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音樂教學方法
音樂課是同學們最期待的課堂之一,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方法。
常見初中音樂教學方法
一、與生活相結合
初中音樂教材內收錄了很多經典音樂曲目,但是這些樂曲和新時代學生的興趣愛好不符合,很多中學生對音樂課本中的樂曲內容難以深入的理解,更加不能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意境。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之下,我們必須要科學應用教材,儘量選擇那些能夠調動學生情感的內容進行教學,從而有效調動其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手拉手》這首歌時,我們將它和2008年奧運會中的開幕式歌曲《我和你》聯絡起來,學生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這首歌較為熟悉,之後我們慢慢的引導學生了解歷年奧運會的主題曲,如此一來不但將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對當代初中生喜愛流行歌曲的情況我們也應當合理應對,對當下的流行樂曲進行篩選,特別是要去除其中不適合中學生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在我們的引導下,有選擇性的欣賞流行歌曲。比如說很多中學生都喜歡周杰倫,他的很多歌曲中都蘊含了積極健康的正能量,我們能夠從中選擇一些如《聽媽媽的話》、《蝸牛》等與學生共同討論曲風特色、演唱方法等,學生們都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同時藉助於我們的引導也讓他們改變了盲目追求流行歌曲的態度,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提升[1]。
二、讓學生動起來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必須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教師應當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比如說對音樂節奏的學習,要求學生進行節奏模仿。這樣做的優勢在於能夠極大的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學生也想要更準確的模仿教師的節奏來向其他同學“炫耀”自己的反應力,因此大部分學生都能夠仔細觀察教師的示範。節奏模仿還能夠有效的將過去一些難點知識變得更加簡單,若教師能夠將樂曲內相對複雜的節奏選擇出來讓學生進行模仿,則能夠有效的減輕演唱難度。又例如畫旋律線的學習,學生能夠在樂譜下畫,或者自己用手在空中畫,聽範唱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一起動手畫出旋律線。藉助於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更加直接的體會到音樂旋律的起伏節奏,這樣學生不但能夠動手操作,聽課時也更加認真。
三、課後作業拓展
近年來,很多音樂教師也開始嘗試著為學生提出一些課後作業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較為有趣的作業幫助其拓展,能夠很好的調動他們的音樂學習興趣。一方面是體驗式的學習,能夠有效的加深他們對音樂的感悟與體驗,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了一些經典抗戰曲目之後可以設定如下作業:下課後幾名學生一組合唱《游擊隊歌》,並共同討論這首歌曲的歷史背景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又比如說讓學生欣賞鋼琴曲《保衛黃河》之後,把音樂檔案拷貝給學生同時設定下面的作業:大家回家之後利用空餘時間繼續欣賞這首音樂,體會其中的意境與情感。藉助於體驗式課後作業,能夠有效的豐富其音樂情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另一方面是合作式作業,有助於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與團隊協作意識,比如說可以藉助於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以及學生和父母之間的合作來完成作業。當我們在某一首樂曲教學結束之後讓學生回到家中唱給父母聽,或者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分小組合唱比賽等。
四、多媒體的應用
現代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讓多媒體技術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這種集圖、文、聲、像於一體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比如說我們在教學《大海啊故鄉》這首樂曲的過程中,為進一步拉近音樂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以藉助於PPT課件來展開教學。對這首樂曲的主導節奏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給學生展示海浪起伏的視訊,要求他們觀察海浪的形象,感受樂曲中海浪的節奏;隨後根據這首歌主導節奏XXX.XX丨XXX—丨進行分析,藉助於大附點與切分節奏的應用,將之前的強弱規律所打破,充分的體現出波濤起伏的海浪形象,讓整個樂曲極具推動力。PPT的應用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樂曲的意境與,同時還有效的促進了課堂有效性的提升。與此同時,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給學生呈現出豐富的音樂素材以及圖片,不單單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同時還能夠很好的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拉近學生和音樂之間的距離。
五、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首先,欣賞課堂教學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過程。黃自先生認為音樂欣賞時,欣賞者要經過這麼一個心理反應過程:感知外部音響→開展想象聯想→得到情感共鳴→理解認識。其次,內容安排上由小到大,這樣做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同時也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六、以題材、形式和“曲式、體裁”為主題
將題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與體裁等異同點明顯,易於對比的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這樣能使學生比較準確地感受領會不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時能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音樂,瞭解音樂表現的規律。
