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發醫學論文
醫學的論文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預防醫學實踐和科學研究以及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談談中醫學納入大學教育教學領域的重要性
[摘要]中醫學是中國文化的形式之一,不僅與養生、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也涵蓋了成功之道、為人之道等哲學領域。然而。大部分在提到中醫的時候,主要聯想到的只是治病養生的範疇,卻忽略了中醫的廣泛輻射性及其與規律、文化、生命的持久關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高等學府對大學教育的教學水平、教學內容等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對大學生的要求也早已不侷限於某種學科和理論本身的掌握,而是素養和心靈的提高也同等重要。如果能夠將中醫學的理念納容大學教育中,不僅會使學生收穫中醫理論本身帶來的養生知識,使身體更加健康,同時也會從中醫理論囊括的為人修身方面的內涵中領悟真知,從而全方位地提高大學生的素養。文章將從中醫的概念、對大學生的重要性以及將中醫納入大學教育的可行性方面來分別探討。
[關鍵詞]中醫學;大學教育;教育教學;可行性
1中醫的概念
若想對中醫的概念做較為透徹的瞭解,首先要避免對中醫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誤區。很多人可能認為中醫就是用中國傳統手法醫病救人,只屬於醫術的範疇。其實,醫病僅僅是中醫領域中一個非常微小的部分,中醫的理念遠超過治病養生的範疇,囊括了為人、修身、成功等哲學文化範疇。中醫即中和之道,行事為人符合規律。其本質是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醫是唯一將理論與實踐聯絡得如此完美的中華文化,其餘如哲學、文學、音樂、繪畫等,對人的生存皆無實用價值,即使是裡面真有實用價值的部分也被中醫所吸納。中華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醫則是包容體現之大成者。說到中醫,就必須要提及“中醫人”這個概念。中醫人是將中醫的理論與實踐展示給人們的群體,是中醫之踐行者,是中醫之守護人。中醫作為自然調控的手段,中醫人已不再是單獨的治病救人,其承擔的更多的是天地對生命的巨集觀調控職責。中醫治病講究“平治於權衡”,而聖人治世講究“平天下”,二者極其相似,都是體現天地間巨集觀調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中醫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狀態,解病人之危,;中醫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們不斷超越自我極限,用生命闡釋著對中醫理解。真正的中醫人其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可以達到人的最高體現,而且其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協調。當代大學生若掌握一定的中醫知識,必然對其窺視生命之真諦有巨大的帶動力。
2中醫理念對大學生的重要性
中醫的重要性可以概括為三點:中醫是為人之道、中醫是成功之道、中醫是健康之道。身體和心靈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體和心靈二者的關係是互為影響,互相效力,通過一種合宜方式,二者將會共同促使一個人的身心達到一種平衡健康的狀態。中醫就是這個促進身心達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醫之道並真正活出來,融匯在每日的生活中,將會從本質上扭轉一個人原本可能混亂迷茫的生活狀態,朝向積極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中醫是健康之道
對身體中醫養生是指通過未病先治的理念,通過一些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盡終其天年的目的。中醫養生其實很簡單,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與日常生活無關的事,養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探討的是飲食方面。因為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飲食的原則: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糾人體之偏。中醫治病是用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之偏,所以中醫養生主張用食物之偏來糾正人體之偏。第二要順應四時。按照《黃帝內經》說,順四時,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第三要調暢情志。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其兩面性,既能利於人,又能害與人,同樣人的情緒變化有利有弊。情志養生即指通過有目的地激發某種情志變化,可選擇性地矯正太過情志所造成的氣機紊亂,使即將破壞的身體機能恢復正常,以防患於未然。比方說怒傷肝,喜傷心,恐傷腎,思傷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樣的個性,就是過悲,悲傷肺,以至於她也是死於肺癆的。第四要起居有常。這是養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訴我們要依照正確的生活方式來生活才能延年益壽。向學生普及中醫學與健康養生有關的知識,有利於促進學生在當下時代各種不良環境、生活習慣及社會潮流的影響下,樹立中醫養生觀念,落實到自身的點滴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帶動學生從身體到心靈的健康素養的提升。
2.2中醫是為人之道何謂“養心”?
