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茶文化的研究現狀

  茶的傳入和茶文化的形成,不但改變了國外的生活方式,對國外的社會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結果顯示,人的健康與壽命有60﹪屬於自己主宰,15﹪取決於遺傳,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還有7﹪是屬於生態因素。由此可見,一個人的主觀因素包括飲食方式、行為方式等是決定你自己是否健康長壽的關鍵所在。如今人們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不抽菸、少喝酒、常飲茶”。這種指向健康生活而又被公認的行為模式幾乎被世界所有追求健康養生人的認可。“常飲茶”既符合養生保健,又給健康帶來好處。在這裡,暫引飲茶與“壽”的關係。古人有“米壽”與“茶壽”之說,這種說法雖源於民間的“拆字”法,但卻也與事理相合。從“米”字看,自上而下可解讀為“八十八”三字,而“茶”字的中下部,與“米”字相當,上部草字頭為20廿之意。88+20為108。茶壽比米壽又延長了20年。中國人歷來把人的壽命譽為“天年”,所謂頤養天年即是。中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說:“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而中國最古老的文獻《尚書》說:“以百二十歲為壽。”如此說來,茶壽之說不能說沒有道理。

  說養生,談保健,言健康,話長壽,其實最簡單、最合理、最實惠、最有效的莫過於飲茶!按照聯合國衛生組織對人體每天攝入微量元素和營養成分的規定計算,需要6-10g茶就可以達到。聯合國衛生組織通過對諸多國家的調查,特別推薦了適合人體健康的六種飲料:綠茶、紅葡萄酒、酸奶、豆漿、骨頭湯、蘑菇湯。茶被排在了六種飲料第一位。美國《時代雜誌》將茶葉推舉為世界十大長壽食品之一,被正式確定為守護健康的未來飲料。

  不僅如此,經常飲茶與開發人的智商有很大關係,在此,讓我們重溫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在1991年對“紫陽富硒茶”專家評議會上一番話:“中國人較高的智商是得到很多外國人承認的,這也許和茶無不關係。這並不是他們在國外都喝茶,而是說中華民族的祖先由茶文化培育了較為發達的智力,並且把這優良的素質遺傳給了後代。因此,可以說我們都是茶文化的受益者。不管你已經意識到或還未意識到,不管你現在是否有喝茶的習慣。”茶葉的營養與保健功能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但茶飲同智商的關係卻是于若木首先提出來的新論。于若木還引用日本一位研究心臟病的專家的話說:“中國人患動脈粥樣硬化和患心臟病的比例比西方少,除了遺傳基因、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外,同時與中國人愛飲綠茶有關。”

  中國茶道養生概念在世界傳播的過程中,輸出的不僅僅是茶葉,而是把飲茶的健康理念和茶文化文明帶給了世界。晚清時期,中國茶道養生與保健概念開始在歐洲流行。韓國建國大學教授李浚曾在《茶與咖啡對於健康影響的比較》一文中介紹,1657年,英國第一個出售紅茶的倫敦araway Coffee House,為了營銷和宣傳中國茶推出的海報內容非常有趣,海報是這樣寫的:“茶葉可以滋養我們體內的活力,消除頭痛、眩暈症、乏力症;茶葉具有祛除膽結石與尿道結石功效;茶葉可以強化心臟與胃腸功能,增進食慾與消化;驅散噩夢、清醒頭腦,提高記憶力;適當飲茶可以預防和治療瘧疾、疲倦、發燒;混合牛奶和茶浸泡,可以增強體內臟器,預防消耗性疾病結核,可以有效抑制各種腹痛;具有驅散睏意,治療感冒、水腫、壞血病、炎症等功效。”這則茶葉廣告把茶的功效幾乎當作了包治百病的藥品來宣傳,類似於中國古代民間流傳 “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的說法。有時為了商業炒作,西方人誇大了中國茶的功效是可以理解的,但從另一個層面也說明了茶的養生保健功效還是被西方人認可的。據史料記載,1657年英國出現第一位茶葉商人托馬斯·加威Thomas Garway,是他首先向消費者介紹茶葉的藥理功效。值得一提的是在1658年的9月9日,英國《政治週刊》釋出了著名護民官克倫威爾去世的訊息,而恰恰在這則訊息的下方刊登了araway Coffee House的中國茶廣告,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廣告內容如下:“在中國稱之為tcha,其它國家稱之為tay 的tea,是所有醫師公認的優秀性的中國飲料,今天由我們araway Coffee House出售。”這是英國曆史上的第一則宣傳中國茶的廣告,說明了中國茶是借其藥用功效的魅力進入英國百姓家庭。英國人認為茶葉是經過醫生推薦的一種具有神奇藥物功效的東方“神飲”。1699年,一位英國牧師約翰·奧維格頓在他一篇關於茶葉品質的論文裡提到:“茶葉對付糖尿病、膽結石、尿路結石、腎結石、水腫,視力虛弱等”。

  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茶葉有不可忽視的藥理作用。但是,尋找茶作為養生和保健的科學實驗,還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開始引起西方一些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今世界,各國在對茶道養生研究領域有哪些成果,或者說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階段,以及發展態勢如何?要回答這一問題,還得首先圍繞中國古人以茶養生經驗說起,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然後再敘述當今科學實驗、臨床實證和民間經驗共四個方面。

  中國茶文化的現狀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攝氏100度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度;「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叄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鐘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喝茶」,在臺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閒活動。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臺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現在臺灣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臺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茶是經濟作物,也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匯的農產品;各地的茶行、為使茶藝普及,推動甚力,而許多內部陳設古典高雅的茶具藝術品館也紛紛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各茶區也定期性舉行評茶比賽活動,吸引茶農、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經入選,茶價倍增,使得茶藝活動,呈現出一股朝氣,因而飲茶的風尚,在臺灣已成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而這種崇尚自然,無拘無束的茶藝精神,就如同中國傳統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