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華傳統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學生學習和繼承這些文化遺產,對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對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水平,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作為語文老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去學好古詩詞?筆者想根據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來談談個人的做法。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於學習而言,興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探求思索,促進學習成功。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筆者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探討。 
   1.導語激趣。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穎、扣人心絃的導語,一下子就能吸引學生,引人入勝。 
   2.誦讀激趣。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學生要能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具有初步鑑賞古詩詞的能力。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誦讀是進入詩的意境的最直接感性的方法。通過教師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示範,挑起學生的朗讀願望,然後通過領讀、分組讀、交叉讀、誦讀等形式,這樣就會很容易把學生帶到詩詞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詩詞的韻味。 
   3.競爭激趣。初中學生朝氣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慾強,有競爭意識。基於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參與競爭是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的重要舉措。筆者在古詩詞教學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更主動自覺地學習,常有意識為學生創造一些競爭條件。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古詩詞誦讀比賽,愛國愛家鄉詩詞誦讀比賽,詠月詩詞競賽,通過各種競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4.想象激趣。課要上得有趣,引導學生想象課文內容也是一種辦法。即力求把單調的文字元號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或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課文,面對面與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對話,在空間和時間上縮短讀者與作者及主人公之間的距離,使遠古的畫面走進學生腦海,使學生覺得新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理解古詩詞,積累古詩詞 
   情境教學是指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吸引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某個具體的情境中憑藉著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理解教學內容,並受到道德品質和審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師所創設的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學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文學修養。 
   1.變身詩人,感同身受。優美的詩詞與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文化底蘊密切相關。想要真正徹底地讀懂一首古詩詞,就必須瞭解它的作者。
拉近學生和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生和詩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緒,讓學生變身詩人,設身處地地去讀懂這首詩詞的內涵。比如在教學《行路難》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行查詢資料,瞭解李白在創作這一組詩歌時的背景。在開元盛世的大社會背景下,詩人李白空有滿腹才華、滿腔抱負,卻只是皇帝的弄臣。詩人恃才傲物之際,得罪權貴,被賜金還山。然後教師讓學生來扮演詩人的角色,根據詩的內容設計符合人物性格和具體環境的對話,想象人物的動作神態,那“停杯投箸”、“拔劍四顧”的苦悶,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那“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邁,在學生的表演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這一刻,學生即詩人,李白強烈的感情變化被學生準確地把握住了。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詩詞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縱情誦讀,情意皆通。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涵蘊藏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覆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只有反覆吟誦,才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不是簡單地讀出聲音,讀懂節奏,在平仄裡享受那種原始的樂感,而是用心去讀,在讀的過程中調動自己的感覺,仔細體會詩中內在的感情旋律,一邊吟誦一邊再造想象,在頭腦中創造性地再現詩中意境。例如,李煜的《相見歡》是表現作者由皇帝淪落為階下囚的痛苦和對故國的離愁,誦讀時教師指引學生注重其音節、節奏的變化:“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通過直接感受句法、音節的錯落,緩慢而深沉地朗讀,學生不自覺地進入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境界中,體味到一個亡國之君的孤獨形象,從而為準確理解詩歌奠定基礎。 
   3.熟知意象,感悟意境。詩詞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事物,許多意象經過人們感情的長期積澱,有著獨特的情感內涵。如“圓月”、“明月”,往往成為人們盼望親友團聚,表達美好祝願,嚮往美好生活的寄託。王建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蘇軾於中秋許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願。而“殘月”則更多的是別離的象徵,李煜的“月如鉤”,勾起的便是深深的離愁。類似的還有“柳”象徵了送別,“落日”象徵的思鄉之情等等。教師指導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整合相關意象的詩詞句,創造出該意象的一個濃重的學習氛圍和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把個體的意象轉化為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將有助於理解詩詞的意境。 
   4.巧用媒介,身臨其境。古典詩詞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對古典詩歌的整個審美感受中,視覺、聽覺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古詩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應是根據所教詩歌的內容和特點,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設定相應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覺器官以豐富他們對古典詩歌形象的感受,從而準確把握好詩歌的意境。如教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古琴曲《陽關三疊》,深情吟誦悠遠雋永的送別情;教學辛棄疾的《破陣子》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沙場征戰,壯志凌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與許多古詩詞的意境也能達到意外的契合,教師也可從中選擇適合的曲子。 
   三、抓住詩詞眼,鑑賞古詩詞 
  古人寫詩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力求一字傳神,一語驚人。而一首詩中傳神的字句就如同這首詩詞的眼睛,即整首詩詞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詩詞的詩眼或詞眼,是我們教學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詩人曾用過“到”、“過”、“入”、“滿”等字,但終覺不如“綠”字來得好。原因是:用“綠”字詩意就更顯深沉,情思浩蕩,不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詩人當時奉詔入京的喜悅,還有經歷罷相之後被徵召回朝的重重憂慮,一個“綠”字高度概括出詩人的喜悅、彷徨等豐富的內心世界,著實讓人稱道。 
   四、聯絡生活,運用古詩詞 
   古詩詞是祖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鑑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當我們帶領學生出去旅遊,登上了高山之巔,可以問學生:“此時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生一定能答出:“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當有學生考試失意時,可以問其他同學,我們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詩來勸慰他?大家齊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古人寫詩非常重視意境的創造。意境的創造要經過艱苦的過程,具有深遠、含蓄的特點。同時因詩詞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文學樣式,它往往以極簡潔而形象的語言創造出完美的意境,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主觀情感,因此學生在對其進行把握時難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地對詩歌的意境進行理解和把握,在詩歌教學與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對詩歌的意境進行藝術的再創造,讓學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用散文化的語言表達出來。 
   古詩詞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我們炎黃子孫,應當繼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撐起精神的大廈。通過對古詩詞的教學欣賞,學生更能體會中國古代詩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從而促進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