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圍棋史話

  日本有七大頭銜:棋聖、本因坊、名人、十段、小棋聖***碁聖***、王座、天元。大家知道本因坊和名人棋所的由來嗎?以及道悅拼死爭棋的故事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吧,歡迎閱讀。

  “本因坊和名人棋所的由來”

  繼寬蓮之後,又出了個叫日蓮的和尚。日蓮在日本可是大大有名的高僧,為“日蓮宗”的開山祖師,他在沙門的地位和我國禪宗的達摩祖師差不多。此人極是聰慧,棋藝當然也很高明。在日本現存的古棋譜中,最古的當推日蓮與其弟子吉祥丸***又名日朗***的對局譜。

  這局棋據記載是弈於深草天皇的建長五年***1253***,地點是松葉谷的草菴。其時日蓮三十二歲,吉祥丸僅十一歲。不過,據後來日本考古專家之研究,斷定此局乃系偽作,靠不住。倒是日蓮創作的“十厄勢”頗具匠心,可說是日本圍棋史上第一個死活題。

  所謂十厄勢,是指十個解厄的妙手。

  黑 1虎後,A 位和 6位均有做眼餘地,看似絕無被殺之危險。但被白 2、4 妙手一發,卻只能做出一隻後手眼。以下,黑大龍為了求活,費勁心機;白棋殺法也凶狠無比。雙方妙著層出不窮,“倒脫靴”、“雙倒撲”等等攻殺手筋比比皆是。隨著激戰,全盤的子力都派上了用場,最後至黑85,終於在下邊搞成個巧妙的雙倒撲,反把白棋吃掉了。其中白 4、10、16、30、38、64,黑41、53、77、85都是妙手。

  我國古代也有與之相仿的死活題,象“唐明皇遊月宮”、“千層寶塔”等,但大都是徵子往返,不如“十厄勢”來得耐人尋味。故僅憑這“十厄勢”,日蓮和尚也頗值一提。

  自日蓮之後,三百年間,日本棋壇沒出現什麼有名人物,直到十六世紀中葉,第一世本因坊算砂出世後,棋壇才又熱鬧起來。

  本因坊者,原是一個和尚的法號。日本第一世本因坊,俗名叫加能三郎。此時正是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代”,社會混亂,生計艱難,其父便把他送到寂光寺去當和尚,拜在日淵和尚門下,法名日海,此時日海只有八歲。

  日海小和尚聰明絕頂,不消一年就把頌經唸佛的功課全學會了,行有餘力,忽然對前輩平日消閒的圍棋大感興趣,而且棋藝進展神速。這時日本的第一高手名叫仙也,住在東京,日海得空就去請教,數年功夫青出於藍,仙也也輸得無話可說,日海一時名聲大噪。

  在日海獨步棋壇時,日本歷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織田信長已嶄露頭角,撥亂反正,征服四方,顯得很有作為。這織田信長乃是個棋迷,連行軍打仗時也要抽空弈上幾局,耳聞日海大名,便約相見。本來織田對自己棋力頗為自負,不料日海讓他五子,還是遊刃有餘。織田雖是武夫,卻甚服輸,對日海的棋技拜服之極,便稱他為“名人”,這便是圍棋名人的起源。時在親町天皇的天正六年***1578***,日海還只有二十二歲。

  到了天正十年,織田派大將豐臣秀吉率領大軍去征服毛利。五月,又親去增援,以明智光秀為先鋒。六月一日在本能寺臨時駐紮,閒來無事便召日海和另一高手鹿鹽利賢來對弈,自己靜坐觀戰。這局棋弈得變化莫測,結果竟搞出三個劫來,迴圈無窮,只得作和。弈畢,人辭出,不想在途中遇上光秀的軍隊。原來光秀已倒戈反叛,眼見叛軍金鼓隆隆,劍戟閃閃,殺奔本能寺。少頃,遙見寺中火起,織田就這樣死在亂軍之中。日海在叛軍得勢的風頭上,公開為織田大作水陸道場,其勇氣確實難得。而且此後一年餘中,他杜門不出,誠心為織田祈求冥福,連棋都停弈了。後來豐臣秀吉回師滅了光秀,聞得日海的義行,十分欽佩。秀吉也愛下棋,認為弈理與兵法相通,所以大力提倡。他的棋力和織田一樣,對日海要受五子,於是索性拜日海為師,同時為日海立下了一個“棋所”,作為第一國手的容譽,每天撥給若干擔米的津貼。

  這棋所設立不要緊,日後竟發展成了誰當上棋所,誰就能獨攬棋界天下,棋所自然便成為棋士人人垂涎的肥缺。圍繞著棋所之寶座,後來圍棋四大家你死我活的鬥爭愈演愈烈,生出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此是後話,按下不提。

  在秀吉的協助下,日海擴建改造了寂光寺,自己改號為本因坊,改名為算砂。這便是本因坊的由來。後來,至第二十一世本因坊退位後,本因坊不再世襲,成為一個比賽的名稱,這便是現在日本的“本因坊戰”,其冠軍則稱為本因坊。

 

  之“道悅拼死爭棋”

  在本因坊算悅和安井算知六番棋之前,御城棋雖隆重,但勝敗還僅是關係榮譽,之後,對局者就把積仇宿怨摻了進去,一子下去,恨不能將對方打個腦漿迸出,方感痛快,故而對局時火藥味極濃。

