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小論文格式範文

  化學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對大自然客觀存在事物知識的系統描述,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論新課程下化學“雙基”教育價值的新內涵

  摘要:化學“雙基”的教育價值既包括其固有的哲學認識論價值,也包括因價值增值而形成的增值教育價值,即有助於建立化學思想、掌握化學方法、豐富化學情意及形成化學實踐能力。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該建立完整的化學“雙基”教育價值體系,科學而全面地發揮化學“雙基”的教育價值,促進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化學“雙基” 本體教育價值 價值增值 教育價值體系 化學思想 化學方法

  “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一直都是中學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重要問題,也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不可迴避的討論熱點。教育的歷史發展程序足以證明學校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然而,在學校教育發展過程中也伴隨著僅僅侷限於知識和技能而脫離兒童社會和生活的危險。但知識和技能的教與學一直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存在形態是不容否定的,而究竟如何看待知識和技能,如何審視課程改革中的“雙基”問題。關鍵在於探尋“雙基”的教育價值,化學課程改革必須首先從“雙基”教育價值的重構人手。

  1.化學“雙基”的本體教育價值

  所謂化學“雙基”的本體教育價值,可理解為在哲學認識論的視域下化學知識和技能本身固有的存在價值。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化學知識是化學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包括具體的化學事實,以及在化學學科發展與形成過程中逐步產生的化學概念、範疇、原理、模型、理論。化學知識的本體教育價值在於學生通過藉助他人經驗,結合個體經驗,豐富化學見識、瞭解化學物件、認識化學物質的轉變規律,同時掌握化學概念、範疇、原理、模型、理論,獲得有助於進一步深入理解化學世界的客觀規律,掌握進入化學和鑽研化學的“認識工具”。

  化學技能是指與化學知識相關的,有助於增進化學知識、應用化學知識的基本能力,在中學化學課程中,主要包括化學用語***符號***技能、化學計算技能和化學實驗技能3大類以及各自涵蓋的若干小類。化學技能的本體教育價值在於學生通過掌握化學基本技能,能夠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獲得必要的化學知識、完成特定的化學任務、解決相關的化學問題、發展必要的化學學科素養,為今後從事化學及與化學相關的工作奠定基礎。

  重視化學“雙基”的本體教育價值是我國化學教育的傳統優勢,然而在基礎教育化學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學“雙基”本體教育價值有時易被淡化,主要表現在教學中容易忽視“雙基”的基礎性地位,造成化學教學中“雙基”落實不到位。例如,化學新課程提出了三維課程目標,旨在從3個維度全面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但是,當前教師對“三維目標”的理解卻存在一定的偏差,具體表現在教師容易孤立地理解三維教學目標,看不見它們之間內在的統一以及相互滲透,忽視了“‘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應與具體的實施載體***即‘知識與技能’目標***相結合”的基本原則,認為“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獨立於“知識與技能”存在,甚至有的教師因受到一些尚存爭議的宣傳口號***諸如“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反對傳授現成的知識”、“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摒棄‘雙基’的直接授受”等***的影響,在某些化學內容的教學中忽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盲目地追求能力、創造、探究和情感。這種“雙基”本體教育價值的缺失,違背了基本的教學規律,也無助於發揮教學的教育性,極容易導致化學教學捉襟見肘、顧此失彼。化學課程改革是一個繼承和革新並存的過程,化學“雙基”的本體教育價值是其最關鍵、最突出、最基本的教育價值,忽視了“雙基”的教育價值,就不可能談及其教育價值的增值。只有以化學“雙基”本體教育價值為基礎和出發點,才有探討化學“雙基”的價值增值的可能。

  2.化學“雙基”的教育價值增值

  2.1化學“雙基”有助於建立化學思想

  化學學科思想是化學學科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人們在從事化學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化學的特點、本質、邏輯和價值的基本認識,是人們從事化學工作的指導方針和行動靈魂,能夠幫助人們更加科學地建立起對化學學科的認識,能夠給人們提供化學實踐的實施原則和路線,能夠使人們更加有效地、快捷地、準確地理解並解決化學問題。化學學科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主要是“以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和反應等3大理論體系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為線索而展開的”,它離不開化學知識和以化學知識和技能為實踐基礎的化學實踐過程。在中學化學課程中,包含著諸如“守恆”、“氧化與還原”、“吸引與排斥”、“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物質變化與能量變化統一”、“定性與定量”、“模型化”及“求同存異”等對學生的化學認識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化學思想。

  2.2化學“雙基”有助於掌握化學方法

  從廣義上來講,化學方法包括一般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和帶有化學學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化學發現的手段、化學知識增長的槓桿、化學理論建立的工具”。掌握科學的化學研究方法,不僅僅能夠給化學工作指明工作的程式,有助於化學工作者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擺脫形而上學的束縛,同時,只有依靠科學的化學方法所得到的科學研究結論才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真實地反映客觀存在。化學“雙基”的學習,是掌握化學方法的重要背景和途徑,因為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心理和行為操作過程,化學方法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夠形成。要注意的是,化學方法的學習並非單純學會“方法是什麼、該怎麼做”,而應該是將化學方法內化為自身學習化學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樣式。當然,化學方法的獲得對於化學“雙基”的學習也存在促進作用,表現在只有掌握化學方法才能更有助於拓展化學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2.3化學“雙基”有助於豐富化學情意

