生工作量大,醫院環境嘈雜,患者勞累就醫、心情煩躁,這種混亂的就醫環境無疑加劇了醫患關係緊張的局面。

  1.3醫德醫風低下

  隨著西方價值觀的不斷滲透,在醫療領域醫生見利忘義、人情冷漠、對患者和病痛的麻木不仁,造成了對生命健康權的漠視,疏遠了醫患之間本應有的親密關係,產生了醫患之間的不信任,造成醫患溝通障礙,為醫患衝突和醫患不和諧繫上了死結。

  1.4法律法規滯後

  醫患關係是法律關係,就必須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規範、保護和調整。而我國目前沒有一部專門規定醫患關係的法律,造成醫患關係的法律屬性無法準確定位,進而產生法律適用的混亂現象,嚴重製約了醫患關係的和諧發展。

  2中醫較之西醫醫患關係緩和的原因分析

  醫患關係不和諧的共性因素決定了各類各層次醫院醫患關係失諧的普遍性。但醫院的個性又決定了醫患關係失諧的現象不具有同等性。筆者重點探究中西醫醫患關係的個性,使得中西醫醫院各取所長,避其所短,相互借鑑,為中西醫醫院探尋更好的解決醫患關係失諧的對策。

  2.1患者的認同和選擇取向不同

  由於過去社會發展改革某些階段的偏差,使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在一定階段少了社會的支援、政府的投入,出現了發展不迅速的情況。特別是西醫進入我國之後,憑藉其高階的裝置優勢,能直觀診斷出患者的病情,佔據了整個醫學資源的優勢地位。患者不管大病小病往往首選西醫醫院,因而導致了西醫醫院人滿為患的現狀。誠然,西醫對急性疾病的遏制確實較中醫有重大的優勢,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中醫對疾病的標本兼治作用。儘管近幾年國家大力支援發展中醫藥事業,人們對中醫的認同大幅提升,但中醫的診治還是傾向於一些慢性頑疾、西醫手術治療後的康復治療等方面。僅蘭州市就有十幾所西醫醫院,而中醫醫院只有2所。正是由於患者對中西醫的認同和選擇趨向決定了西醫醫院人滿為患、醫生工作量大、環境嘈雜,加之西醫醫院收治的急性、危重患者病情的緊迫性特點,稍有不慎就會對生命健康權造成看得見的危險後果,導致醫患關係存在失諧的潛在隱患。反之,中醫醫院醫患關係相對較為緩和。

  2.2診療方式不同

  “望、聞、問、切”是中醫一貫的診斷方式,這種診療方式將醫生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充分拉近。言語是人類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言語包括詢問、傾聽、肯定、鼓勵及善於提問等內容[3].中醫“問診”恰好就是醫患溝通的一種良好形式,中醫醫生要詢問清楚患者的發病原因、生活習慣、疾病症狀,耐心細緻地傾聽患者的敘述,結合“望、切”診斷病情,並給予叮囑和建議。這種診療方式使患者充分感受到醫生給予的尊重,對疾病的重視和對患者身心的人文關懷,建立起醫患之間信任的橋樑,從根本上預防了醫患糾紛、醫患衝突的發生。

  技術至上是西醫領域至高無上的權威,淡化了醫患雙方的交流溝通,醫務人員對高新技術的過分依賴使得醫學的整體性和人文關懷被弱化,僅僅重視疾病而忽視了對人本身的重視,是舊生物醫學模式的反應,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提出了挑戰。由於西醫醫院診斷靠的是高階完備的檢查裝置,患者一進醫院就面臨著大批量的與病情有關的或是排除與這種疾病相關疾病的各種檢查。正如前面所述,人滿為患等混亂的就醫環境使得檢查不僅要花鉅額的費用,程式也頗為複雜,“看病貴”“看病難”的醫患衝突根源也隨之產生。西醫醫生面對眾多的患者、嘈雜的環境,失去了對患者的耐心,表現出了麻木不仁的工作態度,無形中加劇了患者的煩躁和懊惱情緒,為醫患失諧埋下了一定的隱患。

  2.3醫學人文底蘊不同

  《辭海》中,“人文”泛指各種文化現象、習俗、人情;“底蘊”泛指事情的內涵;“人文底蘊”則是指社會個體在文化涵養上的內涵積累,是社會個體健康發展的精神動力;“醫學人文底蘊”概念的構成源於醫學既是自然科學,也是人文科學的屬性。醫患關係的人文底蘊中包含醫學人文底蘊,而醫學人文底蘊的不足是影響醫患關係的重要因素,醫學人文底蘊主要涵蓋的內容包括以醫學為基礎的全社會人群的人文素質和道德水平、醫方的人文素養和患方的人文素養[4].“醫乃仁術”,醫生應是“仁愛之士”.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擁有大量的樸素心理學思想,我國中醫事業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孔孟之道”“禮儀之邦”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滲透在中醫的各個領域,中醫學生學習專業的同時對這些就耳濡目染,加之中醫“望、聞、問、切”的診療方法,使得患者在中醫醫院更能感受到“醫學的溫度”.西醫領域重視技術和直觀性,競爭、效益、優勝劣汰的西方價值觀對醫生的衝擊很大,這些感召到患者身上,就是對患者的漠視和少有的尊重與關懷。