  再說算知當上了名人棋所,本因坊家對此極為不滿。原來那安井算知為人十分乖滑,接人待物的本事更比他棋盤上的功夫高明得多,因此頗受一些元老的賞識。再加上過去與本因坊家有淵源的元老們,死的死,老的老,眼見機會成熟,算知再一運動,果然名人棋所就“內定”給了他。此時眾人還矇在鼓裡,直到那年御城棋比賽前三天,本因坊家才得知訊息,繼承算悅衣缽的三世道悅氣得幾欲昏倒。

  道悅棋藝並不弱於乃師,但在之後十年的御城棋中,不知是有意安排還是偶然巧合,道悅一直不曾與算知交過手,所以二人到底誰厲害還是個謎。沒有比過棋而居然被推為名人棋所,事無先例,這種既不公平又不光明的舉動,無怪本因坊家的棋士憤憤不平。

  繼之而來的一個訊息,說後天御城棋的安排是新名人安井算知讓先對本因坊道悅。道悅聽了愈加不快,咬牙切齒地發狠,要把算知殺個落花流水。

  儘管道悅慷慨誓師,要滅此朝食,但又被算知搶了先著-第二天道悅忽然被當朝元老鬆平肥後守召去。鬆平一本正經地說:“名人棋所已成定局,天皇亦已同意,此事再無挽回。明天的對局,你拿黑棋,如果輸了,未免太講不過去,所以我已交代算知,叫他無論如何不許贏。但他是名人,又不便輸,輸了連我們都有保薦不實的罪名。因此大家不輸不贏,下個和棋吧。”

  道悅聽了,恰如迎頭澆了桶冷水,明知又是算知做了手腳,但對元老的話也不敢違抗,只得忍氣道:“明天的棋謹遵臺命。但本人希望在御城棋之後,和安井算知再下分先二十番棋,以決雌雄。”鬆平不置可否,只說:“明天切記對局,將來的事將來再說吧。”

  第二天比賽開始,雖然已經講了“和”,但道悅不能不存戒心,所以官子以前下得非常小心。這局棋弈得相當精彩,直到二百手以後,道悅已勝定才開始放鬆,故意在官子上吃虧,可對局終了,一算目數,還是黑棋多了一目,雙方都顯得十分尷尬。幸虧元老們串通一氣,一口咬定是和局,天皇也就深信不疑,於是皆大歡喜而散。

  經此一役,道悅越想越覺得窩囊,七天之後,就去懇求當時元老之一加賀甲斐守,要和算知下分先二十番棋。誰知加賀說道:“你真不自量力,想和算知下二十番棋,你有多少把握?你知道後果嗎?爭棋輸了要流放異島,永服苦役,這滋味可不好受呀!”

  可道悅心志已堅,俯伏流淚表示,雖赴湯蹈火也要一試,如敗則甘願受罰。加賀甲斐守感其心誠,便答應去和元老們商量。終於決定:一年下二十局,六十局定輸贏。至於辦法,因為算知是名人棋所,所以道悅受先。

  爭棋獲允,自然不去計較受先,只是暗暗發誓,要在二十局內將受先改了。這二十番大戰,第一局就是那局“假和”,以下九局,道悅五勝三和一負,但當時的規矩,如果不是連勝四局,便要多勝六局才能改變辦法。道悅自以為勝券在握,不料關係重大的十一、十二兩局,卻被算知贏去,落了個空歡喜一場。

  道悅回去將這兩局輸棋細細研究,擺了足有數十遍,還是不明瑕疵何在。焦慮之中,忽然想起加賀甲斐守的警告,不由大為煩惱起來。

  一天,道悅正對著棋局長吁短嘆,他的唯一的得意弟子道策忽然過來說道:“老師,我看您這兩局下得確有問題。”徒弟竟敢批評起師父的棋來,道悅為之愕然。原來道策的棋力早已青勝於藍,見師父如此焦心,再也忍耐不住,故直言相諫。道策批評第十一局棋說:“黑19碰,並非好棋,至27止,反有幫白走厚之嫌;黑41打入,應先在81位虛刺,與白92位交換一手,以後黑45、47託虎時,白再48位打就勉強了....”這一番批評,講得頭頭是道,道悅深以為然,於是不惜以師長之尊,移枰就教。

  事實上,道策所言極是,其中黑先在81與白92交換一手,再45、47託虎,至今還在沿用,成為定式,可間見道策當真了得。道悅得道策授以機宜,對安井算知的瑕疵之處無不了然,果然連勝,最後 2譜中的黑43、47的絕妙手筋一發,道悅才險勝一目。此局獲勝,道悅再無被流放遠島之顧慮。

  兩雄的二十番爭棋,下了八年之久終於告一段落。道悅十三勝、四和、三負,高奏凱歌。算知自覺被後輩改了規定,面上無光,於是放棄棋所,退歸林下。但事實上,算知此時已五十二歲,道悅僅三十三歲,從年齡之差來說,不能不承認算知善戰。何況算知能把道悅的定先維持了十六局,可見棋力確實比道悅好一些。一般評論認為安井算知並非輸於道悅,而是輸給其徒弟道策的。後來,在道策就任棋所後***1681***,與老師道悅下了一盤讓先棋,僅弈了 154手,道悅就認輸不下了,這更證明道策青勝於藍的才能。此局道悅的黑53、87、89不佳,而道策的白棋,佈局就相當漂亮,一反傳統的佔目外、三間夾等等,一招一式都與現代棋理相符,尤其白54首創的輕妙著法,更為現代棋士所沿用。因此可以說道策是現代佈局理論的奠基人。這局棋道策中盤勝,故被稱為“出藍祕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