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有什麼練習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之精萃,是東方人體文化之瑰寶。同時太極拳對於防病治病,益壽延年有著神奇的功效。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
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一:太極拳與中醫學關係的歷史淵源
“拳起於《易》,而理成於醫。”太極拳創編髮展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中醫氣功理論,特別是經絡學說對武術的指導作用。太極拳先賢們把中醫氣功理論引入武術,並以此作為必修課指導武術修練。
太極拳初創時期以中醫氣功理論作為創編拳法的指導思想。傳說內家拳起始於武當道士張三丰,他創武當拳法,純以內功,以道家氣功為致用,他在創編太極拳之時,當然是以中國古代氣功經典《黃庭經》為指導,融氣功與拳法為一體的。經過百年的發展延續,太極拳先師對於中醫學理論在太極拳術中的地位的認識更加深刻,他們把中醫學的有關知識作為太極拳之教材,以備弟子門人學習。
這一時期,太極拳理論的代表作是陳長興的《太極拳十大要論》,該文系統地介紹了中醫學有關五臟的知識。同時還根據古代中醫理論提出了“氣達四梢”的標準,用以檢驗練功的成果。即:“發為血之梢,舌為肉之梢,甲為筋之梢,齒為骨之梢”,“四梢足,而氣自足矣”。在《清代楊氏傳鈔老譜》中,也有專門介紹中醫知識的章節,如《太極血氣根本解》、《人身太極解》等等。《楊譜》中還有《口授穴之存亡論》一篇。由此可見中醫經絡學在太極拳中流傳已久,而且屬於高層次的祕法。
清末民初陳鑫全面總結太極拳,引證經絡學說闡發拳理,將鍼灸穴點陣圖印入教材。上世紀30年代初,陳發科、陳績甫叔侄二人先後應邀到北京教拳。此時,陳績甫著《陳氏太極拳匯宗》一書,1935年在南京出版,使“陳氏數百年拳學”明之於天下。書中不僅列有技擊所注意的重要穴位,還刊印了“銅人正面圖”、“銅人背面圖”,“任脈圖”、“督脈圖”。此書問世,再次表明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的密切關係。王培生先生深諳中醫經絡學說,繼承併發揚武醫結合的傳統,獨創“以意引氣、按竅***穴位***運身”的理論,以此為太極內功要義。他在教練吳式太極拳時,每一個動作,甚至屈指扣腕都要循經切脈,可謂深入淺出,是把中醫經絡學說運用在太極拳技擊與養生的一代明師。
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二:通經活絡是太極拳健身治病的根本途徑
祖國的中醫經絡學說,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有大量論述,以後成了獨立的鍼灸學。現代科學完全證實了中國古代銅人圖所標定的14經路線和350多個穴位。科學證明經絡是人體的總控制系統,人的生命在於經絡執行。經絡運動能使人體內外皆受益而可養生。太極拳先賢在實踐中早已認識了經絡系統對於武術的作用。如陳鑫所言:“凡經絡皆有益於拳”、“五運六氣司變化,武術得之自通神”。而太極拳之所以能健身治病,就在於它具有通經活絡的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往來循行的路徑,是全身各部的聯絡網,內聯五臟六腑、外通四肢百骸關節皮毛,使肌表與內臟直接發生關係,將臟腑與肢體連成一個有機整體。
經絡是經和絡的總稱。經絡系統包括經、絡、穴位。
經有十二經脈***手足十二經***,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奇經八脈。絡包括十五絡脈,橫絡***別絡***孫絡,橫向網路全身,散走三百餘支脈。穴位在宋代大醫學家制的銅人圖上繪出經穴354個穴位,另外還有若干經外奇穴。穴位是人體與外界相通的門戶,穴位與經絡相通,以調解人體各部機能,穴位受到刺激,能使臟腑等器官受到相應的影響。中醫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經脈、穴位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並以刺激穴位的方法治療疾病。祖國醫學認為:人體健康則精氣神旺盛、氣血平衡即無病;氣血失調而產生疾病。
