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學結課論文

  隨著環境心理學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現代意義上的環境心理學不僅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還被認為是環境科學的分支學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環境心理學在城市廣場空間環境人性化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城市廣場是現代城市外部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與社會文化內涵,是城市風貌的集中體現。城市廣場與其使用者—人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係,人的行為心理是廣場空間環境設計的依據和根本。因此,提出以現代城市廣場設計“以人為中心”,一切以人的需求作為基本出發點。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城市廣場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特徵,以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為基本依據,從城市廣場的空間尺度、空間層次、空間序列三個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討創造舒適、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廣場空間環境的設計道路。

  關鍵詞:人性化;環境心理學;城市廣場;空間環境

  城市廣場,自從兩千多年前在古希臘誕生時起,歷來就是人們進行交往、觀賞、娛樂、休憩等活動的重要場所。隨著人類社會的變化發展和城市的新舊交替,城市廣場日益成為增強、點綴與美化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重要景觀,吸引著廣大市民群眾加人其中。它不僅是人們消遣、休息之地,也是獲取資訊、進行交往,甚至是接觸社會和學習的一種場所。

  城市廣場起源於古代人們的慶典與祭祀活動,是為人們進行供奉、祭祀、宗教儀式等活動而設定的廣而空的場地。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進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現代城市時期,而現代城市廣場則是為了滿足多種城市社會生活需要而建設的,由此產生了市政廣場、紀念廣場、交通廣場、商業廣場、休息及娛樂廣場等各種型別。在城市中設定廣場的目的就是使市民能更方便、舒適地進行多樣性活動,因此廣場空間環境是否人性化直接影響其功能的實現。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廣場大而空曠,很少有人在其中停留一些廣場上有機動車輛穿行,交通混亂一些廣場基本被閒置,缺乏活力。這些都是由於在廣場設計中忽略“人”的因素造成的。人與廣場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雙向關係一方面人在廣場中起主導作用,成功的廣場設計都是為人一一使用者服務而另一方面,廣場環境又會限定人,它是人獲取資訊刺激的來源,人們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廣場空間環境的同時,綜合各種環境資訊並結合以往的經驗對環境作出判斷和心理評價,進而以自己的行為對其作出反應川。因此,人的行為心理是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基礎和橋樑,是廣場空間環境設計的依據和根本。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人與其周圍物質的、精神的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它作為一種新觀念下的建築理論,自世紀年代確立以來,迄今已逐漸發展完善。它是以建築學、心理學、生態學和其他許多相關學科為研究基礎的,在繼承和吸收歷史上合理的環境設計經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人們的心理需求體現在空間環境設計之中。它研究的主要過程就是通過對環境的認知分析,尋求最佳刺激,再根據心理需求,去調整改善周圍的環境。因此,在城市廣場空間環境設計中引人環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將有助於創造真正舒適、健康、人性化的空間環境

  一廣場的人性化空間尺度

  濱城市廣場空間尺度的處理是否得當,是城市廣場空間環境設計成敗的關鍵,處理空間尺度的基本依據就來自於對人的行為心理特徵的研究。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兩個人處於的距離,可以產生親切的感覺兩人相距約就能看清對方的面部表情相距,能認清對方是誰,相距能辨認對方身體的姿態相距,仍能看得見對方,空間距離愈短親切感愈加強,距離愈長愈疏遠。在廣場設計中,有三個基本的空間尺度①一見方的空間,人們感覺比較親切,可以比較自由的交注,這是創造空間的尺度②距離超過之後,能產生廣闊的感覺,這是形成場所感的尺度,也是我們所說的廣場尺寸③最後一個尺寸是左右,超過這一距離就能創造出深遠、巨集偉的感覺,這是形成領域感的尺度。歐洲的城市廣場很注重人體尺度,廣場空間親切舒適,而我國的一些城市廣場尺度巨大,對人有排斥性。如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面積公頃,被稱為歐洲最美麗的“客廳”我國南昌的八一廣場面積公頃,城市道路將其一分為四,大小車輛川流不息,人們很難在其中停留。日本建築師蘆原義信提出了在外部空間設計中採用一的模數,我們對若干城市空間的親身體驗說明左右是一個令人感到舒適親切的尺度。

