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稟賦論讀書筆記

  要素稟賦論又稱H-O理論。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一、內容

  要素稟賦論指狹義的赫克歇爾一俄林理論***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稱要素比例學說***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該學說由赫克歇爾首先提出基本論點,由俄林系統創立。它主要通過對相互依存的價格體系的分析,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一國的進出口貿易型別。

  根據要素稟賦論,一國的比較優勢產品是應出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充裕而便宜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的產品是它需在生產上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而昂貴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簡言之,勞動豐富的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資本豐富的國家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

  二、相關概念

  要素稟賦論以生產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產品、要素稟賦、要素豐裕程度等概念表述和說明,掌握這些概念是理解要素稟賦論的關鍵。

  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產活動必須具備的主要因素或在生產中必須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勞動和資本三要素,加上企業家的管理才能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術知識、經濟資訊也當作生產要素。要素價格***factor price***則是指生產要素的使用費用或要素的報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勞動的工資,資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潤等。

  密集型別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產品生產中某種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稱為該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據產品生產所投入的生產要素中所佔比例最大的生產要素種類不同,可把產品劃分為不同種類的要素密集型產品***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例如,生產小麥投人的土地佔的比例最大,便稱小麥為土地密集型產品;生產紡織品勞動所佔的比例最大,則稱之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電子計算機資本所佔的比例最大,於是稱為資本密集型產品,以此類推。在只有兩種商品***X和Y***、兩種要素***勞動和資本***的情況下,如果Y商品生產中使用的資本和勞動的比例大於X商品生產中的資本和勞動的比例,則稱Y商品為資本密集型產品,而稱Ⅹ為勞動密集型產品。

  要素稟賦

  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國擁有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要素豐裕***factor abundance***則是指在一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中某要素供給所佔比例大於別國同種要素的供給比例而相對價格低於別國同種要素的相對價格。

  衡量要素的豐裕程度有兩種方法:一是以生產要素供給總量衡量,若一國某要素的供給比例大於別國的同種要素供給比例,則該國相對於別國而言,該要素豐裕;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對價格衡量,若一國某要素的相對價格——某要素的價格和別的要素價格的比率低於別國同種要素相對價格,則該國該要素相對於別國豐裕。以總量法衡量的要素豐裕只考慮要素的供給,而以價格法衡量的要素豐裕考慮了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而較為科學。

  三、理論分析

  俄林認為,同種商品在不同國家的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直接基礎,而價格差異則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稟賦不同,從而要素相對價格不同決定的,所以要素稟賦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俄林在分析、闡述要素稟賦論時是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在邏輯上比較嚴謹。

  1、國家間的商品相對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沒有運輸費用的假設前提下,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出商品到價格較高的國家是有利的。

  2、國家間的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在各國生產技術相同,因而生產函式相同的假設條件下,各國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決定了各國商品相對價格存在差異。

  3、國家間的要素相對供給不同決定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俄林認為,在要素的供求決定要素價格的關係中,要素供給是主要的。在各國要素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各國不同的要素稟賦對要素相對價格產生不同的影響:相對供給較充裕的要素的相對價格較低,而相對供給較稀缺的要素的相對價格較高。因此,國家間要素相對價格差異是由要素相對供給或供給比例不同決定的。

  通過嚴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結論:一個國家生產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國供給豐富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就低,因而有比較優勢;相反,生產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價格便貴,出口就不利。各國應儘可能利用供給豐富、價格便宜的生產要素,生產廉價產品輸出,以交換別國價廉物美的商品。

  四、假設前提

  要素稟賦論基於一系列簡單的假設前提,主要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1、假定只有兩個國家、兩種商品、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和資本***。這一假設目的是為了便於用平面圖說明理論。

  2、假定兩國的技術水平相同;即同種產品的生產函式相同。這一假設主要是為了便於考察要素稟賦,從而考察要素價格在兩國相對商品價格決定中的作用。

  3、假定X產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Y產品是資本密集型產品。

  4、假定兩國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規模經濟利益不變。即增加某商品的資本和勞動使用量,將會使該產品產量以相同比例增加,意即單位生產成本不隨著生產的增減而變化,因而沒有規模經濟利益。

  5、假定兩國進行的是不完全專業化生產,即儘管是自由貿易,兩國仍然繼續生產兩種產品,亦即無一國是小國。

  6、假定兩國的消費偏好相同,若用社會無差異曲線反映,則兩國的社會無差異曲線的位置和形狀相同。

  7、在兩國的兩種商品、兩種生產要素市場上,競爭是完全的。這是指市場上無人能夠購買或出售大量商品或生產要素而影響市場價格。也指買賣雙方都能掌握相等的交易資料。

  8、假定在各國內部,生產諸要素是能夠自由轉移的,但在各國間生產要素是不能自由轉移的。這是指在一國內部,勞動和資本能夠自由地從某些低收入地區、行業流向高收入地區、行業,直至各地區、各行業的同種要素報酬相同,這種流動才會停止。而在國際間,卻缺乏這種流動性。所以,在沒有貿易時,國際間的要素報酬差異始終存在。

  9、假定沒有運輸費用,沒有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這意味著生產專業化過程可持續到兩國商品相對價格相等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