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學調研論文
環境心理學誕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是一門集多種學科性質於一身的新的研究取向的心理學分支,屬於一門邊緣性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環境心理學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環境心理學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其主要研究實質環境與人類行為及經驗相互關係。介紹了環境心理學的起源及概念,論述了其與公園設計相結合的必要性,並從功能分割槽、園路、植物配置、設施等方面說明了環境心理學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起源;概念;必要性;公園設計;應用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s the emerging overlapping domai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senti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behavior. The origin and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with park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park design were elaborated,in cluding function division,park roadplant allocation,facility,etc.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sychology;origin;concept;necessity;park design;application
景觀設計師在設計公園時,首先應瞭解不同公園景觀的特徵、功能、人們產生的影響以及不同的人群的需求,然後通過實體的相應組合創造出所需的公園景觀。公園佈局的設計中,功能或景區劃分,應根據公園性質和現狀條件,確定各分割槽的規模及特色。出設計,應根據城市規劃和公園內部佈局要求,確定遊人主、次和專用出的位置;需要設定出內外集散廣場、停車場、自行車存車處者,應確定其規模要求。園路系統設計,應根據公園的規模、各分割槽的活動內容、遊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確定園路的路線、分類分級和園橋、鋪裝場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主要園路應具有引導遊覽的作用,易於識別方向。遊人大量集中地區的園路要做到明顯、通暢、便於集散。通行養護管理機械的園路寬度應與機具、車輛相適應,通向建築集中地區的園路應有環行路或回車場地,生產管理專用路不宜與主要遊覽路交叉。河湖水系設計,應根據水源和現狀地形等條件,確定園中河湖水系的水量、水位、流向;水閘或水井、泵房的位置;各類水體的形狀和使用要求。遊船水面應按船的型別提出水深要求和碼頭位置;游泳水面應劃定不同水深的範圍;觀賞水面應確定各種水生植物的種植範圍和不同的水深要求。全園的植物組群型別及分佈,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狀況、園外的環境特徵、園內的立地條件,結合景觀構想、防護功能要求和當地居民遊賞習慣確定,應做到充分綠化和滿足多種遊憩及審美的要求。建築佈局,應根據功能和景觀要求及市政設施條件等,確定各類建築物的位置、高度和空間關係,並提出平面形式和出位置。公園管理設施及廁所等建築物的位置,應隱蔽又方便使用。因此,當代的景觀設計師在公園設計中必須考慮什麼樣的公園設計符合人們的基本審美習慣、符合人們的基本心理與行為習慣、使人愉悅並願意在其中活動,以及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是通過何種科學方法來實現等。
1環境心理學的起源及其概念
1.1起源
20世紀60年代,面對城市環境的嚴重惡化及其對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和行為方式所產生的種種影響,功能主義、建築決定論等已經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環境心理學研究首先始於美國,而後主要在歐洲的英國、法國和瑞典展開,以後逐步擴大到世界其他地方。亞洲最先在日本發展起來,20世紀90年代我國才正式展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前只是附帶在社會學、城市規劃和建築學等學科中進行一些相應的工作[1,2]。
1.2概念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實質環境與人類行為及經驗相互關係的科學。它以研究人與環境關係的最適性為主要課題,其中與建築學關係密切的是環境行為現象、使用者需求及行為場所的研究[3,4]。在對於環境行為現象的研究中,通過研究環境知覺、環境認知、人的活動與空間及裝置的尺度關係、空間行為學私密性、公共性、領域、擁擠感等來把握使用者的普遍心理現象。在對使用者需求的研究中探討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以期從基本方面乃至最細微處為使用者提供適宜的環境。在行為場所的研究中,把握在特定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行為模式,通過使用者參與及使用後評價等修正反饋方式來建立環境設計的參考準則。