  3實現和諧醫患關係的對策探尋

  經過上述對中西醫醫院的對比分析,可以得知醫患關係中醫醫院較之西醫醫院緩和,當然中西醫醫院各有特色,各有所長,那麼中西醫醫院如果能相互借鑑、互補發展,全社會的醫患關係可能會變得更為和諧。為此筆者認為在現有的醫療制度下,應重點從如下幾個方面努力改善緊張的醫患關係。

  3.1建立處處“用心”的就醫環境

  醫院的就醫環境如果沒有完善、規範的管理模式和執行力往往難以保證。如何徹底改善我國醫院人滿為患、醫院嘈雜、患者煩躁的混亂場面,可以借鑑國外的做法:醫院地面上鋪上厚厚的地毯,降低來往人流的腳步聲對患者及醫務人員的干擾;走道上張貼頗有水準的各式美術作品;候診區擺放怡人的鮮花和最新的雜誌幫助患者平息焦躁的心境,減輕等待時的不安;設定專門供兒童患者或者是患者的孩子玩耍、學習的活動室,降低兒童對醫院的恐懼心理等。這一切都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平復醫患雙方煩躁和懊惱的情緒,拉近患者和醫院及醫務工作者的距離[5].

  3.2“用心”加強醫患溝通

  如上所述,中醫醫院較西醫醫院醫患關係較為緩和,其原因之一就是中醫“望、聞、問、切”的特有診斷方式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醫醫方應該提高醫術,重視醫患溝通技巧,以患者為中心,用心進行醫患溝通,切實改變從“緩和”到“和諧”的轉變。西醫醫院要學習借鑑中醫的特色優勢,重視語言交流、加強溝通技巧,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學會傾聽患者的心聲,用“真心”進行醫患溝通,杜絕技術至上、重視疾病、忽視患者的診治現狀。

  3.3“以人為本,視如己出”的醫院文化

  “以人為本,視如己出”的醫院文化要求醫方要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把患者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現在的醫患關係現狀已經對人的生命健康權提出了挑戰。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醫方迷失了前進方向,在競爭、效益的價值觀指導下,金錢至上、見利忘義的行為屢見不鮮,直接導致患者對醫院的無奈和痛恨。為了改變這種社會扭曲現象,除了進行醫療制度改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醫院的文化建設,讓文化觀念傾入醫生的內心。一是要有自己的文化信條,類似高校的“校訓”;二是要有對文化信條的詳盡解釋;三是將文化信條及其詳盡內容進行廣泛宣傳並組織學習交流;四是要將文化信條應用於臨床實踐,對醫院的醫護人員的文化踐行情況進行評比,評比活動要有患方參與,比如設定診療活動結束後的患者評價打分、設立意見箱等,隨時徵求患者和同事對醫院和醫護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使醫方不敢也不願做出與“以人為本,視如己出”的醫院文化相背離的事情。

  3.4醫學資源在中西醫醫院進行分流

  由於中西醫醫院明顯的特色優勢及患者的認同和選擇不同等,使得西醫醫院的負擔過重。因此筆者建議西醫醫院應該建立中醫科,承擔患者的術後康復治療等;同樣中醫醫院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加強一些西醫科室的建設,引進先進的檢查裝置,實現醫術和技術的完美結合,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方便患者在一家醫院就能完成疾病的診斷、醫治和後續的康復治療等。

  現如今,人們對醫學服務的需求更高,從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向健康長壽、提高生命質量方向發展。因此,醫學已從以疾病為中心、治病為目的發展為以人群為服務物件、積極參與提高自我保健意識為手段的診療服務活動[1].醫患雙方應充分尊重生物-醫學-社會的新醫學模式,中西醫醫院應該充分揚長避短,相互借鑑,充分發揚各自特色優勢,“用心”進行診療活動,方可改善現有緊張的醫患關係,促進醫學事業的進步和全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建民.試論醫學模式演變與醫患關係互動[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1***:23-25.

  [2]賀桔英.醫患關係的現狀分析及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對策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0***8***:143-144.

  [3]何磊,樊尊峰,崔利巨集.加強中醫問診培訓促進和諧醫患關係:如何培養中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J].光明中醫,2013,28***9***:1964-1965.

  [4]焦光源,劉芳.醫患關係的人文底蘊[J].衛生行政管理,2014,32***3***:143-144.

  [5]蔣萍,蔣雨芯,王暉,等.“未來醫生”看中美醫患關係: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翰醫療中心臨床見習感言[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