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策略

  什麼叫創新呢?創新是對當今世界,在我們國家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每個人都念念有詞,同時,創新它又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建設知識和思維整合的課程

  社會的急劇變化使人們很難判斷未來需要什麼樣的知識。這意味著學校必須從關注資訊和知識的傳遞,轉變到關注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和學會思維。學生將來要面臨的是一個鮮活多變的世界,這需要他們掌握足以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思維技能,並最大可能地進行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誠然,每門學科課程都可能採用某種恰當的方式有效地達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目標。但知識性學科學習的缺點在於容易忽略思維和智慧的發展,因而,是否開設專門的思維課程一直存在爭議。事實上,專門的思維課程容易形式化、機械化。純粹的模仿、指定的步驟以及機械的訓練固然能較快地取得效果,但對反省思維能力的增強可能鑄成不可挽回的錯誤。專門的思維課程如果完全以技能訓練的外部效果為依據,種種方法容易把人類的思維訓練降低到動物訓練的水平。所以,無論是知識性學科,還是專門思維課程均不可取。只有構建一個兩種共存的課程體系,實現兩種課程的整合和互補,最終才能達到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其實,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把知識的傳授作為手段,把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目的。只要教師能夠自覺、主動地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目的,在任何學科的教學中都能夠達到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目標。

  旨在教會學生思維的教學

  課程的實施離不開教學,儘管奧蘇伯爾等人對“為思維而教”“為創造性而教”等觀念不予認同,但這並不能否認另外一些研究者對思維教學所做的有價值研究。旨在培育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應該重新構建新的教學理念並提出教學策略。因而,有必要由傳統的“獨白式教學”轉換為“對話式教學”,進而走向“發現式教學”。在對話和思維的關係上,人們通常認為是思維產生對話,而事實上卻是對話引起思維。孔子的“啟發式教學”與蘇格拉底倡導的“產婆術”都是對話教學的典範。對話的目的是探索真理與自我認識,對話促使真理敞亮和思想實現。對話以人與環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現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與傳統的“教師獨白”相比,對話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在思考中獲取知識,並使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如果說對話僅僅是為學生主動學習打開了半扇窗戶,那麼發現式學習、課題式學習以及研究式學習則打開了學生真正主動學習的大門。因為,教會學生思維的教學必然有利於學生自己發現。教與學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的關係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的。教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學。上述幾種學習方式都是培育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教”的最好體現,這幾種學習方式都是基於問題由“教”到“學”的拓展式思維訓練模式。無論是發現式、課題式抑或研究式,其最終的目標都是讓學生找到最佳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而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瞭解問題在當下的研究狀況,瞭解問題領域的相關背景知識,並在此基礎上借鑑、取捨、推斷、創新,整個過程離不開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參與。不僅如此,學生一旦對現實的問題有了廣泛的興趣,他們會更加積極思考問題帶來的困惑,即便思考的過程充滿挑戰、艱辛甚至迷惑,也會樂在苦中。換句話說,學生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興趣和內驅力,整個思考的過程一定是充滿快樂的,教學的過程也自然成了思維學習的樂園。

