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圍棋有什麼來歷

  圍棋何時傳到日本,迄今為止仍無公認的準確答案。在日本民間曾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最早是由日本古代著名學者吉備真備***694—775***在唐留學二十年後,於公元735年帶回日本的。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日本圍棋的盛行

  到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圍棋在日本宮廷盛行起來。專門儲存古物的奈良正倉院就存有聖武天皇***724—948***使用過的棋局。日本史書《續日本紀》中也有如下記載:公元738年宮中有二人名曰大伴宿彌和連東人者,於政務之閒對弈,爭論中宿彌以刀砍殺東人。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已出現職業棋師,並出入於宮中了。759年編纂的日本和歌總集《萬葉集》中就收錄了兩首棋師的作品。

  公元848年,在近代以前的中日圍棋史上留下一段兩國國手正式棋枰對坐的佳話。對此,唐代蘇顎所編《杜陽雜編·卷下》有精彩的描述:“大中中,日本國王子來朝,上設百戲珍饌以禮焉。王子善圍棋,上敕顧師言待詔***即棋待詔,宮中棋師***為對手。及師言與之敵手,至三十三下,勝負未決。師言懼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則謂之鎮神頭,乃解兩徵勢也。王子瞪目縮臂,已伏不勝。回語鴻臚曰:待詔第幾手耶,鴻臚詭對曰:第三手。師言實第一國手矣。王子曰:願見第一。曰:王子勝第三方可見第二,勝第二,方得見第一。今欲躁見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籲曰:小國之一,不如大國之三,信矣。今好事者尚有顧師言三十三鎮神頭圖。”對這段記述一些日本圍棋史家出於“圍棋上國”意識而不願承認,但《舊唐書·宣宗本紀》也有所記載:“***大中二年,公元484年***三月已酉,日本國王子入朝,貢方物,王子善棋,帝令待詔顧師言與之對手。”這是迄今為止古代中日圍棋國手對弈的唯一記錄。以後數百年間日本在圍棋規制上基本遵循中國傳統下法,中國的《玄玄棋經》一直是日本棋手必讀的權威之作。進入平安時代***794—1185***以後,圍棋倍受上流社會婦女的青睞,對此,在十一世紀問世的《源氏物語·竹河》等章中,有相當細緻的描寫。到鎌倉時代***1185—1333***,圍棋在習慣於戰場生活的武士中也逐漸傳播開來,即使在緊張的戰爭空隙之際,武士們仍迷戀於黑白之間。這大概是由於圍棋的思維方法與實際戰爭中的戰略戰術相通的緣故吧。與此同時,圍棋也進入了僧侶的生活,1199年日本棋聖玄尊法師編《圍棋式》一卷,淺近易懂,為圍棋在日本的普及開闢了道路。

  “棋所四家”的角逐

  日本專業棋手兼圍棋史專家中山典之,根據賴山陽所著《日本外史》統計,戰國武將中有30%—50%為圍棋愛好者,三大梟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具有相當的棋力。此時,終於出現了寂光寺僧人名曰日海***1558—1623***的圍棋大家,他先後仕奉於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織田信長館覽日海精湛的棋藝後,譽稱其為“名人”;豐臣秀吉曾舉行棋會,賜予天下無敵的日海每年二百石的俸祿;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召日海去江戶,任初代名人棋所。所謂“棋所”,是德川幕府賜予圍棋最強手的榮譽稱號。其職責是圍棋事務,指導弈棋,壟斷圍棋等級證書的頒發權等。德川家康每年還支付給日海祿米五百石。日海將寂光寺堂宇號為“本因坊”,自己改名稱算砂,是為本因坊鼻祖。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本因坊名勝的由來。當時因棋藝高超而享有祿米的還有另外三個嫡派,即安井家、井上家、林家,加上本因坊,合稱“棋所四家”。在當時戰亂中的日本,統治者認識到棋枰如戰場,因而酷好圍棋並對棋手大力扶植。這樣,圍棋不但沒有因戰亂而衰落,反而出現了日海這樣名垂後世的大師和四大門派爭先的圍棋盛世。1644年幕府建立了“御城棋”制度,出戰者有“棋所四家”和其它的六段棋手。名門望族也可破格參加。參加“御城棋”被看作與武士們在面前比武同等高尚。不久,各家圍繞“棋所”頭銜展開了反覆激烈的爭奪戰。這一時期是日本圍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奪取“棋所”的最初爭霸戰是本因坊二世算悅與安井二世算知的對局。從1645年至1653年的九年間,分先對戰六局,結果是3:3成為和局。由於雙方相持不下,因而都沒能就任“棋所”。按規定,就任“棋所”需符合下列條件:

  ①以棋藝超群而由“四家”一致推薦;

  ②並在比賽中取勝;

  ③得到官命。

  算悅死後,算知依靠官場勢力,於1668年被官命為“棋所”。然而本因坊三世道悅提出異議,要求爭棋。至1675年止,雙方酣戰二十局,結果算知負十二局、勝四局、和四局而慘敗,1676年交回“棋所”。道悅將本因坊傳給弟子道策掌門,自己隱退了。這次爭棋是日本圍棋史是最激烈的對抗戰之一。1677年本因坊四世道策被推舉為“名人棋所”。使各家皆無可挑剔而被推舉為名人的只有道策,可謂空前絕後。道策被公認為“棋聖”,他一反傳統的偏於力戰的著法,開創了延續至今的重視全域性協調的近代佈局理論。1682年道策授四子與訪日的琉球第一名手、王子親雲上濱比賀對局,這是日本人與外國人對弈,道策精彩地大敗對手,顯示了當時日本棋壇的高水平。在日本一般認為,由此時開始,日本圍棋水平已經超過中國,但現代棋界泰斗吳清源先生指出:當時的日本圍棋著作《發揚論》、《棋經眾妙》、《死活機妙》等書,大多取材於中國的《玄玄棋經》,並認為,中國在乾隆年間是圍棋發展史上的最高峰。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問過吳清源先生,乾隆年間名手的實力相當於日本的幾段,吳氏答曰:已相當高了,大致不遜於日本的“名人”吧。繼道策之後,井上四世道節、本因坊五世道知先後任“名人棋所”。1727年道知去世,這以後“棋所”長期空位。因無出類拔萃之強手,棋壇曾一度蕭條。

  1766年開始了本因坊九世察元與井上六世春碩的棋爭,翌年察元以五勝一和的壓倒優勢戰勝對手,即為名人,1770年被批准出任棋所。此後棋界逐步復甦,十九世紀初葉至中葉,圍棋活動步入全盛時期。此時,本因坊十一世元丈和安井八世知得棋技相當,皆難居尊,軒此二人平分秋色,同居八段準名人地位,被譽為棋界的雙璧時代。這期間還經歷了本因坊十二世丈和與井上十一世因碩就“棋所”位置而明爭暗鬥的時代。據文獻記載,1841年在日本有棋手七段以上8人,六段6人,五段10人,五段以下257人。弘化***1844—1848年***年間見於記載的棋手共有4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