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認識角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是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要途徑。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易,學生接受起來也較為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感知角有大小。本節課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學生常見的“做手工”為素材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願望。接著用課件演示開啟的剪刀、開啟的扇子、三角板等,從生活中最常見的物體引入角,再讓學生找出這些角,同時區域性放大,讓學生觀察。在學生有了大量感知的情況下,通過移動和漸變的視覺效果,抽象出角的幾何形狀,揭示角的定義。這樣由形象到表象到概念都有具體形象的過渡,對於空間觀念較差的低年級學生而言,降低了認知的難度,從而保持並促進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課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伴隨音樂,欣賞圖片”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成功之處:

  1、本節課,在認識角這個環節,我根據教學目標利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設計了找圖片中的角、摸角、搭角、找生活中的角等活動將角抽象出來使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角,學生學習效果不錯!

  2.在體驗角的特徵時,我安排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在三角尺上找出一個角,摸一摸它的頂點和它的邊,讓學生說感覺,通過摸角***觸覺的參與***這一活動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特徵的理解.

  3、通過本節課我認識到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教材的解讀要更加充分,每節課要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圖,每節課都要充分看教學用書.要充分領會“大卡通”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4、要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問題不能過於細碎,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大空間。

  不足之處:

  本課設計雖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在教學實踐中,我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調控,我應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問題加以引導。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整節課為達到認識角、感知角有大小,我安排了一系列活動,由於活動次數過多,導致時間不夠充足,沒能讓孩子真正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活動效果不明顯,課件的演示和老師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真實體驗。這就需要教師安排活動不能流於表象,要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教師要樹立培養學生能力的意識,在教學中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使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確實有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它又不是一種十全十美的教學手段,同時也存在著侷限性,怎樣把多媒體的輔助教學與其它傳統手段有機結合並使之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於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的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篇二

  《認識角》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主要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角的過程,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學會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

  找角是通過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物體角初步感知角,再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認角是通過練習辯一辯怎樣才是一個角,幫助學生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在處理的過程中感覺稍快了一點,應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可讓同桌兩人用此方法相互比較一下兩人做出來的角的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篇三

  《認識角》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結合教學前對學生的學習瞭解,我抓住積累感性經歷。

  教學時我採用的是先讓學生感知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二是畫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鞏固對角的認識;四是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六是總結欣賞角,提升學生能力。通過這樣的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二、教學意圖

  1、從感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通過讓學生感知角——畫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在感知角之後,學生基本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體會到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再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瞭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學生書空畫角之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學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過程。

  3、“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這裡,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線等,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通過合作交流做出角,這中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也讓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數學情感。在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部分是我覺得處理比較得當的地方,學生通過製作角這一活動,由對角表象的認識,抽象出角概念。

  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在過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辯一辯、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三、教學不足

  總之,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二是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以後需加強;三是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以後多學習加強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