2環境心理學與公園設計結合的必要性
公園是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是為人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遊憩場所,能夠滿足人們休閒娛樂的基本功能,與人們休閒娛樂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人們通過感知、體驗會得到舒適、方便、安全、具有趣味並充滿意義而獲得的愉悅心理。公園設計首要問題是解決人和環境的關係問題,從人的生理和心理2個方面創造安全、舒適、宜人和富有美感的環境。若不瞭解人在不同環境下的心理和行為特徵與規律,就不能科學而又藝術地把握公園設計中各要素的關係,也就不能創造出符合人們需要的空間環境。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是將心理學引入環境中,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係的學科。它一方面研究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對環境提出的要求,進而根據人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人們所處環境的質量[5-8]。在人與環境之間堅持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徵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對人與環境的關係、公園設計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人是公園空間的主體,任何景觀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體現對人的關懷,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營造優美的環境。將環境心理學應用到公園設計中,激發了公園設計新的研究方向,促進公園設計對人的關懷,實現設計環境的最優化,為很多細節設計提供了設計理論及依據。
3環境心理學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
在公園設計中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僅探討在公園設計中相關的以下幾個方面。
3.1功能分割槽
現在越來越多的功能配置無疑為公園景觀的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考驗,合理的結構是塑造良好公園必不可少的條件。遊人在公園內有多種多樣的遊樂活動,而且不同年齡的人們的興趣和愛好都不同,有的要求寧靜的環境,有的要求熱鬧的氣氛,因此要求將公園的活動內容進行較明確分割槽佈置。為了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的遊人多種文化娛樂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據公園所處的地理環境來確定公園的主要的功能分割槽和相應的形式。公園一般分為觀賞遊覽區、文化娛樂區、體育活動區、安靜休息區、兒童活動區、老人活動區、園務管理區及服務設施等,但是公園內功能分割槽的劃分不能生硬,不應為了分割槽而分割槽。尤其是對於面積較小的公園,分割槽比較困難時,要從活動內容上作整體合理的安排,只要能夠滿足不同的人群在公園中能找到適合各自娛樂休閒的場所就足夠了。分割槽時還應注意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絡、動靜的合理分佈等。
範文二:室內設計中環境心理的發展與運用
摘要: 在環境意識日益充斥著生活每一個角落的今天,建築的室內環境設計已成為體現生活質量需求的基本要求之一。本文從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入手,對室內環境中的人的心理行為特徵及其指導作用進行了分析,探討與研究了環境與心理的相互作用,並從色彩、光影、材料三個角度分析了環境心理在室內設計的應用。
關鍵詞: 室內設計 環境 心理
當前,人們開始越來越密切地關注自己周圍生存空間的環境品質,室內設計作為一個與人們生活、個性密不可分的設計領域也已獲得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設計是連線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橋樑,人們寄希望於通過設計來改變世界、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於是室內環境的質量問題也隨之敏感起來,而如何把握人對環境的使用心理及以此指導室內設計就成了室內設計領域的一大課題。
一 環境、室內空間與環境心理的研究概論
加拿大建築師阿瑟。埃利克森說過:“環境意識就是一種現代意識”。人是環境的創造物,同時又是環境的創造者。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就對自然環境進行著選擇、適應、調節和改造。“在各種環境中居住的人們為了生活的舒適和愉快而不斷追求行為上的方便,於是可以見到的最樸素的形式就是人們在草地上踏出堅實的道路。”①環境在哲學領域內是指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與人之間及人與人之間的一系列聯絡。環境研究始於60年代,隨著多元化思想的流傳,環境研究在其影響下也揭示了環境問題正是世界性問題,沒有哪一種文化及其環境形態與結構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相反只有通過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所產生的環境,才能理解、認識和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的根本關係問題。
