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大唐是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隨著唐帝國強大的國際影響和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國的茶香、茶藝,遠播海外。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時,曾將一套價值無與倫比的宮廷茶具,奉獻給法門佛祖。1987年4月3日,這批稀世珍寶重見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轟動。這說明唐代已是我國種茶、飲茶以及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茶葉逐漸從皇宮內院走入了尋常百姓的家庭,因此無論是宮廷茶藝、宗教茶藝、文士茶藝和民間茶藝,不論在茶藝內涵的理解上還是在操作程式上都已趨於成熟,形成了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飲茶之道。
大唐君臣清平茶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請大學士李白品嚐全國各地進貢的新茶貢品之事。李白詩性大發,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調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式繁多,分為備器、鑑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
長安匯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著茶文、品茶論道、以茶會友。文士茶道分為備器、凈手、焚香、禮拜、賞茶鑑茶、鑑水、烹茶、聞茶、觀色、謝茶等。受邀參加茶會的文士用彈琴、吹笛、舞劍烘托茶會氣氛和答謝主人。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證明唐代佛門禪茶已經非常興旺。錢易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唐宣宗曾問一位130多歲老僧,吃了什麼藥能這麼長壽?老僧說沒吃什麼藥,唯一的嗜好是飲茶。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茶道程式繁多,分為禮佛、凈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
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經非常流行。陸羽在《茶經》中就記載了這種吃法。
大唐時期“茶道”的出現表明,飲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境界,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
唐朝禪宗對茶文化的影響
***一***推動茶葉生產
禪宗寺廟大多建設在深山古林中,有優越的地理條件生產茶葉,為僧侶們能生產出大量的茶奠定了基礎。西漢時便有記載,在蒙山,禪師植茶。“自古高山出好茶”,再者,“天下名山僧侶多“,故好茶大多出於寺廟僧侶之手。如南嶽,寺廟眾多,茶葉由僧侶們悉心焙制而成。武夷茶、南海普陀茶、南嶽雲霧茶、徑山禪寺茶等均出自寺廟,是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茗茶精品的象徵。由此,茶葉的快速發展,成為經濟作物。茶風盛行的唐朝,茶葉貿易發展最為顯著,也是能得到較為豐碩利潤的農業作物之一。在禪宗寺廟古院茶的發展帶動下,民間茶園的數量和質量也得到了快速的壯大。
***二***拉動了茶葉生產水平的發展
唐朝一詩人政治不順,在西山寺看到寺院僧人們創造出了茶葉新的製法,便成就了《西山蘭若試茶歌》。據記載,陸羽創造了蒸青餅茶,在社會上流行持久,多數人幾乎都喝這種茶。兩種資料足夠證明了當時的禪宗寺廟有足夠的智慧創造出了炒青綠茶這種製法。李白曾在遊玩南京時,在接受宗侄中孚禪師的贈茶後,大喜,作“曝成仙成人掌,似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李白的詩將這種茶的製法道於塵世,日晒而成,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啊。我們看出當時僧侶們在製茶技術上的突破,勇於創新,不安於現狀,對茶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首次提出“茶道”
皎然,唐代詩僧,用心鑽研佛家經書,在文化造詣上也頗為深厚,他對茶文化的見解甚是深刻,有自己的獨特見地。在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在他這三飲中,循序漸進,讓人如進這通幽靜寂這地,得道成神之界。他的這整首詩,茶道貫串始終,在茶中明瞭道,在感茶之餘也在悟道,把茶從物質形態轉化為精神境界,首次提出茶道的概念。筆者認為這是禪宗對茶道的影響,皎然心裡所想的是佛經,喝的是清茶,亦邊喝茶邊悟道,才有了茶和道的結合,故“茶道”萌生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