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結課論文

  積極心理學是上世紀末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的研究取向是關注人類自身的積極因素,通過不斷地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而獲得良好的生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積極心理學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大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其心理健康狀況關係著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更是關係著我國國民素質的提升。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全社會關注、重視的問題。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此,本文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來探討提升對策。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期間是大學生心理髮展最為重要的階段,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素質提升的關鍵期。但該時期,因為大學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學生成為了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的群體。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面臨著諸多的生活、學習、就業壓力,讓大學生容易出現焦躁、抑鬱、挫折等心理健康問題。真是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入手進行分析,最後從積極心理學視角來提出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根據嚴重程度的不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為輕度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河北省曾對一些高校新生進行心理普查,結果表明,20%-30%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障礙;0.8%-2%的學生存在嚴重心理障礙。蘇州大學心理諮詢中心8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查資料顯示,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大學生比例基本穩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調查研究發現,25.3%的大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國家教委曾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大約20.2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己成為大學生體學、退學、自殺的一個主要因素。據統計,因心理健康問題而退學的大學生人數佔總退學人數的30%左右,而且這一比例呈逐年增長趨勢。大學生心理問題在數量、嚴重性和複雜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正是看到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我國開始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通過出臺一些檔案和政策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講課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監獄工作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這些政策檔案的頒佈實施,充分說明了黨和政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政策檔案的影響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進得到了改進,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課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通過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實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的形式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侷限於課堂說教,普通高等學校開始利用計算機技術、微信等形式來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包括積極和消極兩種目標,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多以消極目標為主,關注大學生群體存在的各種心理疾病、解決方法以及如何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教育矯正。但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潛能的挖掘,對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個體品質的培養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僅僅讓大學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狀,而對如何積極進行健康心理的培養知之甚少,導致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嚴重。普通高等院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對待,設定了學時、學分,教學內容依照教材開展,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應用性不強,無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目標相融合。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療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對大學生存在的消極心理行為進行治療,而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不重視心理健康防範性教育,導致治標不治本的現狀出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認識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學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發展程度不高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積極心理學倡導對大學生積極心理潛能的挖掘和發展,反對消極的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心理學反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事後處理和解決,倡導積極的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通過防範性教育讓大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

  1.更多關注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積極心理學關注對大學生個體潛能的挖掘,這就需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僅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學生,而應該將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都包含在內。通過重視發展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如自信、樂觀等來挖掘大學生的潛能,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樹立起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過積極預防來避免心理問題的發生。

  2.強化大學生積極情緒的體驗。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過強化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來培養大學生個體積極心理品質。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廣泛開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興趣、增強滿意度、激發大學生的愛心等,這些積極情緒體驗最終會融入到大學生的血液之中,從而引導大學生的知行能力,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3.轉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導心理健康問題個別諮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提倡團體輔導、互動式的心理問題處理方式,認為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個別諮詢具有針對性的優勢,認為只有個別諮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才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最終通過良好的人際支援來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永春,劉明波,高山川.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現狀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052:50-55.

  [2]劉浩,熊奕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議[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3]李秀梅.積極心理學視域中的大學生情緒管理[J].青少年學刊,20152:19-21.

  [4]秦安蘭.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拓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5-8.

  範文二:積極心理學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

  一、引言

  在很多的學生看來,思政課太過於理論、枯燥、乏味,一點實際意義都沒有,純粹是“說教課”,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學生都不喜歡也不屑於上思政課,認為思政課講的都是“高、大、上”的道理。而隨著我國對外經濟往來的日益頻繁以及網際網路的普及,社會主流思想都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對我國的學生的心理以及傳統的主流價值觀都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心理的變化。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可以說為思政課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有價值的教學視角,它提倡要充分肯定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體性,認為教育中應該要注意挖掘個體的潛在正力量以及固有的美德,利用個體本身具有的天賦和優勢特點,不斷激發個體內在固有品質,這對思政課的教學具有積極的啟發作用。

  二、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整體現狀

  思政課在我國國內的教學體系中,一直是重要的教育課程,但是其教學效果卻並不理想,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一思政課教學教師容易出現職業倦怠