當人們處於室內環境的包圍之中時,人們的思想、情緒和行為等心理要素也同時處在室內環境的影響中。室內環境就是指包圍在我們周圍的所有環境元素,其構成有:空間的大小;空間的圍合元素,比如天花、地板、牆壁等;裝置家居元素,比如傢俱、燈具、五金、裝飾物等;空間氣氛元素,比如燈光、色彩、溫度等。這些給人以各種綜合形象和生理刺激,同時這些刺激又在大腦中由感覺轉化為感情,從而產生心理和精神上的作用。《室內設計原理》一書中這樣定義室內設計的含義:根據建築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的環境地域和相應的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美學法則,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這說明室內設計不僅僅是要滿足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室內的環境,一個人們喜歡的、願意停留和駐足的生活環境;一個能給予人視覺上和心理上,乃至行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間環境。同時,良好的室內環境所提供的氛圍不僅僅作用於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於它勿庸置疑的影響著人的心理,進而左右著人們的行為。人們總是以他們獲得的環境資訊來對環境做出反映,而人們在真實世界裡的任何行為,不僅取決於這一環境的客觀性質,更取決於他主觀對環境的認識。所以室內設計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環境對使用者的心理影響就顯得愈發的重要。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它著重於“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係與相互作用,運用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的方法與概念來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誄鞘小⒔ㄖ?朧夷諡械幕疃?叭碩哉廡┗肪車姆從Γ?紗朔蠢〉匠鞘洩婊?虢ㄖ?褪夷諫杓浦腥ィ?願納迫死嗟納?婊肪場?rdquo;②環境心理學非常重視生活於人工環境中人們的心理傾向,把選擇環境與建立環境相結合,著重研究下列問題:環境和行為的關係;怎樣進行環境的認知;環境和空間的利用;怎樣感知和評價環境;在已有環境中人的行為和感覺。對室內設計來說,上述各項問題的基本點即是如何組織空間,設計好介面、色彩和光照,處理好室內環境,使之符合人們的心願。
二 環境與人的心理及行為的相互作用
人與環境總是通過某種相互的作用來達到一種平衡,在這一動態平衡中走向進步與完善。人與物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可分為七個領域:感知性領域、有表現力的領域、美感領域、工具性領域、生態性領域、適應性領域、綜合性領域,③其中與室內環境密切相關的是以下幾個方面:感知性領域,主要是指現象環境如何影響人們的感覺,人們又是如何通過那些可被感知的領域來認識環境;有表現力的領域,室內環境中的色彩、形狀、音響與象徵性意義等都是有表現力的領域,它們都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人們的情感與心境;美感領域,美學體驗隨文化的不同而變化,因人而異,因地而異,需要使用者同室內設計師之間進行有效的美感交流;適應性領域,指的是人的活動模式與其相應的空間模式之間有一定的適應性。綜上可知,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將人們的行為朝向有益的方向引導,從而達到較為完善的動態平衡,即“室內設計之首要目的,即在於使用者的定位,以確定的空間使我們脫離虛無的不確定感。” ④這就是說人們不僅關心通過人的個人體驗而創造心理的環境,同時認為較易認為較易被忽視的心理環境也不是脫離人而存在的。故而在現今“以人為本”的時代,環境心理的研究顯得非常具有重要和現實意義。
人在室內環境中,其心理與行為儘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特點,這也正是我們進行設計的基礎。
1 安全性
無論何時何地人都需要有一個能受到保護的空間,因此無論是在餐廳、酒吧和圖書館等地方,只要存在著一個與人共有的大空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先選擇靠牆、靠窗、或是有隔斷的地方,原因就在於人的心理上需要這樣的安全感,需要被保護的空間氛圍。當空間過於空曠巨大時,人們往往會有一種易於迷失的不安全感,而更願意找尋有所“依託”物體,所以現在的室內越來越多的融入了穿插空間和子母空間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人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空間。
2 領域性
人在室內環境中的生活、生產活動,總是力求其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領域行為就是個人或團體,針對一個明確的空間所作的一種標誌性的或保護性的行為或態度模式,包括預防動作及反應動作。赫爾以動物的環境和行為的研究經驗為基礎,提出了人際距離的概念,根據人際關係的密切程度、行為特徵確定人際距離,即分為:密切距離;人體距離;社會距離;公眾距離。對於不同環境、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際距離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當人們處於其個人熟悉或不熟悉的環境中時,個人的空間距離會有非常明顯的變化,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中,當人們感到其個人領域空間受到嚴重的侵犯時,人們往往通過向窗外看以避免目光的接觸來維持心理上的個人領域空間。
