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論文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項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基礎設施服務,公共交通是城市客運交通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城市公共交通低碳化

  【摘 要】在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我國提出要積極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開展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本文分析了城市道路公共交通運輸工具的綠色低碳性,並以此為基礎,通過借鑑國外城市公共交通在綠色低碳方面的成功經驗,給出了發展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低碳交通;低碳城市

  0 引言

  發展低碳經濟,力行節能減排,走城市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新時期我國緩解能源危機與減輕環境壓力的需要。公共交通系統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產物,承載著城市的交通執行,是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支撐。公共交通系統日益發達,路面交通壓力也隨之增加,車輛通行排放的煙氣形成了大規模的環境汙染,因此,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控制汙染,做好綠色低碳工作。

  實施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策略***TOD***,研究表明TOD將會減少22.5%的單獨駕車交通量,增加公交或其他非機動車出行27%,減少擁堵18%,從而有效減少城市交通CO2排放。大城市建立以大容量公交為骨架、常規公交等其他公交模式為補充的多層次整合公共交通體系。中等城市以快速公交和常規公交為主體構建公交系統,在部分客流較大的路段實施公交專用道。引匯出行者選擇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大力宣傳低交通對於保護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可以分為常規公共汽車、快速公共汽車、無軌電車、出租汽車。本文通過總結國外城市公共交通在綠色低碳方面的成功經驗,得出低碳視角下的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路徑,並且對於如何快捷高效的節能減排,使城市公共交通在節能減排模式下發展,給出了發展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措施。

  1 常規公共汽車

  常規公交車包括了混合動力型公交、LNG公交以及純電力公交。

  ***1***混合動力型公交。現在普遍應用的混合動力公交系統一共有3種:串聯式混合動力系統、並聯式混合動力系統、混聯式混合動力系統。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混合動力公交車的低成本和綠色性都已得到了證實,此類公交車也漸漸投入到了每一個城市的運營之中,其優勢還會在今後的應用中慢慢地展現出來。

  ***2***LNG 公交。LNG因其安全、環保、高效、經濟等優勢,漸漸被應用於新能源汽車中,天然氣儲存在車用LNG儲罐內,經過汽化裝置,將氣體供給發動機燃燒。LNG公交車在與傳統公交車的對比中,顯示出了優越的環保能力,其中CO2減排量24%左右,CO排放減少97%,HC 減少70%~80%,NOX減少30%~40%,SO2減少90%,微粒排放減少40%,噪音減少40%,無鉛、苯等致癌物質,基本不含硫化物。

  ***3***純電力公交。

  此種公交車不存在排氣管,這就意味著零排放是真正存在的,對環境是沒有汙染的。

  2 快速公交

  快速公交***BRT***是以先進的資訊、資料通訊、電子控制技術等有效地整合應用於交通運輸管理中,建立一種在大範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運輸和管理系統,提高整個公路、水路交通網路的效率、安全性及管理服務水平。推進交通運輸行業的資訊化和智慧化,加快現代資訊科技在交通業的應用,實現智慧化、數字化管理。首先,強化資訊供給建設。加強現代客運資訊系統、客運公共資訊服務平臺、貨運資訊服務網和物流管理資訊系統建設,加快推進與民航、鐵路、城市交通等相關出行資訊系統的聯網執行,促進客貨運輸市場的電子化、網路化,實現客貨資訊共享,優化交通流的時空分佈,減少無效運輸和交通擁堵等帶來的能源浪費。其次,交通訊號協調控制。積極推進符合我國城市混合交通特點的交通訊號協調控制系統的研發與建設,實時調整協調控制配時引數,有效地降低車輛延誤,減少停車和加速次數,縮短擁堵時間,提高行駛車速,增強行車安全性,優化城市交通,改善交通環境。

  3 混合動力計程車

  北京在奧運會期間,將混合動力型計程車投入運營。北京的混合動力計程車採用的是燃油發動機和電力發動機互補的工作模式,以發動機和電機扭矩進行疊加的方式進行動力混合。與傳統轎車相比,在城市路況正常的情況下可節省燃油10%~15%,減少CO2排放量約12%。

