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實踐論讀書筆記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實踐論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一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絡。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

  《實踐論》文題雖為“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絡,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賴關係,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裡,人的社會實踐其內容正是生產活動、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著依賴關係。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者成功之母”。

  通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絡,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著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絡,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著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情況。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著矛盾和鬥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鬥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於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迴圈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迴圈都代表著更高的內容。

  《實踐論》不僅深刻而又系統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係,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啟發。

  關於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信心問題。通常人們都不願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時候去進行某種實踐。在《實踐論》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有沒有規律性的瞭解直接相關。這對於我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於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瞭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

  關於正確、深刻的認識來源問題。《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一個人因為不會而不去遊、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麼他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因為說得差而不說,總是把話放在心裡念,那麼我們就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關於真理的絕對與相對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哲學問題。“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這句話本身是否看作是絕對真理呢?這似乎存在著不小的矛盾。《實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為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收穫成功。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二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現收集於《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革命戰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隻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於自身的片斷經驗,不瞭解理論對於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域性,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曾經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於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於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著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群眾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絡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係為中心全面系統地闡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瞭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係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為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並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總之,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兩次飛躍之後,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為認識的發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於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並著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闢和認識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了實現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過實踐來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迴圈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迴圈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裡,全面觀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別聯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迴圈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具體地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瞭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於作出任何結論。

  在應對、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先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屬性,儘可能多地從不同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從感性上對其進行整體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觀察事物的內在屬性,探尋事物的內在屬性,儘可能地多舉事物內在特性之間的各個要素。任何一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相結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是其根本性的東西。我們在認識事物發展的時候,不僅要分清事物發展所處的階段、地位,運用普遍的、聯絡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之。對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進而上升到事物內部特性的認識,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認識論實踐的第一次飛躍。

  在實現實踐論第一次飛躍之後,我們應該將實踐認識理論返回的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考驗,進一步去指導實踐。我們學習、認識、觀察事物過程就是理論聯絡指導實踐的過程。我們學習別人的正確的東西,用之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反之,我們在實踐的同時也檢驗了別人理論的正確與否?重複往返,不斷深入。正確的理論不斷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和發展。

  在認識的過程中,理性認識還依賴於感性認識,我們必需堅持反對“唯理論”即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經驗是靠不住的。“經驗論”錯誤在於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的真實反映,這兩種認識錯誤多我們都是不利的。而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規律性,這就需要我們用腦子思考,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正如《實踐論》所述的,認識與實踐是相互統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我們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要用到這一原理,必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言之有物,不說空話。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要認識自我。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任務,這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因為此兩者是相互依賴,彼此制約的。我們認識世界就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確地認識世界。這需要我們提高自己觀察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勿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能人云亦云。

  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當然真理是相對的。這需要我們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必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做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只有創新,才能不斷髮展,創新又是堅持和繼承為前提的。把繼承和創新統一起來,理論才能真正順應時代和實踐的呼喚,體現於時俱進的要求。

  《實踐論》是一篇傑出的具有創造性的貢獻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既豐富和發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於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深刻地闡明瞭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中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行、知問題,為中國哲學的發展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它與《矛盾論》等為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為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我們必需應該努力學習理論知識,並不斷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堅持理論聯絡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落實行動,用知識武裝自己,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注重理論實踐創新,激發自己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實踐的激情,不斷拓展自己的新視野。不斷探索科學真理,弘揚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做到看清物件,有的放矢,對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理想付諸行動。不斷提高認識和實踐的素質的能力,爭取做有為的青年,成為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三

  這是一個眾人追求政治正確卻不免陷入認知迷茫的時代,重讀《實踐論》,我雖無意於表現政治正確,卻亦不免陷入同樣的認知迷茫。

  《實踐論》的副標題為:“論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而文中寫道:“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通觀全文,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從主觀與客觀的歷史的統一如何轉變為和為何必須發展為理論和實踐的統一、知和行的統一了。如果說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還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認識論的話,那麼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統一則確實遠遠已經超出此一意義上的認識論,進而探討某種社會實踐及其與此種認識論獲致的結論之間的關係了。因此,編注中特意寫道:“毛澤東的《實踐論》,是為著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而寫的。因為重點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故題為《實踐論》。”言下之意,本文就其核心內容來說,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觀點的闡釋,並進而以這種認識論來揭露某些問題。但是,闡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只是本文前半部分的內容,而此文後半部分的內容卻不如編注中所說的那樣,是為了用這種認識論對某種主觀主義進行揭露,而是提出了認識論之後和之上的實踐理論,這種實踐理論的出現並不是對某種不看重實踐的錯誤做法的糾正和強調,而毋寧是一種應需的和具有自身特質的實踐邏輯,因此,文章題作《實踐論》,恰契其旨。