中醫中的《黃帝內經》認為是“恬淡虛無”,即保持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長壽之道。德者養心“積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醫認為德高者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祕,所以能健康長壽。可見,道德修養不僅是品質的要求,而且也是養生的手段。仁者養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具體可以概括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個人如果能達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寬鬆,而不是懊惱、憤恨和作奸犯科後的恐懼,因此,“仁者壽”。善良者能獲得內心的溫暖,緩解內心的焦慮,故而少疾,惡意者終日在算計與被算計之中,氣機逆亂,陰陽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壽。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樣,保持高貴的天性,卻甘願將姿態放低,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哲理養心哲理養生,主要是要掌握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哲理養生是高層次的保健養生,與德、仁相輔相成,異曲同工,只有在實踐中反覆磨鍊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質、氣質修養、文化水平、經驗閱歷的集中表現。大學生掌握一定的中醫理念,能夠促使他們正確地待人待己,熱愛學習,講究生活質量,這不僅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也是養生防病的前提。
3將中醫學理念納入高校教育教學中的可行性
高校可以從專業設定和教師培養方面將中醫學納入高校教育教學中。在專業設定方面,可先將有關中醫的精華及基礎知識有關的書籍作為選修課程納入高校教學專業設定當中。給予中醫知識一定的學時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試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和老師進行培訓和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中醫這門學科不是一門可有可無的選修課程,而是一門和必修課幾乎等同的重要課程。在教師培養方面,教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中醫知識上獲得學術、身心甚至生命層的改變,首先應從教師入手,對教師隊伍進行中醫學術知識的培訓。這個培訓不應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與教學相結合,貫穿於每一個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中。這樣一方面有利於使教師對中醫知識有一個不斷積累和融會貫通的過程,從而為教學質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學習中醫,對教師本身的身心靈也帶來了福音,使教師能夠將所學的做人之道行出來,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此外,由於中醫作為一門課程,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都同樣新穎。這大大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都懂、學生都不懂而只能跟著老師走的節奏,拉近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不斷學習的過程也是培養教師謙卑受教、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心態,在學生面前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隨時和學生交流學習的心得。
4結論
中醫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狀態,解病人之危,;中醫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們不斷超越自我極限,用生命闡釋對中醫理解。真正的中醫人其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可以達到人的最高體現,而且其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協調。當代大學生若掌握一定的中醫知識,必然對其窺視生命之真諦有巨大的帶動力。
參考文獻:
[1]童瑤.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56-58.
[2]王新華.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12.
[3]孫廣仁,劉家義,張安玲,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解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35-40.
[4]楊威,於崢.對中醫基礎理論學科主體發展的思考[J].河北中醫藥學報,2009***2***.
[5]王新華.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24.
篇2
人文素質教育在繼續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當前繼續醫學教育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略了人文素質的教育。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新型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素質與人文素養缺一不可。本文闡述在繼續醫學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其已經成為醫學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只有醫學與人文的融合,才能全面提高醫務工作者綜合素質。
【關鍵詞】繼續醫學教育;人文素質;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繼續醫學教育是繼學校基礎醫學教育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以學習現代醫學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終身性職業教育[1],是衛生技術人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適應現代醫學發展,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也符合醫學科技進步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醫療衛生體制、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生命科學、生物醫學的發展及人們對生存和生命價值的重視,傳統生物醫學模式逐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些都對繼續醫學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
當前繼續醫學教育內容中過於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略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專業技術固然重要,但單純追求技術是遠遠不夠的,當前醫學模式下給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素質與人文素養缺一不可,而技術與人文脫離,也會讓現代醫學進入死衚衕。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應當重視人文素質教育[3-4]。
1加強職業醫德教育
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生存健康權是文明社會發展的要求,是對醫務人員角色的基本要求。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良好的醫德醫風建立在良好的到職業道德基礎之上,強化醫德教育,讓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能明確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神聖,責任的重大,增強工作責任感。目前,絕大部分醫務工作者都具備很強的工作責任心,能本著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宗旨,做到把患者的健康需要放在第一位。