人通過經絡運動真氣運轉可調節內臟機能,通過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使人的心、肝、脾、肺,腎等五臟互相制約、互相調節,而達到氣血之平衡。同時,通過肢體各關節***頭、肩、肘、手、胯、膝、足***的運動,使全身氣血流暢打通經絡,經絡暢通則百病不生。
太極拳通經活絡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太極拳的身法有利於任、督、衝、帶四脈的活動。
《拳譜》雲:“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含胸撥背氣沉丹田”。太極拳這個身法的關鍵是尾閭中正,尾閭處的長強穴是督脈的絡穴,別走任脈。太極拳整套拳路不斷運轉擠壓長強穴,能夠起到通調任督的作用。在這種身法下,腰部微微旋轉以帶動四肢動作,既促進任、督兩脈不斷活動,又使腰間的帶脈膨脹、腎部充實。鍛鍊日久帶脈一圈會肌內豐滿,小腹之衝脈會有氣勢旺盛之感。任脈為諸陰脈之海,絡全身之陰氣,督脈為諸陽脈之總綱,有統帥全身陽脈之作用。通調任督無疑會促進人體健康。
2.太極拳的四肢運動有利於暢通手、足十二正經脈及蹺、維四奇經。太極拳是一種獨特的運動形式。上肢運動要求鬆肩墜肘氣到指尖,其運動方式的特點可概括為:
運轉走弧形,螺旋勁不停。
往返有摺疊,指、掌、拳分明。
下肢運動由腰部旋轉帶動,胯膝足與上肢肩、肘、手相配合,其運動形式的特點可概括為:
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進退需轉換、虛實要分清。
這種螺旋走弧的圓活運動,使四肢的肌肉、韌帶、關節在均勻連貫的反覆活動中,得到無微不至的運動,做到“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氣血暢通,使其流轉貫注於四梢***手、足十指尖端***。從而達到本固枝榮。
3.太極拳“心靜用意”、“鬆、柔、勻、緩”的運動方式有利於全身氣血執行,通經活絡效果顯著。
4.太極內功的修煉過程就是打通全身經絡的過程。
太極拳套路中一些特定的動作可專門刺激某些穴位,促使部分經絡的活動,而調節某些器官的功能。不少人長期堅持太極拳運動,很多慢性頑症在不知不覺之中消失了,身體由弱變強,其中可能有許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太極拳促進了全身的經絡運動,從而調節機體功能,增進了健康。
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三:人體相關穴位的衝合產生太極拳技擊的各種勁法
太極拳譜有十三勢之說,這就是平時所講的掤、擠、捋、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前八個字是八種手法,後五個字是五種步法。太極拳先師們在實踐中不斷體悟並總結出,由太極十三勢不同組合而形成的陰陽變化,可出現太極拳各種勁法。在太極拳中用十天干對應人體之竅,以應十三勢中之五步;用十二地支對應人體之竅;通過六合六沖,以應十三勢中之八法。
王培生先生的《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作用》一書對此論述極其精闢。現將十二地支對應人體穴道之分佈情況說明如下:
子在腰***命門或會陰穴***,醜在胯***環跳穴***,寅在腳***湧泉穴***,卯在背部***夾脊穴***,辰在肩***肩井穴***,巳在手***勞宮穴***,午在兩眉中間
***祖竅穴也叫玄觀***,未在肩***肩井穴***,申在手***勞宮穴***,酉在胸***膻中穴***,戌在胯***環跳穴***,亥在腳***湧泉穴***。
太極功法的八法產生的過程如下:
