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如何養成

  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每一個人的核心素養。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應該成為教育者所要進行積極思考和探索的。目前還沒有成熟的顯性經驗可供直接借鑑,但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創新能力內部因素三方面

  創新能力是包括很多因素才能促成的,很少出現說是非行業專家在某個領域產生了很有價值的創新創造。創新在某種程度上是基於厚實的儲備進行綜合和昇華,才形成的。因此提升創新能力、拓寬創新視野,能否進行有價值的創新,並非不是依靠運氣、單純依靠取巧。單從寫作說起,雖然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好的詩篇,好的文章還都是文學大家所創作的。因此創新需要充足的知識儲備。

  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但很多人並不能生成出創新,而僅是循規蹈矩,很好的掌握和重複著前人所總結出的經驗。在很好的執行和複述前人的知識和技能方面很嫻熟,但鮮有創新鮮有突破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思維被限制束縛,缺乏主動的想象和思維的進取意識。創新意味著挑戰過去沒有的思路、之前沒有的方法、以往沒有的措施,單純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產生不出創新。創新還需要具有活躍的想象力。

  有了知識儲備和想象力之後,能否產生有效的、有價值的創新還在於個人對於已有事物、自我工作和生活的態度。如果對於工作和學習秉持消極的態度、抱著得過且過的思想,那也無法產生創新。創新的關鍵在於對工作和學習的熱情,對於此的進取,不滿足現狀需求更加完善、更加妥帖的思路和方法,這樣才能激發和保持知識與想象力能夠處於活躍狀態,才能收穫創新。創新也需要積極的態度。

  二、創新能力外部因素三組成

  個人具有了足夠的知識、很好的想象力、積極的態度,能否有所創新和外部的因素也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我們不說大的創新,就是日常的教學中,有些班級學生經常能夠產生一些很好地點子,不經本班級特色鮮明,而且時不時還能夠給學校提出非常有價值的建議,這些往往比較集中,無論是點子還是建議,通常情況下都出自某幾個班級,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外部的影響對於創新是有影響的。很多著名的實驗室不斷的產生諾貝獎獲得者、高新企業發明創造井噴式生成……,都證明了外部環境對於能否產生創新是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的。

  創新需要足夠的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創新也一樣,好的想法、妙的創意需要具有相應的資源去支援,才能夠進行嘗試、探索、實踐,如果沒有資源支撐,那很多創新只能是處於空想層面,難以真正的得到落實。當然對於資源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基本的資源是必需品,一定要具備才能開展某些方面的創新;二是對待資源我們也要發揮想象力,很多資源我們不是沒有而是視而不見,我們所忽略的東西可能就是別人眼裡很好的資源。

  創新需要合適的環境。環境對於人的想象力、態度有著直接的影響,是否合適對於人的想象力發揮、態度高漲與否直接相關,也是促進人發揮想象和提升態度的直接引擎。當然並非說環境越寬鬆、越舒適越好,而是要要一定的自由發展空間、有一定的容錯機制,但也要有一定的壓力,壓力才能產生動力、才能促進努力、才能保持活力。恰到好處的環境才能刺激出恰到好處的創新,之所以都講寬鬆環境激發創新,主要是因為目前大多數環境都過於嚴格苛刻而已,並非說理想的創新環境不需要壓力,適當的壓力是重要的催化劑。

  創新需要先進的文化。這裡的文化之集體對待問題的觀點和態度,每個人都會被家庭、單位、社群、地方、國家的文化所薰陶感染,個人對待生活和工作、學習的態度,行事的習慣於方法都深受文化的影響。個人能否有所創新,與所接觸的文化是直接相關的。

  三、基於創新內外部因素進行培養

  基於以上分析,那麼我們對於學生的創新培養就可以照方抓藥有據可依了,我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也就可以落在實處了,只要我們將以上內外因素培養好、營造好,還是能夠對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取得實際效果的。

  注重學生知識的厚度與廣度。如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要努力讓學生掌握更加廣博的知識,要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生不可能也沒有辦法對於知識樣樣精通,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於某些方面的知識進行探索,以點帶面形成知識的寬基礎,在某一領域還有所專長。這樣學生一方面能夠形成比較強大的自信--某一領域專長,也能夠通過專長引領其它方面共同進步,形成知識的網格。

  給予學生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學生完成課業的同時,創造一些機會任由學生去想象,對於文字、對於機械、對於生活等等的想象,不僅能夠讓學生舒緩緊張的壓力,也能夠讓學生保持想象的習慣,而這樣的想象說不定就會成為創新的星星之火。

  營造寬鬆的管理氛圍。學校是唯一允許犯錯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給予學生自由思考,敢於嘗試的氛圍。學生有些思路、有些想法允許去嘗試,不要以成人的觀點去扼殺和抑制,即便是確定方法不可行,只要對學生沒有傷害、不違法法律不影響他人,也可以讓學生去嘗試,學生經歷過的挫折不僅是挫折教育,也會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反思其中的不足,形成深入思考的習慣。而當學生主動去嘗試形成常態,創新的態度自然而然就養成了。

  對於資源、環境、文化這些外部因素,這個與資金、與很多因素均有關係,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創新思維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也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作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主動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引領學生去積累足夠的知識、鍛造強大的想象力、養成積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