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認識知識點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料,那麼我們自己在教學的時候有什麼感想嗎?下面,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歡迎大家借鑑參考!

  ***一***: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料,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資料。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那裡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潛力和對所教學資料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狀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裡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明白髮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說出他說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用心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帶給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務必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用心的、有價值的學習。

  ***二***: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資料,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一是透過觀察活動,初步感知角的特徵;二是透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三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透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有待改善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能夠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說說為什麼圓形不是角,能夠幫忙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說說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裡,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決定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務必是直直的。在動手操作環節中,學生領悟的不夠,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之後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還是讓孩子感悟太少,就應把這個環節吃透,再後面進行的話就很順利了。

  ***三***:

  一、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38——39頁的資料。

  這一教學資料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引出角,並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的角,再透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透過各種實際活動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資料,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角的其它知識奠定了基礎。

  ⒉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級的學生,基於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背景,他們知識面窄,個別學生主動性不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潛力還比較欠缺,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只有透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構成數學的概念。因此本課應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以“數學活動”引領全課,從生活中認識角,從實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體驗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學生在理解中應用和發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及學生已有經驗,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⒈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⒉透過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建立角的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潛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識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培養合作意識。

  三、教材處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體的主題圖,然後出示例1,我認為書裡的情境圖比較複雜,而且又是立體圖形,角的特徵不是很明顯,所以我先出示例1,讓學生找角,然後再出示主題圖,這是由原先的立體圖形改為此刻的平面圖形,看起來簡潔明瞭,避免了由於立體圖形帶來的一些干擾,使角的特徵得以在情境圖中突顯出來,便於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感知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學流程:

  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倡導做數學的理念,所以本節課我讓學生在“做”中學習、“做”中體驗、“做”中探究。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匯入新課。

  首先我採用談話法,這樣的匯入簡潔,所以設計時我仍然採取這樣的匯入。

  ***二***引導探究,構建新知。

  在這一環節裡我安排了五個活動。

  活動一:聯絡實際,找角。

  首先出示39頁例1,讓學生找角,由於這些實物都是學生平時經常見到的,學生對角也有一些感性認識,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後把三個物體隱藏,出現三個角,這時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這天認識的新朋友。這樣設計的目的便於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之後出示38頁主題圖,讓學生從圖中發現角,學生邊彙報,課件邊閃動角,採用演示法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許多物體上有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

  ***四***:

  ***一***反思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我創設形象生動、愉悅和教學情境***擺小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2、從直觀入手,透過多媒體演示找出主題圖中的角,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見到的角。從事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觀察討論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徵,完成知識的獨立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透過學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樂,真正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獲得用心的情感體驗;透過辨認不同方向的角,讓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全面

  4、觀看電腦演示,全班學生用手勢決定所給的圖是不是角,掀起學生的學習熱潮。

  5、用鉛筆把圖形中的角畫出來,從而透過練習,強化學生對角特徵的掌握。

  ***二***反思教學重難點:

  一節課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達教學目標,其次是看重難突出了嗎?能在課堂教學中幫孩子解決難點嗎?因為教學就是為了幫學生解惑。我這節課的難點是:1、透過比較操作體會角大小跟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2、用重疊法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很好的幫孩子解決問題,末能突破第二個難點,因為我採取剪短角的邊長和延長角的邊長的長度,引導學生不夠到位,效果不顯著。因此在今後教學中就應讓學生透過用兩或三個不同顏色表示長度不同邊長的角,再用重疊法透過學生直觀比較,就很容易觀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三***反思教學方法:

  這節課我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研究圖形,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個方向是對的,但做為老師就應如何去放,什麼時候收呢?這才是最重要的。就這節課來說,我在畫角教學環節不夠放,先用電腦演示畫角,再讓學生畫角,雖然學生對於畫角的步驟比較好,但這樣的處理學生只會畫出同一方向的角,從而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後我們今後對於這個教學環節能夠放手讓學生嘗試畫角,在展示他們的作業的時候就能夠互相糾正畫角的正確步驟了,這樣讓那些已犯錯誤的學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體現了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沒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標、重難點是不可能設計好一份教學設計的,而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就沒有很好地分析學生的思維的發展,突破難點不夠深入,所以在寫教學設計前,還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及單元教學目標,然後備課時注意這節課前後知識的聯絡,並設計好本節課的目標、重點、難點,還要思考到自己的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

  三、我的思考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狀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潛力、動手操作的潛力、綜合運用知識的潛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五***: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資料。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必須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透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潛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為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後,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構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思考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潛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用心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透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之後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資料,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後透過巧妙剪角遊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比如:一開始我在板書完“角”字問學生,你對“角”的理解是什麼?結果學生回答:“角,是人民幣的單位,象1角錢、2角錢。”這一狀況就出乎我的預料,我只預設到孩子們會說:角在我的眼裡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我想,如果這樣問:在你的眼裡,角是什麼樣貌的?這樣問就應會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麼?”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說不到點上。之後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麼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著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