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村社制度

[拼音]:jiaoyu jingjixue

[英文]:educational economics

用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資及其經濟收益的一門學科,是教育科學分支學科之一。

教育與經濟互相促進由來已久。教育從誕生的時候起,就有為社會生產服務的職能。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學校教育雖然與生產勞動過程分離,但手工勞動技藝的教育和訓練仍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進行;在學校教育的課程中也含有直接或間接為生產服務的知識。因此,中國和外國的一些古代哲學家和教育家,早就有過關於教育與經濟相互關係的論述。但是,由於當時商品經濟不發達,生產技術水平低,生產過程依靠手工技藝和經驗指導,教育對生產的促進作用還不可能明顯地表現出來,對教育的經濟效益更談不到作出量的計算。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教育經濟學不可能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到了近代,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和小手工業生產,教育日益成為改革生產技術和改善勞動力結構的基礎 , 教育的經濟效益表露得越來越明顯。在商品生產高度發達的情況下,資本家為了追求高額利潤,需要普及與提高教育,增加教育投資,為適應更新技術裝置、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服務。教育對促進生產起著巨大的作用,教育的經濟收益逐漸引起了重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開始論述教育的經濟收益問題。如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就把人們受教育而學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一種“固定資本”;他還闡述了這樣一種論點:“學習的時候,固然要花一筆費用,但這種費用可以得到償還,兼取利潤”。其他經濟學家也有類似的論述。

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多方面揭示與論證了教育與社會生產勞動內在聯絡的客觀規律,為以後的教育經濟學奠定了科學基礎。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經濟學家С.Г.斯特魯米林於1924年發表了《國民教育的經濟意義》專論,力求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研究教育的經濟作用,設計出教育經濟效益的計算方法,而後又通過運算的結果說明教育所創造的經濟收益在國民收入中佔的比重是很大的。這些成果的取得成為教育經濟學由專題論述向形成獨立學科過渡的開端。

在資本主義國家,教育經濟學是按資本主義制度的需要,從專題論述向形成獨立學科過渡的。1935年,美國的J.R.沃爾什發表了《人力的資本觀》論文。1962年,英國經濟學者J.維蔡開始以《教育經濟學》為名編寫專著。1959~1963年間,美國經濟學家T.W.舒爾茨連續發表了十多篇論著,用“人力資本”的觀點,論述了用於提高人的能力的各種費用,形成了不同於物質資本的人力資本。在提高人的能力的各種費用(保健、教育、勞動力遷移費用等)中,用於教育的費用形成教育資本,教育投資,能使受教育的人和整個社會都增加收入,還用計量的方法設計出公式,計算各級教育的收益率。從而為西方的教育經濟學奠定了形成學科的理論基礎。

70年代末,中國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學家為適應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開始重視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從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1979年4月,召開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把教育經濟學的各項研究課題,納入長期規劃。中國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學家曾先後發表了很多教育經濟學論文。1980年9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召開了教育經濟學學術討論會,成立了全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籌備組。此後,該會開展了一系列學術活動,並編輯出版了《教育經濟學論文集 》和《教育經濟學概論》。

由於各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經濟學家和教育學家的主張各異,因而這門學科的理論基礎不同,體系及其內容也不盡相同。中國的教育經濟學者認為:這一學科應研究教育投資及其經濟收益,論證教育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討教育如何適應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需要,及教育投資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等問題,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考書目

〔美〕西奧多·舒爾茨著, 曹延亭譯,孫長順校:《教育的經濟價值》,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1982。

〔蘇〕斯·爾·科斯坦揚主編,孫夏南、 劉伶、徐長瑞等譯:《國民教育經濟學》,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1981。

〔英〕約·希恩著, 鄭伊雍譯:《教育經濟學》,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