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整體醫學的關係

  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古代中醫原理,當今人們練太極拳可有效預防疾病。太極拳的養生功效已被科學證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是一種康復修復的醫學性運動,其對腦神經起著改善作用,還能治療腰椎疾病,對五臟六腑起到按摩的作用,可以使下肢更穩固,對心血管有積極地影響。

  這些功能作用引起了醫學界的重視,並已經為大量的醫學研究所證實。是的,太極拳具有這樣一些效果,但同時我們也當注意到,我們不能過度沉迷於這些“被肢解”的研究成果。

  否則,我們很容易因為只見了具體的樹木,而忽略了整片的森林。我們需要從巨集觀的整全的醫學視野來看待太極拳的醫學功效,在這方面,太極拳是當之無愧的最佳整體運動醫學。

  整體醫學是一種古老的概念,專業精細的分析可以將事物割裂開來,對差異的重視遠甚於認同的重視,這是現代工業社會深度發展的產物。

  而早期的先民無論是看待自然還是自身,都在其中發現了一個整體的宇宙。世界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

  那時醫學普遍充斥著神學和科學、玄學與經驗、箴言與藝術、人力與自然,這是他們的侷限性,也是他們的特色。

  縱然他們有致命的醫學認知侷限和缺陷,但有一點——他們整體觀的醫學理念與實踐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哪怕在歷史的某個時期它遭遇發展的阻礙,或被主流醫學所忽視,但不久它總能在適宜的位置找到它的醫學榮耀。

  現代人練習太極拳可以調節緊張的生活節奏,緩解精神疲勞,對某些疾病具有康復作用,還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

  整體醫學在20世紀總的來看處於醫學邊緣地位,主流是現代西方以還原論與循證原則為基礎的醫學模式。現代醫學最大的優勢,就是利用了現代各門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對生命機體“各孤立部分”的物質結構形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發現,這是它最大的優點。但其總體傾向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治模式仍未取得很理想的效果。

  近幾十年來,西方現代醫學逐漸意識到了自身的侷限和缺陷,於是行進緩慢但仍與時俱進的傳統醫學,尤其是傳統醫學中的整體醫學,又再次進入主流醫學的視野,彷彿人類天生具有迴歸傳統的宿命追求,過往掉頭不顧的醫學精英們又紛紛禮讚整體醫學。

  “整體醫學”這個術語不論是在古代中國還是古希臘、古印度,均已有之。整體醫學的思想基礎是整體論,方法是實用化研究方法。

  整體醫學將人看做一個整體,其五臟六腑功能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人的任何一種狀態都是臟腑功能相互作用的合力的一種結果、一種外現。

  整體醫學不但將人看做一個整體,而且將人看做自然界的一份子,即所謂的天、地、人三才三位一體,自然環境的變化影響著人的健康和生存狀態,人類的活動也影響著自然的狀況,自然與人之間的影響是互動的。

  太極拳運動與此整體醫學概念一脈相承。太極拳的高階是人拳合一,這正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的典型寫照。人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通過長久的修煉,回到淳樸的自然狀態,去掉人身上的矯飾和虛浮不實,才能達到身心的健康和諧。

  通過經驗,我們知道生病的外因是通過內因而發生作用的,無論美味佳餚還是朗朗風清,都必須通過內在的感知而得以明確。故此,像太極拳這樣的內家拳,向來重視人的內在修煉。

  與西方文化征服自然,超越自然的傳統不同,東方文化的旨趣則充滿對美好自然的嚮往與追求。

  西方民族想到自然時,更傾向於想到自然的陰暗面,比如地震,瘟疫,大洪水;東方民族則更傾心於自然的美好,高山流水、蒼松翠柏、懸崖古剎,這些都是很有詩意的自然意象。

  因為擁抱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便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嘗得了知足的和諧快樂,這是典型的東方式的健康觀。這種天人合一的健康觀,也是太極拳修煉的歸宿。而具體到太極拳,它的健康之路又具有自身的普遍色彩。

  身形上,太極拳練習強調“一動無有不動”胯動,肩隨之而動;腳動,手隨之而動;手動,眼隨之而動;頭上領,尾閭隨之內收;沉肩墜肘,隨之氣沉丹田;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整體運動,避免了單擺浮擱,使整個身體都參與到運動中來。

  有氧運動的一大要求是身體部位有至少三分之二參與運動,太極拳一動則四肢百骸無有不動,也許可以用現代科學來形容:太極拳一動則筋骨血肉,分子細胞皆參與進來。

  這樣有意識的全身參與,是整個人類運動史上都很少見的。這樣精細入微的運動,當然也少不了呼吸的配合。

  吐納、氣功以及瑜伽都是經典的呼吸養生療病法,而太極拳對呼吸的運用絲毫不遜前三者。“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這一口氣,就是太極拳呼吸的修辭說法。

  不過單是“細緩勻長、調息綿綿”的呼吸狀態,與太極拳“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的境界還有一段距離,其最高境界是一個整體,肩胯一體,周身一體,內外一體。