  化學情意是在化學活動中逐步產生並豐富對化學學科的情感感悟、意義體驗和價值追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激發的道德認識、倫理認識、思想意識。化學情意是化學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是化學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精神食糧”,是從事化學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和價值導向力。化學情意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它不會憑空產生和發展,也不會在人腦中一時興起和短暫的停留,是一種在化學認識活動中緩慢地、漸進地形成的穩定的、持久的傾向。化學中的科學倫理觀、化學家的意志品質與高尚情懷、化學辯證觀、化學民族意識、化學與環保理念、化學與人類發展等內容都屬於化學情意的範疇,它們有助於學生認識化學、瞭解化學、理解化學和踐行化學,在化學活動中做到不唯書唯上、親歷躬行,既擁有強勁的前進動力,又飽含強烈的科研責任感。   2.4化學“雙基”有助於提升化學實踐能力

  “雙基”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應用於實踐。化學實踐能力是指在化學實踐活動中所必備的主觀條件,它是建立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拓展視域、認識事物、改造事物所必備的能力,從而能夠促進人獲得更為良好的智力水平和實踐成果。化學實踐能力包括對化學問題所具有的敏銳洞察力,對化學事物的審慎觀察力,對各類化學資訊的閱讀、記憶和再現能力,在化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科學思維、創造本領和想象能力,以及適應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自學能力等。學生通過化學學習,儲備了必要的化學知識與技能,“獲得了以實踐改造事物的資源、工具、方法、力量、可能閾限和價值取向、內驅力、調節力”,同時結合主體需要,提出設想重組知識,形成實踐觀念、謀略、目標和程式,進一步獲得新的化學認識、自我意識和實踐智慧。並且,在不斷地獲得新的認識,體驗和行動能力的過程中,有效地促進自我頭腦中科學的化學思維正規化和行為模式的積澱,從而向更新、更廣闊、更前沿的化學學科領域邁進。

  相對於本體教育價值的缺失,由於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和教學效率等觀念的影響,在當前中學化學教學中,表現得更甚的是“雙基”增值教育價值的缺失。我們不能輕易否認重知識和技能的傳統,因為“雙基”是發展的前提,是實現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源泉和基礎。但是,重知識、重技能並不代表只有知識和技能才有教育價值,不代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方式只有“灌輸”,不代表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僅僅侷限於符號層面,更不代表知識和技能的背後沒有更深刻的價值追求。教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並不是僅僅理解、掌握知識和技能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然而,僅僅關注化學知識的認識、識記以及化學技能的發展的教學現狀,卻一直在背離教學基本理論的道路上“執意”地“行走”著,偏離了“教育性教學”的主旨,即便偶爾意識到了增值價值的存在,也只能稱之為一種滲透和填充。化學新課程明確地提出了三維課程目標,要求教師改變的,正是過去化學“雙基”“一統天下”的格局,正是曾經不想不理不問“雙基”的增值教育價值的局面,正是要讓教師認識到在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蘊含著建立思想、掌握方法、豐富情意,以及形成實踐能力的過程和途徑。

  3.科學而全面地發揮化學“雙基”的教育價值

  通過對“雙基”教育價值透徹地審視與分析,有助於我們更為清晰、準確地理解並建立化學“雙基”教育價值體系***如圖1所示***。首先,化學“雙基”的本體教育價值是基礎,是出發點,離開了對具體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就談不上化學思想的建立、化學方法的掌握、化學情意的豐富以及化學實踐能力的形成。其次,化學“雙基”也並非只有最基本的認識論價值,必須看到化學“雙基”的教育價值有增值的空間和可能性,全面落實“雙基”教育價值才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化學“雙基”的作用,才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最為全面的化學學科基本認識和基本觀念。第三,化學“雙基”的本體價值與增值教育價值之間,既有各自獨立的方面,也有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得益彰之處,無論是知識與技能,還是思想、方法、情意與實踐能力,最終的目標都是指向於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形成、發展與完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的教育價值是互動的、互促的和互補的。

  要實現“雙基”教育價值的最大化,最根本的是要更新教師的化學教育觀念。這個問題探討起來相對較為複雜,涉及到教師的教育教學認識、思維、觀念和意識等多個層面。在此,僅結合當前中學化學教學現狀作出適當的分析。

  3.1應從學科整體角度來理解化學“雙基”

  從學科整體去理解化學“雙基”,即應該認識到化學“雙基”在整個化學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審視化學“雙基”在化學學科發展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釐清化學“雙基”各要素的邏輯關係和衍生過程。在化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關注於學生對各個“雙基”基本“點”的掌握與落實情況,更要重視在化學學科視域下化學“雙基”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的呈現特點和展開方式,以期建立完整的化學學科體系;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充分論證“雙基”的正確性和絕對意義,同時也要向學生適當地說明它的發展性和相對意義,從而建立起對化學“雙基”的整體性認識。

