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陋室銘教案大全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託物言志駢體銘文。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陋室銘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劉禹錫的文學常識;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識記重點文言詞語;背誦、默寫全文。

  2、瞭解作者,背誦默寫全文,體會託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寫作手法。

  3、理解主旨;領會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4、學習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樂趣,培養自己高潔的情操。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時,往往不採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為喻,寫得比較含蓄,這叫做“託物言志”。這篇短文就是託物言志的名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學習時要反覆誦讀,用心品味,以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同時,也要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陋室,作者給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陋室銘”即給陋室作的銘。

  3、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洛陽人。有《劉夢得文集》傳世。著名的詩作有《竹枝詞》、《西塞山懷古》、《秋詞》、《浪淘沙》等。

  4、關於劉禹錫陋室的處所,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河北定縣,一說在安徽和縣。持“定縣”說的理由是,劉禹錫是中山人,今定縣南三裡莊有陋室存世;持“和縣”說的根據是,劉禹錫曾任和州刺史,和縣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認為,和縣的陋室與劉禹錫關係更為密切。

  和縣的陋室,是劉禹錫於長慶四年***824***至寶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築的。《歷陽典錄》載:“陋室,在和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和縣與採石隔江相望,地處衝要,唐末黃巢起義、宋金戰爭、元末農民起義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戰。晚唐以後,和州屢遭兵滅,陋室連同碑銘遂毀於兵火。劉禹錫之後,很少再見到有以此為題而諷詠成章的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

  5、學習生字詞:

  苔痕***tái*** 案牘***dú*** 鴻儒***rú*** 唯吾德馨***xīn***

  三、古代漢語常識:

  1、古今異義:

  ***1***、無案牘之勞形。***形:身。今義為樣子。***

  ***2***、唯吾德馨。***馨:美好,今義為芳香。***

  ***3***、無絲竹之亂耳。***絲竹:琴瑟,簫笛等管絃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為絲綢和竹子。***

  ***4***、談笑有鴻儒***鴻:大,淵博。今常指鴻雁,書信。***

  2、詞類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詞“名”,形容詞“靈”受副詞“則”修飾,用作動詞,出名,帶有靈異。***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形容詞“亂”,動詞“勞”均為使動用法。“使……亂”,“使……勞累”。***

  3、特殊句式:

  倒裝句:何陋之有?***賓語前置。“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四、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山”、“水”、“仙”、“龍”引出“陋室”,經過一番環境描寫、交友的敘述、志趣的抒發,直至篇末以諸葛、楊雄自況,展示了作者高潔的志行和安貧樂道的意趣。

  文中的比興手法,將室陋而不以為陋,反以為“馨”的高潔偉岸的節操凸現出來。文中一系列的對偶短句、否定句,表現了作者的情懷,特別是最後的用類比引出諸葛亮、揚子云,用所居之室同這些名人居住的“草廬”、“玄亭”媲美,不僅肯定此室不陋,還隱隱與名人自況,進一步表達了作者的情趣。

  五、佈置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境匯入: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文辭精練,讀來鏗鏘有力。“陋室”,簡陋的屋子。題目簡潔,點明寫作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範讀,指名朗讀課文。

  2、理清條理,課文可以分為幾層?

  第一層:開頭到“唯吾德馨”。點明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筆,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於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緊扣“唯吾德馨”從環境清靜、優雅,室中人博學多識,生活情趣高雅脫俗三個方面寫陋室不陋。具體表現陋室主人的高潔偉岸的情操,儒雅的賓客,高雅情景的室中樂事。

  第三層:運用類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抱負和節操,與開頭“唯吾德馨”,遙相呼應,強調陋室不陋。

  三、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四、細讀課文,品析詩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文言詞語積累

  過程與方法:課前進行復習和預習,掌握學過的文言詞語的用法。課後進行後測,鞏固本課重點詞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背誦。

  難點 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託物言志”及“類比”的運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匯入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蹟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歎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二***解題

  1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判官,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光,搬了三次家,劉禹錫想,這狗官也實在太不像話了,想作弄我,我偏不買你的賬,你要我愁,我偏樂,於是,憤然提筆,寫下了這篇《陋室銘》,並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

  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儲存著。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三***整體感知——感受結構美

  1準確朗讀全文,要求:

  ***1***讀準字音,如“馨xīn”、“牘dú”。

  ***2***結合課文註釋理清思路。

  2結合課文,組織學生依次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名為《陋室銘》,為何結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尾處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2***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明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明確:這是作者向深處開拓主題。採用類比,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楊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們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揚天下,只要我繼續修身養性,我的陋室也將被後人稱道,我本人也會和諸葛亮、楊子云那樣被後人景仰。

  ***4***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說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作者在這裡運用類比的手法,意在說明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於它是否豪華富貴,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筆,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寫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後文的“德馨”。

  3學生小結本文思路,明確本文構思新穎、文意通達、句句相連、波瀾起伏、耐人尋味的寫作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理解文章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品質和志趣追求。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具體“物”的分析與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體會作者的志趣和品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高雅志趣的追求以及面對挫折樂觀不屈的態度。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大意,體會作者的志趣和追求。

  教學難點

  體會託物言志的“志”。

  教學過程

  匯入

  PPT上展現“陋室”。師:同學們看,這是一間什麼樣的屋子呀?生:***破舊、小、偏僻……***。這樣一間破舊的小屋子,裡面只容得下一張床、一個桌子和一把椅子,如果讓你們一直住這裡,你高興嗎?生:不高興。但是屋子的主人卻不以為陋,自得為樂,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劉禹錫的《陋室銘》。***板書***

  新授

  走進作者,瞭解背景

  師:“銘”是什麼意思呀?生:用來警示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章,一般押韻。師:我們生活中經常用來警示自己的叫什麼銘?提示:有人以前刻在課桌上提醒自己的。生:座右銘。師:那用來稱述功德的銘文我們一般叫什麼呢?生:墓誌銘。銘文還有個特點,一般會押韻。我們翻開課文看看,這篇課文哪些字押韻,壓了什麼韻呀?***名、靈、馨……in/ing***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劉禹錫,上節課讓大家回去預習,現在誰能跟我們介紹一下劉禹錫的生平?生: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他熱心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後多次被貶,這篇文章是他被貶和州刺史時寫的。

  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師:同學們都已經預習了,現在哪位同學來讀一下ppt上的字詞,並解釋它們的意思?生:德馨,品德高尚……師:他解釋的對嗎?同學們給他一點掌聲。師:好,同學們都已經掌握了作者寫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大意,那我們現在一起來讀一遍。生齊讀。現在給同學們3分鐘的時間,把課文翻譯出來。如果有不會或者不確定的,同小組同學進行交流,一會我請小組代表來發言。

  

  《陋室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銘”的文體特點以及託物言志的寫法。

  2.朗讀、背誦課文。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

  1.瞭解“銘”的文體特點以及託物言志的寫法。

  2.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圖片故事匯入***

  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裡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二、題目解讀***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完成***

  強調:陋室:簡陋的房子。

  銘:一種文體。銘文體制短小,文辭簡約。一般都是押韻的,講究句式的整齊,常用對偶句、排比句。

  三、作者簡介***學生蒐集回答後幻燈片出示***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洛陽人,著名詩人。唐順宗時,與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運動,不久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後又連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長安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作品有《劉賓客集》、《劉夢得文集》。晚年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並稱“劉白”。被白居易推崇備至,譽為“詩豪”。

  四、課文誦讀

  1、學生試讀,解決生字。

  2、教師範讀。

  3、學生齊讀,讀準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