  除了距離外,因實體的高度與距離的比例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應。當人站在廣場中時,可以由於建築高度與廣場寬度刀之間的尺度關係而產生相應的空間效果和心理反映。當為左右時,人有一種內聚安定又不致於壓抑的感覺,是全封閉廣場的最小寬度當為左右時仍能產生內聚向心的空間,人可以較完整地觀賞周圍的建築當超過時,會產生空間排斥離散的感覺,並隨著比例的增大而加強。歷史上許多好的城市廣場空間與的比值均大體在一之間。卡米洛·希特在總結歐洲廣場設計的手法中提出廣場寬度的最小尺寸等於建築高度,最大尺寸不超過建築高度的兩倍,也在這一比例之內。

  二廣場的人性化空間層次

  沿根據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關於人的需求層次的解釋,我們把人對廣場的需求也歸納為四個層次一是生理需求,要求廣場舒適方便二是安全需求,要求廣場保護“個體領域”,使個人行動自由不受干擾三是交往需求,要求廣場提供與他人交往的場所和氛圍四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人們在公共場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重視與尊重。

  相應的,廣場的空間層次應儘可能滿足上述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劃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間,形成不同層次的活動領域,以滿足人的多樣化活動。現代城市廣場也體現出多功能複合和空間多層次的發展趨勢。廣場中既設定較大面積的空地,為集會、表演、慶祝等有組織的大型活動提供場所,以滿足人們交往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又設定相對安靜隱蔽的符合人體尺度的小品,以滿足個體活動不受干擾的需求。人在廣場中的交往活動一般又可分為公共性交往,社會性交往和親密性交往三種類型,不同的交往活動也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層次的空間領域。另外,不同年齡層次的市民在活動內容、活動時間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練、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遊玩等,這也要求廣場設計時提供不同的層次供其使用。

  三廣場的人性化空間序列

  濱廣場是城市空間的“調節器”,是城市空間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廣場空間與周圍建築物、道路的不同關係將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使人們在其中產生不同的行為反應。因此,在廣場設計中,應對廣場周圍的空間做通盤考慮,以形成有機的空間序列,從而加強廣場的作用與吸引力,並以此襯托與突出廣場。

  廣場的序列空間可劃分為前導、發展、高潮、結尾幾個部分,人們在這種序列空間中可以感受到空間的變幻、收放、對比、延續、烘托等樂趣。這種序列空間的巧妙組織,不僅使空間環境極富吸引力,也使人的心態隨空間的變化而不斷受到薰染,達到人景同步效應,同時也能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心理需求。在廣場空間序列的設計中,我們應考慮到時間因素。同樣一個東西,看一分鐘和看一小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體量、尺寸很有限的情況下,有意識地增加人們停留的時間,將會產生“大”的感覺。設計師可利用人的這一心理感受引導人們在設計的空間序列中穿行或停留。日本橫濱市的橫濱大道廣場空間整體設計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既為市民創造了舒適悅目的城市公共空間,又吸引了眾多的大公司遷往橫濱市,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廣場空間總是與周圍其他小空間、道路、庭院相連線的,它們是廣場空間的延伸與連續,並連線著其他廣場。這些空間與廣場空間同樣重要,它們互相襯托,共同構成城市的外部空間體系。

  四總結:

  環境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統一體,對於藝術,光憑機械的理性分析是不夠的,還必須表現出人類生活的感性經驗。因此,現代城市廣場空間環境設計應“以人為中心”,一切以人的活動需求、景觀需求、空間需求作為出發點,研究環境心理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對城市空間環境物質要素進行深人研究,從人性化的空間尺度著手,合理劃分人性化的空間層次,精心組合人性化的空間序列,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與人密切聯絡、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廣場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美]約翰・O・西蒙茲著,景觀設計學,俞孔堅等譯,第三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

  [2]劉濱誼著,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第二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趙紅梅:以人為本的城市廣場設計,武漢大學,200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