  以“物質的量的單位一一摩爾”一節教學為例。通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邏輯往往是從某一個概念出發,再逐步拓展到其他的概念,最終建立起“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和“粒子數”之間的關係。這種以“知識點”為紐帶組織教學的方式,將知識以孤立的形態傳授,忽視了在建立巨集觀與微觀的橋樑過程中物質的量及其相關概念的產生必要性、過程性和深刻的化學意義,淡化了其中蘊含的“集合體的思想”、“建立物理量應遵循簡化認識的思想”等化學思想,以至於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容易糾結於諸如“為什麼要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作為基準”、“為什麼阿伏伽德羅常數有單位”等問題,造成很多學生對物質的量的理解“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做題做會的”的尷尬狀況。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嘗試著從解決化學實驗中巨集觀計量與微觀計量的矛盾人手,利用“化零為整”等化學思想,抽象、歸納、簡化等化學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概念,將具體知識的教學融入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化學實踐能力,在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基礎上感悟化學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受到更多的教益。

  3.2對學生的化學認識發展要有全面的理解

  有學者指出,“基礎教育化學教學在促進學生認識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很多學生獲得了化學知識卻沒有形成認識素養”。這一點認識是十分正確的,它明確地指出了當前化學教學中對學生的化學認識發展的片面性理解,並指明瞭促進學生化學認識發展的深化方向。在化學教學一線,教師最容易將學生的化學認識發展片面地理解為化學知識和化學技能的發展,雖然他們在教學中既能關注學科知識體系的發展邏輯,也能關注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但是,這都僅僅侷限於如何更好地發展“雙基”的本體教育價值,卻忽視了屬於認識素養範疇的化學思想、方法、情感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認識發展。   比如,在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相關內容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包括化學課程設計者、教材編寫者***都認為應該在建立好化學反應速率的“雙基”體系的基礎上去發展學生對化學平衡的認識,即運用化學反應速率的思想指導學生學習化學平衡狀態和化學平衡的移動。從學習“雙基”的角度上看,確實符合化學認識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認識規律。但是,就在這種習以為常的教學邏輯的背後,有些問題還是值得反思的。眾所周知,化學熱力學是從系統、狀態的角度研究化學反應的,而化學動力學則是從過程的角度研究化學反應的。既然化學平衡屬於化學熱力學範疇,那麼用化學動力學的方法去探討化學平衡問題,是否有利於學生建立“狀態與過程”的化學思想,是否有助於學生理解化學平衡的本質,是否能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化學熱力學與化學動力學的知識提供方法論指導,都尚存爭議。有學者指出,“在用動力學的思考方式解決熱力學問題,與化學的學科思想方法不符,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思維混亂。例如,學生在分析平衡移動情況時,經常會糾結於‘平衡狀態移動過程中外界條件***如濃度、壓強***是否發生了變化?是否會影響新的平衡狀態的建立?’等過程性問題”。要想對這一問題形成科學的結論,必須從整體的角度去深入探究學生化學認識發展的過程和規律,事實足以證實片面地理解學生化學認識發展是無益的、無效的。

  3.3正確認識化學新課程中的“破”與“立”

  以上2點分別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對實現“雙基”的教育價值體系問題進行了闡述。在利用化學教育學指導教育實踐的過程中,也必須同時關注當前的教育背景,即基礎教育化學課程改革對教育實踐的作用。我國於2001年啟動了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雖然有學者對這種提法提出了質疑***例如有學者指出,“教學中‘注重知識傳授’,根本、永遠不存在‘過於’問題”***,但是,就課程改革的實質目的來講,對於上述觀點的理解,不應該建立在所謂的“忽視書本知識的傳授”上,而要改變的卻是“只”重視書本知識的“直接灌輸”的傾向,尤其是在20世紀末由於簡單化誤讀“雙基”而異化所產生的諸如於升學競爭加劇和唯分數論等教育思潮氾濫的境況。

  不過,教師對於化學新課程的理解,是複雜的、多樣的,是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的。究竟如何認識新課程,如何辯證地認識新課程“破”與“立”的問題,在化學教師心目中是存在偏頗的。比如,有的化學教師傾向於新課程應“大破大立”,有很強烈的改革熱情,極力主張徹底改變過去的一些做法,而有的化學教師卻相對較為保守,在當前應試教育氣息依然存在的情形下,緊抓“雙基”不放手。實際上,無論是“大破大立”還是“不破不立”,都是違背教育改革發展規律和教育相對獨立性的準則的。應該認識到,過去教育實踐中存在的與當代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悖之處必須要改,但是,改的過程中不能忽視教育的繼承性和連續性,“另起灶爐”的思想是行不通的,這樣做只會造成教育的混亂。學科教育改革必須依據學科的特徵和教育原理辯證地實施,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這樣的課程改革才會達成科學育人的目標。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