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讀書筆記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論導源於他對人類本質的兩種假設。第一個假設是:人是一種“有欲求的動物”。人會不停地追求各種需要,只有在某種需要獲得滿足之後,動機才會自動消失,然後人再去尋求另一種動機的滿足。第二個假設則是:人類的這些需要是有先後順序的,這種順序性正是需要層次論的最基本假定。

  馬斯洛提出人有兩大需要系統,即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即基本生物需要,如對糧食、水份、性、睡眠等的需要,安全需要如保持生命、財產、職業、心理等安全,免於恐懼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如與他人交往、愛別人和接受別人愛、成立家庭、歸屬等需要,尊重需要如自重、被他人尊重、得到讚許等需要。心理需要包括:認知需要如認識、理解、說明等需要,美的欣賞需要如對順序、對稱等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如尋求自我滿足、成就、發展最優潛能的需要。基本需要也稱缺失性需要,是由低階到高階按層次排列的。馬斯洛認為其中的低階需要未得到基本滿足時難以產生高一級的需要。這類需要滿足以後便停止需要。心理需要也稱生長需要,特點是越滿足,越產生更強的需要,而且並不存在嚴格的高低階關係。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對我作為一名中學教師,特別是一位班主任來說,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上如何做好工作可以說是極具意義。

  一、要做好教學,教師就必須要充分認識和滿足學生各個方面的需要。

  首先在生理層次需要方面,學生的飲食和睡眠需要是是教師要充分考慮的。所以,我們便不難理解上課時間過久易導致疲勞,學生的困累或飢餓等問題都會影響教學成效。就安全需要而言,教師不僅要注意教學的物理環境方面的安全,還要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產生的恐懼、過度焦慮和急躁不安的心理。社會性需要方面,教師必須注意到教學的社會心理環境。學生之間的友誼、忠誠、關心、接納和隸屬感都是屬於社會性的需要,教師要為滿足學生這類需要,引導建立一個和諧、團結、溫暖、親密的班級集體。在自尊的需要方面,教師必須使學生獲得尊重,體會到自己在班級裡的重要性。學生的榮譽、成就、信心、自由、獨立自主等都是教師要特別注意的自尊的需要。在自我實現方面,教師必須使學生感到自己有才幹,有潛力,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每個人的自我實現方式不同,如有的學生愛尋求挑戰,有的學生追求學業上的成就,有的學生則尋求盡一己之力去服務社會,因此教師必須以個別方式滿足學生的需要。

  二、針對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他們高層次的學習動機。

  一般地說,動機源於需要。需要的層次越高,個性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也就越高。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存在著嚴重的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的傾向,教師引導學生追求的往往是分數。這樣做,學生需要的層次是低的,即可能是躲避教師和家長指責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教師進行一次全班表揚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長物質獎勵的生理需要。而要使學生產生強有力的學習動機,就必須激發他們較高層次的社會性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

  三、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集體意識,促進班集體建設。

  要認識到凡是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能,表現自己的潛能,要正確激勵學生。

  正常情況下學生不僅會接受某種職責,而且會主動尋求某種職責。要努力使學生明白,只有他們才是班集體的真正主人。大多同學在解決班級困難時,都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文藝會演。大多學生往往以達到班級目標,作為自己致力實現目標的最大報酬。比如籃球比賽。一定以精神鼓舞為主,巨集揚正氣,用社會上優秀人物,如抗洪英雄、在抗“非典”戰鬥中出現的感人事蹟,身邊的傑出青年等事例和精神不斷激勵學生上進,因為靈魂不是用金錢能塑造的,有境界才成高格,實現自我乃是人生最高目標。明白集體表揚的效果遠遠超出個人表揚,方法可以多樣化。比如一場晚會,一篇表揚稿,一句由衷的讚美、一支歌、一首詩、一陣掌聲、甚至是一張笑臉,一個讚許的眼神。班主任的表揚過去是、現在是、以後也永遠是激勵學生奮進的最有效因素。

