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豬烹飪方法

  清明節祭祖,廣東人的習俗一定要用的就是拿“燒豬”供奉。此俗起於何時,已無從稽考。但“燒豬”的起源,卻是歷史悠久。距今一千四百年,山東人賈思勰編著的《齊民要術》更把燒豬的選料、宰殺加工、燒烤等事項都寫得很詳細,並稱之為“炙法”。從其記載的22種炙法,可看到南北朝之前的燒烤製作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具體如下:

  金牌麻皮乳豬

  乳豬的燒製方法有明爐燒烤與掛爐燒烤兩種,廣州酒家燒乳豬堅持用明爐燒烤,製法如下:

  1.從乳豬肚處用刀斬開背脊;劈開豬頭,去豬腦,取出肋骨和兩邊的肩胛骨,洗淨,瀝乾水分。

  2.用五香鹽塗勻乳豬內腔,醃約30分鐘,用鐵鉤掛起,瀝乾水,再把乳豬醬塗在豬腔內醃約20分鐘,用特製燒叉從其臀部插入,跨穿到扇關節,最後穿至腮部。上叉後用清水沖洗皮上油汙,再用沸水淋遍豬皮至硬,最後掃上糖醋水,晾乾。

  3.將乳豬放進烤爐中焙,至豬腔僅熟,取出。

  4.用木棍支撐好乳豬,捆紮好手腳。在豬皮上掃油。將炭爐點燃,先燒頭部、尾部,再燒豬身,燒至麻皮金紅色為佳。

  烤乳豬

  配料:小肥豬1只5~6kg,香料粉7.5g,食鹽75g,白糖150g,幹醬50g,芝麻醬25g,南味豆腐乳50g,蒜和酒適量,麥芽糖溶液少許。

  工藝流程 原料整理→醃製→晾掛→烘烤→產品

  操作要點:

  1、待完全解凍後進入下一步取除去廢料

  2、沿龍骨中線用刀砍開,這一步要注意別傷到皮,後去除豬腦,豬腎,豬腩。

  3、接下來除去肩甲骨和前腳裡最末端的一塊小骨頭,和豬大腿多餘的肉,這樣做以便更容易入味。

  4、最後在肉厚的地方剞幾刀以便入味,下圖就是完整取料後的乳豬。

  5、接下來就是給乳豬燙皮了,整個過程不超過8秒。

  6、之後用涼水沖涼,再用淮鹽,蒜末,洋蔥末醃製入味,一般醃30分鐘。

  7、接下就是上叉,定型。背部弧度一定要均勻,否則在烤的時候會造成上色不勻。

  8、下面就是上皮水了,每個部位都要上均勻。

  9、上好後就是涼坯了,皮一定要涼幹。

  10、這一步就是焙豬了,值得注意的是要把肉的部分對著火,這個過程一般50分鐘即可。

  11、下面是最後一步烤皮了,注意不能烤起泡,邊烤邊上油,掌握好火的大小,先烤後腿再烤前半部分,因為後腿是相對比較難上色的。

  乳豬領風騷的原因:

  其一,廣東豬宜於燒烤。《博物志》說,“生嶺南”的豬“白而極肥”。清代《嶺南雜記》說,“出南雄”的豬“一二十斤”,“皮薄肉嫩,與常豬不類”。如今產於珠三角的小豬嘴短、耳短、腳短、皮薄,燒起來易熟,肉嫩皮脆,香酥味濃,為別地所不及。

  其二,廣東烤豬技術不斷改進。燒乳豬被視為廣東燒臘行業的基本功。

  廣東燒乳豬堅持用明爐烤制,在皮脆色豔上狠下功夫。燒臘師傅在《隨園食單》所記“先炙裡面肉,使油膏走入皮內,則皮鬆脆而味不走”,然後才“炙皮”的技術基礎上,努力改進塗料,除在豬皮塗酒與油外,還酌加飴糖、浙醋,使皮髮色脆化;內腔還加塗五香粉、南乳、醬料等,使之味厚香濃。燒時間歇地扎微孔以排氣,防止皮肉分離。早在清末,廣州著名燒臘店孔旺記已能燒出“琉璃皮”的脆皮燒乳豬。20世紀60年代前,廣東烤制的是“光皮乳豬”,其皮用醋下重糖,烤制時輕火輕油,燒成後皮色大紅,光亮如鏡,皮脆肉酥香濃。70年代,香港燒臘師創制了“麻皮乳豬”。燒製時不扎孔排氣,先予掃油,注意猛火重油,使豬皮上爆出密麻麻的芝麻狀小泡行話叫“起麻”。“麻皮乳豬”比“光皮乳豬”更為脆化,且耐脆時間較長。在1988年全國烹飪表演大賽上,廣州泮溪酒家燒臘師馮秋在“光皮乳豬”的基礎上,燒出龍的圖案,從此燒乳豬的皮上以各種圖案給人以美的享受。

  其三,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燒豬深深紮根於廣東民俗之中。燒豬寄託著粵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廣東歷來有崇拜祖先的風氣,長期流行著金豬祭祖的習俗。所謂金豬,就是在燒豬頭部插上金花即簪花,尖形,用金色的紙製成,用作祭品。清明時節,粵人以家族為單位,由孝子賢孫們扛著金豬,浩浩蕩蕩地上山掃墓祭祖,以金豬象徵家族興旺,事業紅火,告慰先人在天之靈,以此向先祖表示孝心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