3 私密性
私密性是作為個體的人對空間最起碼的要求,只有維持個人的私密性,才能保證單體的完整個性,它表達了個體的人對生活的一種心理的概念,是作為個體的人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現。私密性空間是通過一系列外界物質環境所限定、鞏固心理環境個性的獨立的室內空間,如果說領域性主要在於空間範圍,則私密性更涉及在相應空間範圍內包括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比如就餐人對餐廳中餐桌座位的挑選,相對地人們最不願意選擇近門處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餐廳中靠牆卡座的設定,由於在室內空間中形成更多的“盡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時“盡端趨向”的心理要求。
三 環境心理學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運用環境心理學的原理,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面極廣,暫且列舉下述幾點:
1 色彩在心理環境中的運用
人們總是用視覺來最先感受環境,而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最先闖入人們視覺的是色彩,色彩處理的好壞不僅影響著視覺美感,而且影響著人的情緒及工作生活效率見表1。例如研究發現,人置身於綠色的環境中,面板溫度可降低1至2度,脈搏每分鐘減少4至8次,呼吸減慢、血壓降低,心臟負擔減輕,表現出一副安靜自若的神態,促使人更加冷靜地對待現實。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的醫院手術室的顏色都是綠色的,同時人們也在居室中使用越來越多的綠色來裝飾環境。
現在人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色彩在室內設計中的作用,大膽的運用色彩來調節空間的環境氣氛,烘托室內的氣質,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以利於身心狀態的調節。
2 材料在心理環境中的運用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質感表現和各具特色的構造細部,可以渲染及強化室內的環境氣氛以影響人的心理。在創造空間時應對錶層選材和處理十分重視,強調素材的肌理,暗示動能性。這種過濾的空間效果具有冷靜的、光滑的視覺表層性,它牽動人們的情思,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具有潛在的懷舊與聯想,迴歸自然的情緒得到補償。在造型純淨化、抽象化的過程中,創造新的肌理效果,以及人們對這些肌理效果的心理效應已成為現代室內環境設計中刻意追求的部分。例如利用帶有古樸色彩的材料及濃郁地方色彩的裝飾細部與線腳來使人們對環境喚起一種“熟悉”的感覺,觸景生情,尋找認同感。
3 光影在心理環境中的運用
現代室內光環境的設計中,光不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還是界定空間、分割空間、改變室內空間氛圍的重要手段,同時光還表現一定的裝飾內容、空間格調和文化內涵,趨向於實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機結合,成為建現代裝飾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
光和影的襯托給人們提供了愉悅的視覺刺激,是營造室內氣氛與創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安藤忠雄認為:光和影能給靜止的空間增加動感,給無機的牆面以色彩,能賦予材料的質感更動人的表情。由於光的功能是多元化的,現代室內光環境的設計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表現出多層次、多方面的特性,通過各種設計手段創造某種環境氣氛、製造某種情調、實現特定的構思,完成有意境的環境設計,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消費。例如通過燈光與環境的結合設計限定出不同的功能空間,區分了會談區與公共區;在簡潔的居室空間中利用光線來突出陳設品的精緻與美麗,充分運用“圖底關係”來強調畫面,重點突出一個個的展品;通過光線的合理運用,改變了環境的固有色給人視覺帶來的單調性,劃分並營造出一個優雅的環境氛圍,使人對空間產生無限的遐想。
四 結語
任何的室內環境都存在於一個具體的社會大環境中,它不是一個孤立的、自成的體系,而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室內環境設計應符合人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徵,滿足使用者的個性與環境的相互協調。約翰。波特曼說:“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匯到設計中去,我將具備那種左右人們如何對環境產生反應的天賦感應力,這樣,我就能創造出一種為人們所能直覺感到的和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