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態農業發展的障礙探討

摘要:目前,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範、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關鍵詞:生態農業 農業發展 障礙探討
Abstract: At present, although our country in aspects and so 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fundamental research,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promoted popularization had already made the very big progress, but cannot deny, but also has some problems. These questions are becoming the barrier which the limi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urther develops. 

key wor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rrier discussion

前言
    理論基礎尚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複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援。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複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瞭解,但是對於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的自身的理論體系。

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援,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於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於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複雜的關係。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型別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並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複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並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於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於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對於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資訊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於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於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專案實施幾年之後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資訊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資訊服務將十分有益於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並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

 另外,儘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於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願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願、並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於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後,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推廣力度不夠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仍然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101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縣與全國相比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因為從總體而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農業的面源汙染在許多地方還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汙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的生態農業試點,還只不過是“星星之火”。

組織建設存在著不足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徵,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是獨立而片面,與某些狹隘決策過程密切相關。中國當前的生態農業,也同樣存在這種組織建設的不足。

但我們相信,只要大家不斷努力,生態農業這一“星火”,一定能在中華大地形成“燎原”之勢,成為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