  根據相關的調查,很多從事思政課教學的老師產生職業倦怠感的時間要比其它學科老師產生倦怠感來得快,一般學科的教學老師從事至少五六年以後才會有輕微的職業倦怠感,但是思政課的教學老師三到四年的時間就會開始產生職業倦怠感,這種倦怠感主要表現在:消極情緒較多,缺乏上課的激情以及探索新教學方法的動力,上課較為應付,很多老師常常是照本宣科,對職業的認同感比較低,不要求有多大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產生多大的影響,只要求把課講完,導致長期以來,教學的方法都不會革新,教師缺乏創新的動力,而學生也很容易受此影響,產生消極學習的情緒,很多學生甚至將思政課當成“自習課”,老師講老師的,自己看自己的。

  二學生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的學習心理

  習得性無助主要指的是“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在學習方面的表現就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在學生身上主要表現為:學生也曾經很努力的想要學好思想政治教育課,想要努力認可教師教學的方法、課本的內容等,但是長期的堅持,卻仍然無法獲得教師以及家長的肯定,久而久之就會消極對待這門課程。學生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師的因素、教學環境、周圍同伴的影響,學生自身的心理,學習能力等,尤其是學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影響最為明顯。

  三思政課課程教學不受重視

  在我國國內,智育被擺在絕對的優勢地位,而德育一直被放在輔助性教育的地位,學校一般更注重的對學生智育的提高,而忽視德育的重要性,忽視了教育的本質。筆者針對思想政治課程在教學中的地位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中發展,認為其地位高的學生和教師所佔的比例不到10%,而認為其地位一般所佔的比例則佔到32%,認為其沒什麼地位的所佔的比例超過58%,這表明思政課在我國國內的教學體系中處於“冷門”課程,教師厭教、學生厭學是對其現狀的反映。

  四學生學習的興趣動力不足

  雖然當前,我國在不斷的推進素質教育理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傳統應試教育的思維卻仍然存在。在筆者針對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動力的調查中發現,認為自己對思政課非常感興趣的學生不到2%,認為沒感覺的所佔的比例為5%,認為自己有一點興趣的所佔的比例為22.3%,而認為“一般”的所佔的比例則超過70%,也就是說並不是一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調查中筆者還發現,認為“思政課”對自己有幫助的所佔的比例大約為25%,認為教師講課沒意思所佔的比例超過60%,在學習動力方面,普遍學生認為學習思政課都是被迫的,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

  三、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的策略探究

  筆者認為要將其應用於思政課教學中,可以嘗試的策略主要有:

  一貫徹積極的教學理念

  教學的理念是意識形態的東西,但是意識對行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積極的理念和消極的理念對於教學所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消極的教學理念帶來的是“教師厭教,學生厭學”,而積極的教學理念可能帶來的是“學生愛學、教師愛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要以積極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向學生傳遞正面的“教學能量。”積極的教學理念包括積極的教學觀、積極的學生觀、積極的教育觀。積極心理學認為,看待問題應該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裡不可能沒件事都如人意,同時也不存在完美的個體,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面對挫折的時候,人的態度越消極,就會越被動,事情就會朝著更加消極的方向發展,反之則正好相反,教學也一樣。思政課本身是沒有有趣無趣、有用無用的屬性的,其趣味和作用關鍵在於“人的態度”。因此,對於教師來說,應該要努力肯定思政課教學的積極作用,注意關注學生學習中的積極因素,用積極的心態來對待教學,尋找教學的動力,改變教學的方法,變“無趣”的教學為“有趣”的教學,同時要注意挖掘學生身上積極的因素和品質,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理念,指導學生在逆境中成長,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讓學生更加健康的學習成長。

  二注意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

  教學氛圍對學生的學習雖然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卻具有較大的影響,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要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重要的就是要堅持積極心理學所提倡的理念,用積極的態度來轉變教學的方式、變革教學的手段以及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生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關係。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教師應該要不斷的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更新教學的方式。在過去的教學中,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大多是以講授法為主,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只有“聽”的份,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基本的情感上的互動,使得學生上課很容易出現疲乏的狀態,消極的情緒容易佔主要的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創新,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創新有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錄影、錄音、視訊等,不斷豐富教學的內容,使得思政課充滿趣味性,可以廣泛應用案例分析法、討論法、模擬課堂教學法等來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獲得積極的情感的體驗,讓學生通過各種討論提升對思政課教學情感認可,樹立積極的學習觀。

  四、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優秀品質,激發學生內在美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方式,積極心理學在其教學中的應用對於促進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現狀的改變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著重在於探究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策略,希望能為相關的研究提供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