***1***掤勁。掤勁是通過地支中子與醜相合產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命門穴與右環跳相合,掤勁就會產生。反之亦然。
***2***捋勁。捋勁是通過地支中午與未相合產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祖竅穴與左肩井相合,捋勁就會產生。
***3***擠勁。擠勁是通過地支中寅與卯相合產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夾脊穴與右湧泉相合,擠勁就會產生。
***4***按勁。按勁是通過地支中申與酉相合產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膻中穴與勞宮穴相合,按勁便會產生。
***5***採勁。採勁是通過地支中戌與亥相合產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右環跳與右湧泉相合,採勁便會產生。
***6***挒勁。挒勁是通過地支中寅申與巳亥相沖而產生上挒和下挒之勁。例如,右手手心向上時,意念就想左腳的腳心***湧泉穴***向後蹬地,這樣就產生了上挒之勁;右手手心朝下時,意念就想右勞宮穴與左湧泉穴相合,這樣,下挒便會產生。
***7***肘勁。肘勁是通過地支中辰與巳相合產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右肩井穴與右勞宮穴相合,肘勁便會產生。反之亦然。
***8***靠勁。靠勁是通過地支中辰戌與醜未相沖產生的。例如,重心在右,意想右肩井穴與左環跳穴相合,這叫辰戌相沖;重心仍在右,意想右環跳穴與左肩井穴相合,這叫醜未相沖,前者為肩靠,後者為背靠。太極功五步應五行,五行在人體中應五竅,因而五步練在內、形於外,只有內外合,才能靈活奏效。
***1***前進。如欲前進,只要意想會陰穴,眼神朝前上方看,身體便自然前進。
***2***後退。如欲後退,只要意想祖竅穴,眼神朝前下看,身體便會自然後退。
***3***左顧。如欲旋轉前進,只要意想夾脊穴往實腳之湧泉穴上落,身體便會自然地旋轉著前進。
***4***右盼。如欲旋轉後退,只要右手抬至乳平***即以拇指與膻中穴相平***,同時左手左抬起至肚臍與心窩之間,而左右兩手手心均朝下,意放膻中穴微收,眼神順左手食指往下看入地三尺,身體便會自然地螺旋後退。上述為左虛右實,反之亦然。
***5***中定。如欲立穩重心,只要意想命門和肚臍,立刻就會身穩如山嶽。
太極功法的鍛鍊就是由意念引導下通過人體竅位的衝合完成的。因而衝合的完成過程,也就是太極十三勢總的鍛鍊過程。目前雖然流派很多,套路也長短不一,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誰也沒離開太極十三總勢。太極拳執行中每一瞬間,每一點都會因動而生法,有法即出勁。這就是拳經上所說的“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太極拳功法奧妙無窮,但千變萬化總不離人體之竅位,總是以中醫經絡學為根基。這就是其東方人體文化的特點之一。
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四:中醫經絡學在太極拳技擊中的運用
太極拳的動作不單只是肌肉關節運動形成的,有穴位經絡參加運化才是以氣運身,才能靈活。從實質上講,太極運動形體上表現,實際上是經絡穴位運動調節的結果。太極拳運動中,每一動作都有相應的穴位活動,穴位之間的聯絡就是經絡運動。太極技擊主要是在保持平衡、發勁、及各種打法的運用。
***一***太極拳協調身體平衡的穴位活動
太極拳的技擊要領是“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其關鍵在於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壞對方的平衡。
雙腳支撐全身平衡主要是靠百會穴,天目穴、玉枕穴、尾閭穴、大敦穴、陽陵泉、申脈穴、照海穴的活動來協調下肢和軀幹動作。
如:弓步是前腿實,大敦穴吃力,眼神足而向前外放。膝蓋尖不過足尖***大敦穴***。又如坐步:後腿實,尾閭找後腳之照海穴、前腳大趾回勾鼻尖,前足跟輕著地面。如果玉枕穴***後腦瓢***向後超過後腳跟,則會向後傾倒。倒八步與坐步相同。身體向左右橫移或騰躍,要保持肩井穴與湧泉穴的垂直通道。失去這個通道,肩井即出於體外,便失去左右的支援平衡。前進要依次想上、中、下三丹田;後退要依次想尾閭、夾脊、玉枕後三關;身法虛實的變化,在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左右腰隙的抽換。腰隙向左抽,則左實右虛,腰隙向右抽,則右實左虛,兩腎抽換變化的虛實是全身虛實之所在。這就是“內動不令人所知”的訣竅。