  篇二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有5個層次的本能,滿足了一個層次必然會有高一層次的需要。這些都是人的本能。

  各層次需要的基本含義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飢、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慧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夥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相互關係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5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幹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篇三

  馬斯洛,上個世紀的美國社會心理家,現代人本主義人格心理學創始人。1943年,他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生需求五層次理論”,因為,他從人的最為基本的需求出發闡述了人類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一種本能及基本條件論理,尤其更加突出了現代人應享有的基本權利,使得人的生命中更加有了一種特別的要求,那就是尊嚴。也因此,馬斯洛的“人生需求五層次理論”一出現不僅立馬被世界所公認,而且成了當代人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維護自我的名典。

  馬斯洛“人生需求五層次理論”的基本意思是:從個人角度來說,人生依次需要滿足五個層次的需求:一是生理需求。其主要內容包括衣、食、住、行、性。這些需求的主要目的就是用以維持自身的基本生存;二是安全的需求。其主要內容包括生老病死,安居樂業,這些需求的主要目的是用以保障自身生命和生活的安全;三是社會需求,也叫歸屬需求。這些需求的主要內容包括親情、愛情、友情,也就是說,一個人活在世上除生理、生存這些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外,其情感還要有特定的寄託和依存,還需要被社會群體所接納,其目的就是個人情感有所歸依和存放;四是尊重需求,也叫尊嚴需求。這個需求的主要內容包括個人應該有的尊嚴和他人對自己應有的尊重。這個需求的主要目的就是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不論其環境大小,自身的價值和地位都需要得到體現和認可;五是自我實現需求。這個需求在五個需求層次當中是屬於最高的一個層次,因為它體現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價值和意義。其價值和意義就在於個人為社會所提供的創造和貢獻,而這種創造和貢獻就是衡量自身價值的尺度和砝碼,它們是一種正比關係。這個層次的需求源於,不論是來自於社會的,還是出自於個人心理感受的那種真實的回報以及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馬斯洛看來,這五個需求當中前三個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會需求都屬於低階需求。因為這些需求來自於人的一種本能,或者是屬於人的一種最為基本的需求,也即生命的需求。而後兩個需求,即尊嚴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則是人生的高階需求,它體現和反映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認可程度和地位高低,就個人來說是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說到這裡,我們不能不說馬斯洛的“人生需求五層次理論”不僅揭示出了人類自然屬性中的基本需求,而且更加深刻和獨到地詮釋了現代人的更高階的追求。而作為生活在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相對更加豐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類文明和社會極大進步的今天的一個普通人來說,我深深感到馬斯洛的理論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基本的需求是我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具有延綿不衰的優良傳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我們的祖訓,我們不僅要“君子所需,取之有道”,我們更要與時俱進,追求更加進步文明的生活方式。這樣,我們更能收穫應有而具體的家庭親人的天倫、親朋好友的和睦,更能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立。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尊嚴,這種尊嚴不僅來自於自尊,同時更需要社會和群體的認可和尊重。但是,一味地追求他人對自身的尊重,而忽略或者輕蔑對別人的尊重,那麼,這樣的需求也必將是自私的。假如人人都從這樣一個角度出發去看待和處理事情,這將會是一種怎樣的人際關係?又是一種怎樣的社會秩序?因此,當今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大力倡導人求所需之道更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

  這些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黨和政府的一些惠民政策更是連續出臺,因此,人們基本和正常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精神追求也不斷得到滿足。尤其近年來“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治國方略的確立和實施,讓國民對生活也充分感受到從未有過的美好體會。特別是今年兩會上溫家寶提出了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莊嚴承諾,更是讓人們對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感到無比美好的憧憬和嚮往。

  因此,“人生需求五層次理論”是一個由低階到高階的過程,也正是人們需求的一種進步和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