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發展的總結
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政府對農業發展必須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針對我國農業發展支援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是農業大國,發展農業是必然的,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20xx年3月5日至3月11日,我們一行近50人在趙華副縣長的帶隊下,“看”了濰坊農業產業化的現狀,真正體會了農業產業化對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也考察學習了濰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經驗和做法。收穫也大,思考也多。
一、對濰坊農業的總體認識
一、農業產業各具特色。濰坊農業產業化,由農民自發自創,政府大力推動而逐漸形成“三大六小”發展模式。各有千秋。一是以諸城為代表的貿工農一體化模式:即“企業+農戶”。這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的開端模式,也是最早的訂單農業模式。以諸城樂港集團為例,企業提供農戶雞苗、飼料、技術、防疫,農民負責飼養,成熟後,由企業收購、加工和銷售,再由企業返還農民利潤。二是以壽光為代表的市場拉動模式:即“市場+基地+農戶”。眾所周知,暖冬大棚蔬菜是壽光的拳頭產品和叫響全國的品牌。壽光蔬菜批發市場聚集了天下農民和物流者無限關注和期待的目光。每天把農戶需要的生產資料運進來,把農戶生產的產品銷出去,為當地農戶開展社會化服務,發展了一批與之相關的二、三產業,實現了“建一個專業市場,帶動農戶專業生產,培育一個支柱產業,形成一方區域經濟帶”的發展目標。壽光已成為全國蔬菜批發交易中心、資訊釋出中心、價格形成平抑中心。三是以安丘為代表的出口外銷模式:即“企業+基地+農戶”。主要靠出口加工龍頭企業,自建標準化、規模化、商品化的蔬菜基地,按照國外訂單要求進行生產,然後加工包裝外銷。除三大模式外,還有“六小”模式:即以寒亭為代表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模式;以高密為代表的區域化種、養、加模式;以奎寧為代表的城市農業觀光旅遊模式;以昌邑為代表的農業科技示範園模式;以昌樂為代表隊的農業標準化生產模式;以壽光農業科技博覽園為代表的農業高科技走廊模式等。
二、龍頭企業帶動力強。經過多年的滾動發展,濰坊市一批龍頭企業開始在本行業獨佔鰲頭,有的成為全國知名企業集團。以諸城市為例,20xx年全市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200多家,帶動85%的農民進入國內國際市場,全市70%的工業企業是“農字號”,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率達50%以上。
三、市場體系日臻完善。按照大流通、大市場的要求,濰坊市重點建設了一批設施齊全、功能完善、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如壽光農產品物流園,佔地總面積3000畝,總投資20億元,可實現年蔬菜、水果及農副產品交易量100億公斤,不僅為社會提供了數千個商業機會和近萬人就業,也促進了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
二、對我縣農業產業化的思考
濰坊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先進地區。通過學習考察,我們在對比中感受差距,觀摩中吸取經驗,思考中啟用思想。
一、正視差距。
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但不是農業強縣。與濰坊市相比,我們差距還很大,不僅差在發展速度、質量、規模、效益和起點上,更是差在發展理念,差在體制機制創新,差在狠抓落實上。
一是發展理念欠缺。用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從戰略的高度重視農業,這是濰坊市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最主要經驗,也是我們最大的差距。濰坊市立足農業大市,將試驗成功的大棚蔬菜種植作為全市主導產業,在示範帶動下,迅速實現了規模化生產。
為了實現增效增收的目的,政府又出資建市場,引導幫扶企業,著眼提升競爭力,發展以高科技、標準化、無公害為特徵的現代農業,實現了農業產業化升級轉換。相比之下,我們還保守著傳統農業經濟,求高產、輕質量。
二是服務意識不強。濰坊市各級組織從市場規律出發,圍繞農業產業化提供服務、謀劃發展。我們的幹部群眾則往往急功近利,缺乏持之以恆的創業精神。
三是缺乏膽識幹勁。從自然條件看,壽光的北部是鹽鹼地,不適宜發展種植業,但是從***起,三元朱村支書王樂義硬是組織黨員開展冬暖大棚蔬菜種植,蔬菜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享有中國“菜籃子”和“瓜果之都”的美譽;而安丘則根據國際市場需求,開展標準化種植,實現了農業標準化和國際化。相比之下,我們還缺乏敢闖敢試的智慧和膽識,缺少“要幹就爭第一”的氣魄和虎勁。
四是體制機制不活。農業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合資源,強力推進,這也是濰坊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經驗。
我們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鄉鎮與部門及部門之間各自為政,工作活力不足;專案資金分散使用,投資強度不大、效益不高;土地流轉等改革措施滯後,農業生產規模不大;激勵扶持政策不完善,引領帶動作用不強等。
五是發展階段滯後。從1979年起,濰坊市農業產業化先後經歷了起步、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戰略經營、農業國際化競爭、新農村建設等五個階段,目前該市農業已初步實現產業化、現代化、標準化和國際化,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20xx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10406元,基本實現了小康目標。
我縣農業和農民收入的渠道主要還是賣初級產品,農民增收難度大。20xx年底,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而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5715元,仍處在溫飽線上下徘徊。
二、幾點思考
濰坊市農業產業化的做法和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在今後工作中,圍繞縣委提出的“四化”戰略,特別是農業產業化戰略,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抓住關鍵,在思想理念上找轉變。通過學習考察,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在濰坊,無論是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市場化競爭,還是農村土地流轉,都體現了超前的發展意識和先進的發展理念。比如在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前,濰坊市一些農民就開始嘗試以出租、轉讓、土地經營股份公司等形式實行土地流轉,有效地提高了農村資源配置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特別是在優勢產業培育、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生產、市場化運作等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重點學習和借鑑。
二是要立足當前,在結構調整上做文章。一是全力抓好示範點建設。整合農業、畜牧、扶貧等部門專案資金,集中打造一批農業產業示範點。通過扶持原有示範點,建立新的示範點,幫助群眾選對路子、學好技術、進入市場、見到收益,以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引導“群眾跟著幹”;二是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優化區域佈局。當前,我縣要以核桃產業和標準化養殖提升為重點,加快建立優質核桃苗木繁育基地、優質核桃栽培示範園、特色養殖標準小區,形成優勢產業帶。可以在一個產業或區域內,先組建專業協會或合作社,擴大生產交流與市場對接,提高農民產業化經營的組織程度;三是培育我縣農產品知名品牌。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以主導產品為基礎,推進同類品牌整合。以整合部門資源為保障,切實維護農產品品牌專用權。
三是扭住根本,在基層組織建設上促創新。一是,要改變傳統的組織設定形式,努力做到支部有產業,黨員有專案。農村基層組織要把工作重心由上傳下達和一般性服務,轉向抓產業、建專案、促增收上,使村級組織成為服務群眾、推進產業發展的堅強堡壘,村幹部成為服務群眾、引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二是,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轉業退伍軍人、現任村幹部等群體中,選拔優秀人才作為村後備幹部或推薦為村黨組織書記人選,堅持培訓先行,提高農村能人素質,為我縣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走“能人強村”的發展路子。如何抓好農業產業化發展,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為我們指明瞭方法:一靠黨的政策,二靠科學技術,三靠好的致富帶頭人。濰坊市農業產業化的成功實踐表明,選好配強村級黨組織帶頭人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