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泉州的散文

  美麗泉州,是很多人心中的不捨。關於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絲路花雨鎖泉州

  4月的雨,飄在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一曲《絲路花雨鎖泉州》,從歷史的深處傳了出來。

  在飄著雨的天空下,龍湖衙口的施琅像屹立在海邊,雙眼望著寶島臺灣,彷彿在思念著誰。安海五里橋的橋面上水波盪漾,“天下無橋長此橋”的豪言,在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裡,時間印證了真言。羅山草菴寺的屋簷下雨滴成線,弘一法師的題詞 “草藉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幾十年後的今天,又有幾個人能參透。

  走在寂寥的雨巷,撐著一把舊傘,雨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寂寞的雨,彷彿在唱一曲《滴答》。不知是雨還是曲,把人帶進了那遙遠的回憶。一步一個夢,一個腳印一個過去,人在走,雨在下,時間在流,而歲月卻把夢永遠留在了過去。或許“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似水的流年裡,藏著我們多少夢。當夢隨著雨在風中飄的時候,我們已經回不到過去了。隱約可見的來時路里,足跡已被雨水刷去。眼前只有向前的路,也許向後也是路,但是向後退著走,那就是退步。追憶著曾經的風華,翻越千山萬水,一步又一步的向著希望走去。風中那絲雨飄蕩在泉州港上,散播希望的雨滴,等待著滿載而歸的漁船歸航。

  題記:龍湖、安海、羅山是福建晉江市3個歷史悠久的鄉鎮。

  篇2:遊泉州洛陽橋

  四月中旬,我旅遊到了福建泉州,有幸在小弟陪同下觀賞了位於福建泉州東郊13公里處,聞名中外,歷史悠久,氣勢巨集偉,中國宋代以來的第一座樑式海港大石橋——洛陽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渡,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這麼巨大的建築工程,在經歷千年滄桑的今天,它仍然是福建人民的驕傲,也是中國歷史的魂寶。它以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參觀展覽千年歷史文化。它流傳下許多古老優美的民間傳說,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麗的光彩。

  當我站立橋頭,才知道“洛陽橋之橋天下奇,飛虹千丈橫江垂”的真正含義。她雖歷經千年滄桑,卻儲存有當年好履長波、跨越江海、勢若飛虹的雄姿。橋頭古老的榕樹,枝繁葉茂,千古長青,像一把巨大的傘罩著,彷彿是悉心呵護著榕樹下的石碑,和那見證著洛陽橋建造的歷史文化、亭臺、巨石。

  雨絲微涼,我與弟打著傘從橋的這端走到另一端,再返回原點。弟解說:這座橋是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歷史有記載***,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式大石橋。洛陽橋全部由堅硬的花崗岩築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樑式石橋。不僅首創“筏型基礎”建橋墩,而且因地制宜種植海蠣固橋墩,既科學又經濟,是我國古代遣橋工程的重要發明,在施工中,利用潮汐運按樑橋的“浮運法”,到今天還沿用。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5丈,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記載:當年花費多兩銀子,全是人民自動捐獻的。蔡襄也賣了家裡160多畝地,捐獻洛陽橋。建橋九百多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美麗富饒的泉州,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若來了福建泉州,沒有參觀這千年歷史的洛陽石板橋——泉州的地標,那可以說等於白來泉州!雖然我的衣服被雨淋溼了,身體被冷風吹得嘚瑟,可我慶幸千里迢迢來了,真真切切地走在這千年石板橋上,感受體味它的風雨滄桑,目睹“筏型基礎”的建橋墩、海蠣堅固橋墩的科學壯舉,這是何等的幸運啊!

  福建泉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也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和發祥地。泉州地處祖國東南沿海,北承省會福州,南接廈門特區,東望臺灣寶島,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同時泉州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泉州是福建省的經濟中心,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稱讚。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古閩越人就已開始。在如此美麗富饒的歷史文化名城,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閩南民族的萬種風情,體會我國東南沿海的文化底蘊的深邃,不虛此行!

  篇3:遊走泉州西湖公園

  有人說,“旅遊是一群人在一個地方住煩了,跑到另外一群人也同樣住煩的地方去玩。”要說自己是泉州人,當然總會去西湖公園走上幾圈的,可是走習慣了,對西湖公園就有了一點平淡的感覺。那天去泉州,把車子寄放在西湖公園外的停車場,因為不急著回家,順便又進去走走。其實後來才知道,只要你一走進西湖公園,就會有百走不厭的感覺。

  “泉州西湖公園”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西北部的清源山南麓,西湖公園的前身,是一片雜亂無章的水窪地帶,到處荒草漫野,蘆葦叢生。“泉州西湖公園”原名為“段家湖”,俗名“西北洋”。由於地處低窪地帶,常年洪澇災害嚴重,泉州、市政府決定對其進行整理改建。

  1996年6月,投資1。7億元,歷時二年的西湖工程建成,從此,不但解決了“西北洋”的排澇防洪難題,又給泉州市區增添了一個新景點。建成後的西湖公園由三座石橋,三片水域,四個島嶼連結而成。

  “泉州西湖公園”總面積達10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達80多公頃。因此,“泉州西湖公園”是一個以水面湖區為主導的水域風景區。另外,“泉州西湖公園”的廣場道路面積為2。28公頃,綠化面積16公頃,植被樹木多達200多種。

  那天,我從西湖公園的正門進去,順著環湖路右向行走的,一路望去,大片大片的湖水綠茵茵的。正好起風,風鼓起的波浪把湖水激到岸邊,擊打得“拍拍”作響。遠處的高樓、近處的石橋和湖中的島嶼遙相呼應,將一個湖面一切為三。

  西湖公園的遊人總是不少,他們或者獨坐看書,或者情侶相偎;或者扶老攜幼,或者師生奔跑。而在一大片廣闊的湖水上,遊客們坐著遊覽船在水中穿行,實在美不勝收。泉州西湖最好的遊覽方式除了徒步環湖之外,就是坐著遊船湖上游湖,你可以坐在大型的遊覽船上和大家一起遊湖戲水,也可以自己乘坐動力小艇或者腳踩人力小船,感受大自然的安靜和悠閒。

  順著環湖路右行往左拐後,翻過一個高高的石拱橋,就到了“刺桐閣”的背面了。“刺桐閣”正在湖中區的島上高高地站立著,從遠處看過去,和剛走過的石橋形成相互陪襯。但走到近處一看,“刺桐閣”正在裝修,所以我沒有登上樓去。而後再往前走一小段,就轉身折回,順著“刺桐閣”轉到它的前面。

  “刺桐閣”的正對面是“閩臺緣博物館”,它們隔著西湖公園遙遙相對。從遠處看去,西湖公園的水面上,那些帆板愛好者們,趁著今天有風,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乘風破浪。而那彩色的風帆襯著湖光山色,襯著“閩臺緣博物館”和附近的高樓,別有一翻人與自然和諧的風味。

  收回目光,在近處的小島上,一大群白鷺棲息在對面的綠樹上。在那些綠色的植被上,它們裝點著一點又一點的白,如果不是時有一隻白鷺從遠處飛來,在天空中盤旋之後落樹棲息,一開始你會莫名其妙,不知道那些可愛的白點是些什麼。

  
猜你喜歡:

1.泉州文化隨筆

2.我的家鄉泉州作文4篇

3.關於古鎮的散文

4.關於年華的散文

5.泉州之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