  無限小的自我與無限大的大我一體,這個整體就是太極,就是總天地萬物之理、囊盡陰陽的太極。

  談及太極拳,我們常忽略掉過程練習的整體性。“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一拳論的核心思想即使放到醫學上也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社會流行的許多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

  儘管廣告上充斥著藥物治療如何又快又好的神奇療效的宣傳,但真正長期有效,且無副作用的藥物卻很少有。而作為整體醫學,以及預防醫學一部分的太極拳,其“慢”養生療病的功效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突顯出來。

  太極拳的“慢”並不是刻意為之的結果,而是道法自然的結果。通經活血離不開身體每個筋肉關節的通暢,在太極拳的運動中,就是節節貫穿。

  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肩由肘由腕由手,力達梢節,都在強調節節貫通,層層推進。這也是太極拳區別於其他運動的一大特點,由內而外的節節貫通。

  這樣的運動方法聽起來好像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大量的醫學研究卻證明了太極拳高效的養生療病效果,其中的根源,與太極拳對道法自然哲學思想的深刻踐行有極大的關聯。

  數學、幾何、科學資料、醫療器械等都是人的發明創造,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們不能代替自然,數學上有直線,自然界卻有彎曲之美。

  人體不是直線一條,太極拳也不走直線,而是曲中求直,以圓破直,這樣的方圓規矩,得益於太極拳對人體的深刻理解。

  手術、醫學資料、先進醫療裝置等這一切都是必要的,同樣,維持自然之軀也是必要的,其醫學意義不輸於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學模式。

  當然,二者不是水火不容的,也不是一層不變的,傳統整體醫學正轉向現代整體醫學,無論是生理學家視野下完整的生理結構,還是相對論、量子力學重新發現的巨集大宇宙,都與古老的整體思想,尤其與中醫整體辯證的醫學觀念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而作為整體醫學的太極拳,從未過時,卻需要一再翻新,一再挖掘。

  太極拳健身治病原理

  一、太極拳是鍛鍊中樞神經的好方法

  強調對大腦神經的鍛鍊。練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首先是心的放鬆,靜心斂神於內,是強身治病的重要一環。中醫認為,一個人是心為主宰,這個心主要指大腦,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生理健康。

  俗話說:“病由心生,命由心亡”。太極拳鍛鍊通過站樁和盤架,用柔和舒緩的動作和引人入勝的拳趣。

  血虛是女人常見疾病,有血虛、內分泌紊亂等問題的人可以練太極拳調節身體。

  將注意力吸引到鍛鍊中去,用意念引導內氣、引導動作,用輕鬆愉悅的形象思維排除各種雜念,消除精神上的疲勞和緊張,實現了動中有靜,鍛鍊了大腦神經。

  重視骨髓神經的鍛鍊。人類的脊椎骨共有33節,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骶椎5節***一塊***,尾椎4節***一塊***。脊椎內有脊髓,每一節脊椎骨都有一對神經通過並分佈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當某一節脊椎骨出現問題時,身體相應的位置就會出現症狀,如胸椎10、11、12節錯位,可能引起胃潰瘍。反過來,當身體某一個部位或臟器官有問題,同樣相對應的脊椎部位出現不適症狀。

  如心臟、氣管、耳朵有病可引起頸4、胸2、3、4節的不適症狀。練太極拳要求脊椎骨上領下沉,節節鬆開,虛虛對準,結合拳勢變化,分別蠶一樣的蠕動,蛇行一樣的擺動,擰繩一樣的扭動,磨盤一樣地轉動。

  引動內氣穿脊貼背地執行,產生獨特的舒適愉悅感。脊神經健康了,就能有效地指揮與調節各種生理機能高效地發揮作用,並有助於疏通任督二脈,增強內功。

  二、太極拳鍛鍊能有助於疏通全身經絡

  人體有十二經、奇經八脈,共20條。是直行的叫經,還有無數條橫行的叫絡,總稱為經絡。經絡是內通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五官九竅,面板毛髮的通道和感測器。並藉以執行氣血、營養周身。

  經絡是人體的活動地圖,十二經如江河,奇經八脈是湖泊,十五絡脈像山溪小河,五臟六腑是人體蓄水池,構成了人體的一個整體,使人體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經絡一旦失去協調和平衡人就會生病。

  太極拳的鍛鍊,首先通過全身內外放鬆,解放因緊張收縮對經絡的擠壓性束縛;其次主張“一動無所不動”,每一骨節,每一肌肉,每一內臟都要動,通過螺旋擰鑽、內外相合,立體交錯的相應觸動和磨擦,達到疏通精氣。

  太極拳講究練意和練氣,主張意念引導內氣,循經通絡,刺激穴位,使經絡保持暢通。特別是太極拳舒緩的執行速度與經絡每秒鐘0.1米的感測速度幾乎同步,對經絡有獨特的順應性疏導作用。經絡暢通了,身體也就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