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確有部分醫務工作者自身責任意識薄弱、職業道德缺乏,價值取向發生偏差,以醫謀私、只關心病不關心人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醫患信任缺失,醫患矛盾的產生。提高醫務人員的醫德修養,是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內在要求。醫德教育是醫學教育的薄弱點,繼續醫學教育不僅要補好這一課,還要貫穿醫務人員整個執業生涯。
2重視醫患溝通教育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醫務人員診治疾病更加依賴裝置,重醫療技術,看檢查單、診斷、開藥,輕溝通交流,常忽略患者及家屬的感受,醫患雙方的距離逐漸疏遠,相互尊重、信任、溝通的橋樑逐漸中斷,導致醫患的地位倒置,醫患糾紛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在醫患糾紛中,70%以上不是因為業務技術問題導致的,而是醫患之間溝通不到位造成的。
上海龍華醫院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調查人群中僅10%的患者認為目前醫患關係很和諧,38%的患者認為醫患關係較為緊張,只有52%的患者認為較為和諧,在調查導致醫患關係緊張的因素時,56%的患者認為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5],這些資料給醫務工作者一個警鐘。加強醫患溝通教育,不僅減少因溝通不到位、不及時等所引起的醫患糾紛,也可增進醫患之間的理解,信任,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3強化衛生法律法規教育
增強法律意識,依法行醫是現代社會對醫務人員角色的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就醫的要求逐漸提高,法律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逐漸加強,而醫學發展還不完善,醫療技術具有不確定性,使醫生的職業具有高度風險。
醫療新技術的開展,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技術、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等,在解決醫學問題的同時,將會引發社會中倫理、法律等一系列制度問題。因此,醫務工作者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必須與時俱進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以保證在醫療工作中更好地保護自身權益和患者的健康權益。一項針對928名醫務人員的隨機調查發現[6],醫務人員法律知識測試專案中62%的醫務人員達到及格線,醫務人員對病歷書寫、處方規定、執業登記等與執業密切相關的規定掌握情況並不理想,醫務人員對新法的關注不夠,需要加強法律知識培訓。
另外一項對杭州市各級醫院醫務人員法律需求現狀的調查分析顯示,接受調查的所有醫務人員均對依法執業思維的重要性表示贊同,大部分醫生和護士認為自身的依法執業狀況只處於一般水平,大部分醫技人員認為自身的依法執業狀況僅處於較低水平。有95%的醫務人員認為,依法執業思維的培養在學校學習和工作的兩個階段都應該進行[7]。將衛生法律法規教育納入到繼續醫學教育的課程中,繼續教育有針對性的開展衛生法律知識教育和培訓,開展將與臨床相結合的情景訓練法、案例教學法等運用到培訓過程中,可以極大程度地喚起醫務人員對法律的重視,使醫務人員儘快掌握醫療法律知識,養成依法執業的職業習慣。
4重視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教育
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超負荷的工作量,高度緊張的工作環境,疾病感染的風險,紛繁複雜的醫患關係,而且隨著新技術和裝置的更新對專業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醫務人員需要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和提高臨床實踐技能,這些都會給醫務人員的身心帶來極大壓力。
職業壓力對醫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威脅逐漸凸顯,2009年一項全國隨機調查發現[8],近66%的醫務人員經常或一直感覺到軀體不適,30%以上經常或一直自覺處於強迫、抑鬱及焦慮等精神應急狀態。王香平等[9]對北京市5所三級綜合醫院的2460名醫務人員進行調查,統計結果顯示三級綜合醫院醫務人員中度以上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7.6%,三級綜合醫院醫務人員心理問題比一般人群突出,應注重醫務人員的壓力管理。
冀永娟[10]等對青島市551名醫務人員的隨機調查研究發現,醫務人員症狀自評量表得分高於國內普通人群,說明其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較一般人群差,其中護士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較其他專業醫務人員差。總體來看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而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其工作狀態和醫療服務質量。因此,必須重視醫務人員身心健康,開展常態化、針對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及教育活動,讓醫務人員學會有效緩解和釋放壓力,調節身心狀態。
合格的醫務人員不僅要具備過硬的醫學專業技能和科學素養,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諧的醫患溝通、人際互動,健康的心理健康狀態等人文素質,這些方面恰恰是傳統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所欠缺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繼續醫學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性職業教育模式,醫務工作者人文素養教育應當融入繼續教育中,開展多樣化、多方位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學習活動。醫學與人文的融合,全面提高醫務工作者綜合素質,培養適應現代醫學模式要求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慄蘊,李蓉.初探繼續醫學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2***:105-106.
[2]張申.探索新形勢下繼續醫學教育發展趨勢與醫院工作實踐[J].繼續醫學教育,2008,22***3***:11-13.
[3]張凌,鄒俊傑,王亞平.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談醫學生的人文教育[J].資訊記錄材料,2011,12***5***:56-60.
[4]喬文達,張巨集偉.論醫患關係緊張背景下的醫護人員繼續教育[J].繼續醫學教育,2013,27***6***:7-9.
[5]周音鴻,李華真,李毅民,等.我院醫患關係的調查與分析[J].現代醫院,2014,14***12***:106-107.
[6]馬斌,隋艾汝,楊平,等.山東省醫務人員衛生法律知識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2***:233-234.
[7]劉宇婷.杭州市醫務人員法律需求現況的調查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2,2***35***:23-26.
[8]塗玲,張新慶,任南,等.我國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現狀及分析[J].醫學與哲學,2009,30***7***:44-46.
[9]王香平,花蕾,王建敏.北京市2460名醫務人員心理健康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3,29***9***:779-781.
[10]冀永娟,衡中玉,項紫霓,等.青島市551名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5,31***6***:57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