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先進而獨特的音樂教學法,它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說兒歌、拍手、做遊戲、講故事、唱歌等,培養兒童的樂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相關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介紹

  奧爾夫教學法的建立者卡爾·奧爾夫1895-1982是一位卓有成績的德國作曲家,音樂作品在全世界經常上演。他同時也是位音樂教育改革先驅。他的音樂教育體系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教材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他認為,傳統音樂教學法捨本求末,過度強調技巧,卻忽略了音樂的生命、創造和表達。

  奧爾夫教學法強調藝術教育的綜合性。它把語言、律動和音樂教學相結合,通過節奏朗誦、拍手跺腳等人體樂器、音樂遊戲、歌唱、舞蹈、繪畫、演小劇、演奏奧爾夫樂器等多種形式,使孩子不僅興致勃勃地參與音樂活動,而且綜合提高語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奧爾夫教學法鼓勵兒童的創新精神。音樂活動中有大量機會讓孩子即興創作,創新求異。特製的奧爾夫樂器使兒童能迅速在樂器上表述音樂的構想,享受創作的樂趣。

  奧爾夫教學法強調本土化。奧爾夫的教育思想能與當地文化遺產完美結合,這也是奧爾夫教學法能迅速傳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進行奧爾夫教學的同時使兒童繼承本民族的文化遺產,這一設想有美好的前景。

  幼兒手指小肌肉尚未發育完全,此時最需要發展的不是技巧,而是樂感的培養和對音樂的熱愛。奧爾夫教學法恰能滿足這一需要。

  奧爾夫音樂的簡介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在奧爾夫的音樂課堂中,孩子們有機會進入豐富的藝術世界,音樂不再僅僅是旋律和節奏,而是與兒歌說白、律動、舞蹈、戲劇表演甚至是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相聯絡。他們可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關注特定的一個聲源,去傾聽,辨別,想象來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聲音。

  奧爾夫音樂的創立者

  卡爾 奧爾夫1895—1982,當代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個有藝術素養的軍人世家,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卡爾·奧爾夫從小對音樂和戲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為他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劇大師奠定了基礎。奧爾夫基本上是自學成才的大師,從少年到青年,他通過自學刻苦鑽研大師們的作品,在不斷地探究大師們的風格中頑強地尋找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語言:“那種“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樂、戲劇”。他從不把自己禁錮在某一專業、學科之中,作曲、指揮、戲劇、舞蹈等等,他均報有極大熱誠去關注、去研究。

  1924年奧爾夫與友人—舞蹈家軍特合作在慕尼黑創辦了一所軍特體操音樂舞蹈學校,即“軍特學校”。在那裡奧爾夫開始了他變革音樂教育的一系列嘗試,如新的節奏教學和將動作與音樂相結合的試驗。在音樂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樂與動作教學中突出節奏性樂器,他為了使學生們親自參與奏樂,並通過即興演奏設計自己的音樂,製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擊方式為主的小樂隊編制樂器。這套已被人們統稱為奧爾夫樂器的教具現已聞名全世界,成為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標誌之一。奧爾夫為了實現“儘量使學生能自行設計他們的音樂和為動作伴奏”,他從本土及外國的民俗音樂中找到了編寫教材的源泉。1930年他與終生的合作伙伴凱特曼編寫的教材初版第一卷發表了。這本教材作為基本的音樂教材練習引導人們走向音樂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由於其演奏和舞蹈的性質,使外行很容易學會。接著,又陸續出版了許多其他的小冊子,為奧爾夫樂器的練習編配了大量教材,在這個過程中奧爾夫的學生—也是後來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古麗特·凱特曼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1950年—1960年奧爾夫曾任慕尼黑音樂學院作曲大師班教授和負責人,他的教學是以讓學生髮現自我為宗旨,這在專業音樂教育領域仍貫穿他一生的教育思想。奧爾夫從1948年開始為巴伐利亞電臺編寫“學校音樂教育”,連續播了五年,受到學校的熱烈歡迎。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學校音樂》《Orff-Schulwerck》,被歐美各國相繼翻譯出版介紹到世界各地。這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具有奠基性意義的大事。1961年在奧地利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及造型藝術大學”成立了“奧爾夫學院”,建立起第一個奧爾夫教學法的研究和培訓中心。1962年奧爾夫和凱特曼訪問日本,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實踐奧爾夫教法熱潮。奧爾夫教學法與東方文化的結合開始了奧爾夫教學法新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