  文章不長,但可分三個部分來看,第一部分是總論,這總論中的一句話或許可以概括文章的邏輯與走向:“因此,人的認識,在物質生活以外,還從政治生活中與物質生活密切聯絡,在各種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種關係。其中,尤以各種形式的階級鬥爭,給予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這裡的所說的政治生活中十分突出的階級鬥爭對於認識發展的“影響”可以理解為“產生”,當然,亦可以理解為“決定”,而這雙重的理解,即決定了文章後兩部分的內容,從而主導和推動著全文的邏輯展開。

  第二部分是廣為人知的,對於我們這些從小被期望為政治正確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其中某些詞句,甚至可以下意識地脫口而出。但是,正如文章所述:“原來人在實踐過程中,才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的外部聯絡。…… 這些就是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片面以及這些事物的外部聯絡。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頗令人費解的是,這裡的感覺和印象到底是由“事物”及其現象決定的,是其反應,還是由“實踐過程”所決定的。當然,文章後面給出了答案:“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也就是說:“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接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因此,這裡的認識邏輯應該是這樣的:事物的現象乃至事物的本質當然是認識產生的根本前提,沒有認識的物件便談不上認識。但是,作為認識物件的事物乃至事物的本質如果不經由社會的實踐,為人所“接觸”乃至“改造”的話,認識的形成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認識的物件和某種性質的社會實踐共同造就了認識,所謂“接觸”乃至“改造”認識物件的過程也便自然地成為了認識的過程,此外,文後的引注中提到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並不免讓人想起其中廣為傳頌的最後一句:“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各種觀點來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怎樣改造世界。”這不得不讓人產生又一次的困惑:如果你否認文章這部分所談論的是一種認識論,那是不正確的,因為文章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乃至編注所認為的整篇文章都顯示出認識論的探討目的,文章自己更明確地提出了其所謂的“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但如果你不否認這裡所談論的是一種認識論,那也是很難說通的,因為無論是馬克思所說的那句話本身還是本文作者所常提到的“接觸”,特別是“改造”,抑或馬克思所說的那句話和文章作者提到的“接觸”和“改造”所產生的有意或無意的最終影響都昭示著實踐對於認識的主導作用,都彰顯出一種特有的實踐邏輯。所謂的認識論不僅飽含著實踐論的因子,更不可遏止地走向實踐論——但我更願意稱其為“為實踐而論”,當然這裡的實踐更為現實和具體了,具體到作者的身臨處境。

  文章在總論和第一部分中對於所謂“實踐”已有涉及和強調,因而最後一部分中對於“實踐論”當然,第二重意義上的“為實踐而論”討論便是順理成章了,作者用了一句好似總結的話作了開頭:“然而認識運動至此還沒有完結。”這一部分,作者對於實踐甚是關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這句話似曾相識,雖然到此方才提出這句話,但是它早已躍然紙上了,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這裡作為“能動地改造”的“實踐”本身就必然成為第二重意義上的“為實踐而論”了。但無論是第幾重意義上的“為實踐而論”,也不用計較“為實踐而論”還是“為認識而論”,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或者說“在實踐中得到預想的結果”,因為惟其如此,“到了這種時候,人們對於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某一客觀過程的認識活動算是完成了。”或許更明確地說,這不應該只是所謂“認識活動”的完成,或者說這裡所謂的“認識活動”本身只是被毫無意義地重提了一次而已,因為正如作者所說的:“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實現下述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這句話才讓文章副標題破折號後面的六個字——“知和行的關係”以及文章最後一句話後半句的最後五個字“知行統一觀”找到了某種解釋和歸屬。

  不想以此背景和心態再提無法繞過的康德和他同樣對於“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偉大調和,但卻忽然因本文想起了一句話,雖然這種忽然性洩露了我政治正確的不夠,卻難掩這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政治上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