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哭鬧該如何教育

  編者按:小孩子總是喜歡通過哭鬧來解決問題,讓很多媽媽都很煩惱。面對這個問題,孩子應該如何進行教育呢?

  孩子哭鬧就是媽媽沒教好?你那麼能你咋不上天?

  元旦假期帶著兒子森爺回了一趟父母家,那座乘坐高鐵只需要一兩個小時的城市。雖然不遠,但森爺出生以後回去的次數並不多。

  孩子到了新的環境總是會有些情緒波動,尤其是家裡親戚一窩蜂圍在他身邊,更是讓他手足無措,難免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所以當他的小汽車又一次被爸爸弄歪掉的時候,他一下子哭鬧起來。

  通常我並不願意在人多的情況下對他進行說教,只求儘快安撫住他的情緒事後處理。

  然而這一次,因為父母在場,都憑著自己是森爺的監護人的身份,開始七嘴八舌的數落起來,“這孩子怎麼了?剛才不都好好的?咋一下子就鬧開了?”、“你別管他,讓他鬧!”、“以後遇到這種情況,你應該如何如何”……

  很多的話都沒有聽清,在孩子的哭叫聲中偶爾聽到一句半句,有指責,也有“建議”。

  我堅信只有當媽媽的人才能懂得我此刻的心情,孩子的哭鬧其實已經讓我疲於應付,不但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反而還質疑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更是打著“過來人的經驗”的旗號“為我和孩子好”的對他們所看到的“事實”妄加評論。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沒有任何人比我這個朝夕與兒子相處的人更瞭解他的脾性,知道他的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就算真的有好的建議,又何苦非要在雞飛狗跳的時候指手畫腳呢?

  任何一個媽媽的心都是緊繫在孩子身上的,如果孩子哭鬧,媽媽的世界會自動遮蔽其他的資訊,而全心全意只有孩子一個人!

  生活中總會有這樣一群“熱心群眾”好心的“幫忙”,只要孩子出現什麼小狀況,不管是小區裡的大姐大媽,還是至親至近的親朋好友,全都化身為“育兒專家”,分分鐘對你進行“現場指正”,張口就是“你應該…”

  我只想說,謝謝您的關心,咱能另外挑個時間交流學習嗎?

  一邊是孩子的哭叫聲,另一邊還要我微笑著仔細聆聽教誨點頭互動表示您說的都對我下次一定改,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通常孩子哭,無非是有什麼事情沒有被滿足,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或是控制自己的感受,需要通過哭聲來發洩情緒,以此得到媽媽的共情!結果反而引來一頓批判!換你你啥感受?

  這就相當於你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之後給家人傾訴,無非想要得到一句“我懂”卻得到了一連串的“你活該啊!這個事情就應該怎樣怎樣處理!”再加上長達半個小時的說教,估計換成你你也會瞬間暴跳如雷吧!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有怒吼“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你行你上啊!***”已經算得上我修養較高了!

  而且是誰給你的自信和勇氣,覺得孩子媽媽都搞不定的事情,你一個啥情況都不清楚孩子壓根兒都不搭理你的人能迎刃而解?媽媽抱上哭你抱上就不哭了?是梁靜茹給的嗎?

  還有一些指責竟然是覺得孩子哭就是因為媽媽故意不滿足需求故意讓他哭!拜託,你稍微動動腦筋想一下好嗎?我是孩子親媽,我沒事非要把孩子弄哭了看著好玩是嗎?這個劇情安徒生也不敢這麼寫!

  吐槽歸吐槽,懷裡還有一個正在發脾氣的主兒等著我去哄。面對這群熱心➕愛心爆棚的人,我們如何正確並迅速的避開吃瓜群眾?!

  第一步:微笑➕禮貌認可

  當身邊的人開始評論的時候,媽媽們長點心吧,皮笑肉不笑的微笑著告知對方:“謝謝關心了?我自己處理就好了!”

  俗話說得好,“伸手不打笑臉人”,我們禮貌的婉轉的拒絕對方再繼續“幫忙”的可能性,給自己一個安靜的教育時間和空間。

  第二步:抱起孩子遠離是非

  雖然說“好鼓不用重錘敲”,但不排除真的有一些聽不懂畫外音還追著“幫忙”的情況。遇見這樣的人,看在孩子的份上不能與他正面衝突,但“惹不起”還是“躲得起”的。

  立馬抱上孩子躲進房間順帶反鎖房門。一對一的環境可以終止孩子的崩潰,而且可以更清楚的瞭解讓孩子哭鬧的事情經過,更好的深層對話。畢竟最終需要處理孩子問題的是你自己。

  第三步:事後解釋和約定

  孩子安撫好了,再出來和那個熱心人好好談一下發生了什麼以及你用了什麼方法處理,希望他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做***當然是走得越遠越好了***。

  當然,第三點僅限於親戚朋友,至於那些居委會大姐大媽,大不了以後咱們見面時繞著走!

  作者:森滴媽咪

  公眾號:辣媽原創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