***二***太極拳發勁的穴位活動
太極拳技擊一個重要的原則是氣貼背行,力由脊發。太極運勁的過程是“其根在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達之於背,形之於手。”這需要胸腹背部之重要穴位的協調活動,其關鍵是兩乳間膻中穴的作用,意念要把膻中穴放在胸前一臂長短處,胸前形成一個球形開闊地。這就是拳譜上講的“空其胸”。膻中穴拉出與背後夾脊穴開啟相協調,即為空胸緊背之勢;膻中與中丹田相協調,氣沉丹田,即為實其腹,形成上下一虛一實之勢態。
這樣下肢靈活不滯,上肢活動輕如浮雲,此所謂太極拳之行雲流水者也。有了膻中穴與夾脊穴前虛後實的協調,才可能氣貼背行、力由脊發,最後形之於手。
丹田再與手內勞宮穴相合,即為發勁;夾脊與外勞宮相合即是發力;最後手外勞宮穴透內勞宮穴,全身才形成一個整勁。
技擊中要求手、眼、身、步配合協調一致,眼到、手到、腳到,“手到腳不到,必是瞎胡鬧”。手之食指商陽穴與眼神合,以尋找打擊之目標。視線之遠近由天目穴來調節,天目開放視線由近向遠,天目內收合閉,視線由遠向近而收回。
***三***傳統太極拳技擊中的點穴打法
點穴在太極技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拳譜中是屬於祕傳的打法。《陳譜》中有《打穴歌》講點穴之法。《楊譜》中在《太極膜脈筋穴解》,傳授節、拿、抓、閉之功法。即節膜、拿脈、抓筋、閉穴。膜若節之血不周流,脈若拿之氣難行走,筋若抓之身無立地,穴若閉之神昏氣暗。抓膜節之半死,申脈拿之似亡,單筋抓之勁斷,死穴閉之無生。節、拿、抓、閉之四功,非良師親自點傳不可。雖然有高授,而非自己久練苦功者,也無能貫通。
上述截***節***、拿、抓、閉四法要兼施並用,乘勢活變。截其氣,拿其脈,抓其筋***分筋挫骨***,閉其穴***穴道***。而現在已不輕傳和運用。
關於點穴打法,我們可在太極拳架的說手拆著中覓其一二。
如:拍血海。由下勢變上步七星的轉變之中,有個右掌向前下插,此時如果對方上右步進身,我以右掌拍其右大腿內側之血海穴,如打得準確,對方會應聲而倒。拳譜講“打血海輕則傷重則死”。因大腿是人體上肌肉最豐富之處,有大量血液在此處流動,而右大腿內側又與肝臟相對應,所以拍血海只要擊中對方必倒無疑。太極拳30多個式名,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其用法,在千變萬化之中,須乘勢靈活運用。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上乘功夫均離不開中醫經絡學的指導作用。
中醫理論在當今世界,已被奉為中國古代科技的一大奇蹟。我們深入地研究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的關係,向世人展示中醫經絡學在太極拳運動中的地位與作用。這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動太極拳走向世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有什麼練習
- 數碼相機拍攝全景相片的要點
- 樓頂葡萄的種植方法是什麼
- 中風發生後的急救措施
- 福祿考花的花語是什麼
- 企業安全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 行政單位資產清查工作報告
- 讀書與生活勵志演講稿
- 古田錘鍊黨性心得體會
- 中考語文閱讀常見考點及答題技巧
- 精美的六年級英語手抄報內容資料
- 漫畫圖片女生可愛簡單
- 大學生中華魂演講稿
- 幼兒園會議記錄內容相關範文6篇***2***
- 川惠自助火鍋加盟費多少
- 和朋友分享投資經驗
- 中國最長的壽命
- 盤點冬天去三亞旅遊好去處
- 給男生的勵志名言
- 關於勵志的朗誦稿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