  創設寬鬆包容的學習情境

  思維來源於問題,問題來源於生活情境。如果只是憑空思考一些問題,那麼我們的思維不亞於胡思亂想,沒有意義價值。這就給我們提出培養良好思維的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必須在一定的情境下訓練學生的思維?二是這樣的情境有哪些合理的要求?思維離不開情境,主要是思維的物件都存在於我們周遭的情境之中,無論是批判還是創新思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們本質上都屬於對過往現象及問題的進一步思考,目的是在此基礎上發現新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同時,我們的知識儲備也必然是來源於我們生活的情境之中,沒有人可以脫離環境來學習人類長期流傳的知識文化。情境既給了我們思維的工具、方法,也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並發現問題。這樣,我們才能確保不斷更新與進步。所以,情境對於思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既然情境對培育思維不可或缺,那麼怎樣的情境更利於提升學生的思維?首先學習的情境必須是寬鬆的。寬鬆的環境更容易激發人的思維活躍性。儘管人們常說,壓力越大,動力越大。殊不知,壓力過大也會變相抑制人的思維,而此時寬鬆和諧的環境似乎更利於人們的思考。美國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成立於1970年,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世界頂尖的100位電腦科學家中,一大半都在該中心工作。該中心在技術創新上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是什麼造就瞭如此巨大的成就呢?除了外在需求、內部人才等,羅伯特·泰勒的管理風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認為,寬鬆的管理體系更有利於技術創新。為此,他鼓勵研究人員自由地進行技術資訊交換,他們的會議室放著舒適的豆袋椅 ***以小球填充的椅子*** ,牆上釘著中國的木條,長髮、拖鞋、T恤、牛仔褲是研究人員的標誌性裝束。該中心自由寬鬆、等級不明顯,資源非常豐富。由此可以看出,常規組織架構中教條主義及科層管理模式不適合人們思維的批判與創新。課堂教學情境也是如此。如果教學情境設計得更為人性化,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關係更為親和,總之教學情境更為友好,則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培育和提高。

  批判與創新思維都是基於問題而展開的。問題解決的過程不可能不出現絲毫挫折。當遇到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並試圖找出答案的時候,教師應該具有包容之心。這種包容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適度地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犯錯誤的機會。

  進行頭腦風暴、星爆及隱喻訓練

  所謂“頭腦風暴”,指的是允許頭腦從一個思想到另一個思想,思想之光不停放射,以此來解除常規思想的邊界,產生更不常規、更有創造性的思想。基於批判性和創新思維的目標基本上都是形成於現實問題並試圖找到更好解決問題的途徑。這就決定了兩種思維必須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從問題的廣度、深度上做進一步思考。當所有對問題的思考、評價或調查被中止之時,新的思想就有可能在頭腦風暴的前提下形成新的解決問題的思維。因而,允許學生展開思維而不是刻意尋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在訓練學生思維提升上更有意義。

  所謂“星爆”,就是集中在討論主題上並且從主題向外發出問題。在這種方法中,任何事情都可以討論,任何問題都有合理性,並且問題越多越好。星爆以提問開始,它可以產生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儘管這些問題未必都有生產性,但其中的很多問題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對課程內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無疑能更好地發現教學中的相關問題。而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訓練,都是從問題的角度促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思考,這更有利於培育良好的思維習慣。

  所謂“隱喻”,指的是在兩種事物之間進行的一種含蓄比喻。因此,它就是把原意轉換成其他的意義,或者超越了原初意義並轉換成新的意義,也即混合了舊意義而產生了新意義。隱喻是語言的核心功能,如果學會用它來思考,我們就會開發出更加豐富的語言和思想脈絡。隱喻對於思維非常重要,需要我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有意地引導他們學會用隱喻的方式來看待世界,這其實就是訓練敘述形象性思維和聯想性思考的方式。比如,在詩歌教學中,如果只是滿足詩歌的語言之美、主題之美似乎還不夠,重要的是瞭解詩歌中的意象是如何完美結合的。這些意象包括了作者的想象力,自然是形象思維與聯想思維的最佳結合。比如,“雨”這一意象可以隱喻天降甘霖、情人眼淚、自然饋贈、幸福甘泉、自然災害、離情別緒等,所有這些隱喻有美好有憂傷、有幸福有不幸,把這些包含人類淳樸情感的隱喻的“雨”融入到聯想、形象的思維之中,我們就可以從不同角度領悟詩歌的意義,也可以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通過隱喻的方式來認知世界、瞭解世界。一旦思維的形象、聯想得以激發,批判和創新思維過程中所需要的星爆及頭腦風暴自然也就形成了。

  帕斯卡曾說過,人類是一根能思維的葦草,他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而思想的順序則是從他自己以及從他的創造者和他的歸宿而開始的,因而思想鑄就了人類的偉大。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所學得的知識內容的效用性,而是透過心智的發展和理性運作來脫離矇昧或修正偏狹的觀點。在當前世界各國都強調核心素養的背景之下,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已然成為大家的共識與行動,這一點尤其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