1.以題材為主題設計課型。如以“歌頌祖國”這一中心的欣賞課,就可將《紅旗頌》《興國山歌》《在燦爛的陽光下》等相同題材內容放在一起來進行教學。這種課型內容統一,能使學生在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作品欣賞中,集中體會、理解音樂家是如何運用不同音樂表現手段來表現共同的音樂與主題的。
2.以演唱奏形式為主題設計課型。如以“獨唱”為中心的音樂欣賞課,就可將男聲、女聲、童聲等不同聲、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等形式的獨唱曲組合起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瞭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經典音樂作品,拓寬音樂視野。
3.以作品曲式與體裁為主題設計課型。如以“一段體”為中心或以“進行曲”“變奏曲”等為中心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這樣做有助於學生了解曲式、體裁等有關音樂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到音樂內容與音樂表現形式的相互關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形式美。
七、精講多聽
首先欣賞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語言是不可能代替音樂、表現作品的,因為音樂作品都可以從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領悟。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觀眾聽眾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對作品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能講述過多,這樣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識介紹應該做高度的概括性講述。
養學生“聽”“唱、記”“想”“說”的欣賞能力
一、培養學生“傾聽”音樂的欣賞能力
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聽覺藝術,因此聽是參與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它對人的美育作用也是潛移默化的。音樂中蘊含的道德、哲理及豐富的情感體驗,可以通過每一段旋律傳遞到欣賞者心裡,每聆聽一次就會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對作品人物、意境的回憶與聯想。因而,傾聽自然是欣賞音樂的主要方式。提問法聽、對比法聽和模擬法聽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可行方法。
1.用提問法聽。在聽前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如欣賞《保衛黃河》,問:作品的詞曲者是誰?有幾種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形式有什麼作用?前奏的作用是什麼?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聆聽。聽一遍後學生回答:歌曲的情緒激昂、速度較快;力度變化是:強弱對比明顯,聽後感到一種震撼與不屈的抗爭力量。採用提問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直覺力和知覺力,獲得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解,效果很好。
2.用對比法聽。傾聽中的對比有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音樂、風格、形式等方面的對比,如欣賞《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要求學生分段細聽,並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法聽,不僅使學生對這部作品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鑑賞能力。
3.用模擬法聽。音樂欣賞要達到對作品意境美的“二度創造”,筆者通過在課堂上讓學生模仿演奏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將學生編成“小提琴組”“大提琴組”“銅管樂組”“打擊樂組”等,然後讓他們聽著各自旋律的出現作相應的“演奏”,這樣既集中了學生聽的注意力,又提高了他們對作品的理解感受能力。
二、培養學生“唱、記”主題的欣賞能力
聽前唱主題,記主題有利於學生把握主題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準確辨認主題的重複和變化,進一步瞭解感知作品的風格、特色、,使學生的音樂思維真正調動起來。如欣賞《新疆之春》,在聽前一起唱書上的譜例,教師要求學生邊唱,邊記,邊對音樂進行初步的情感體驗。接著,播放一遍錄音,很多學生能說出曲子是由三部分構成的,第一、第三部分音樂基本是主題音樂稍加變化的重複,整首曲子的情緒都是歡快的,表現了人們打起手鼓,盡情舞蹈的歡樂場面。
三、培養學生“想象、聯想” 的欣賞能力
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注意啟發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既不允許學生漫無邊際地想象、聯想,也不要求學生按圖索驥地從音樂中衍化出一段情節或一個故事。欣賞音樂時,要通過寫詩、寫散文、寫聽後感、畫圖畫等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藝術表現能力。如何讓學生在欣賞中聯想和想象呢?首先,在對音樂的高低、強弱、節奏、調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礎上,對作品的情感,情緒做出判斷;其次,要求學生對音樂的風格、體裁進行體驗和判斷,再次,教師可以適當地介紹作品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創作意圖等等。
四、培養學生“說”的欣賞能力
“說”就是讓學生說出聆聽作品後的感受。如欣賞《祖國頌》,聽前對時代背景及曲作者作簡單的介紹。第一遍聽後請學生說說有何感受,同學們都覺得情緒是熱烈、巨集偉的。第二遍分段細聽,要求學生對各段的旋律線、節奏、拍子、力度等進行分析對比,說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風格特點,並說出想象中的音樂形象。總之,欣賞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說的參與,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欣賞過程能步步深入,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