  2012年2月8日,台州市的兩輛油氣混合動力計程車開始試運營。油氣混合指的是,汽車啟動時用汽油,當發動機溫度上升到30攝氏度時,自動切換到供液化氣。之所以選擇液化氣是因為液化氣在發動機中容易與空氣均勻混合,燃燒比較完全、乾淨,不容易產生積碳,抗爆效能良好,並且不會稀釋潤滑油,從而可以大大減少發動機汽缸內的零件磨損,延長髮動機的壽命和潤滑油的使用期限。

  韓國首爾在2009年的時候開始正式將混合動力計程車投入使用,這10輛混合動力計程車是以液化石油天然氣為燃料,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僅為一般車型的一半左右,一氧化碳和氧化氮排放量較之一般車型減少了2/3和9/10。

  英國倫敦街頭近年來也出現了燃料電池混合動力計程車,這款車的燃料電池是由Intelligent Energy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和鋰聚合物電池共同驅動的,這樣的計程車除了水蒸汽以外不會有其他氣體排出,實現了計程車的零排放。

  將出租車進行混合動力改造,可謂一舉多得,不僅可以節約能源,還可以保護環境,更為出租司機節省了燃料費用。

  4 結論

  綜上而言,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可以說是每個城市最基本的基礎性設施,其環保能力直接決定了該城市的環境狀況。統籌規劃公交路線,建設綜合性換乘樞紐,修建公交專用道,引進新型環保車輛,將這些措施合理地結合起來,努力使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朝著綠色低碳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王領輝,徐達,李孟良.混合動力公交車排放測量及分析[J].上海汽車,2008,***06***.

  [2]李新奇,姚曉龍.淺談發展綠色運輸經濟-推廣LNG運輸[J].科技與生活,2010,***15***.

  [3]陳靜,張景秋.低碳經濟視角下的北京公共交通發展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0***5***:70~72.

  [4]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徑研究***2009***[R].北京: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9.

  篇2

  試談城市社群公共交通需求

  摘要:本文首先對居民出行特徵進行概述,在此基礎上從出行者自身、公交系統運營管理者以及社群的角度提出了三者對與城市公共交通模式的需求,其次,從公交運營企業的角度,以增加公交服務覆蓋率為重點分析物件闡述供需矛盾,旨在尋求一種使得社會發展與經濟效益相協調的城市社群公共交通模式來滿足居民出行。

  關鍵詞:城市社群 居民 交通

  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序的加速,近十幾年來,中國大中城市規模得以快速擴張,由於這種城市規模的擴張,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巨大壓力,通過研究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對尋求城市社群有效合理的交通模式,提高公交吸引力以及整個公共交通系統效率有著重大意義。

  1、城市社群居民出行特徵

  城市居民出行,是指居民為完成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種交通方式,耗用一定的時間從出發地點經某一路徑到達目的地的位移過程。

  1.1平均出行次數與出行總量

  居民的平均出行次數主要反映人出行能力和需要;出行總量是城市交通系統承受能力限度的基本量度,等於人口規模與人均出行次數的乘積,出行總量隨人口的增長和出行次數的增多而增加。

  1.2出行距離

  居民的出行距離主要反映行程長短,與出行目的和城市佈局有關。一般來說,人們不容易改變“剛性出行距離”,即上學、公務、探親訪友等,起訖點都不由人的意願而改變;而“彈性出行距離”卻可隨意願改變,如購物、娛樂等。

  1.3出行時間

  出行時耗表示居民一次出行從起點到終點的行程所花費的時間,主要受出行距離與交通方式制約,不同的單程出行時耗,居民相應會採取不同的出行工具。

  1.4出行方式

  目前在城市社群的出行方式有步行、自行車、摩托車***包括輕騎、助力車***、私人小汽車、計程車、單位通勤車、公共汽車等

  2、城市社群居民公共交通需求分析

  2.1出行者自身公交出行需求

  出行者自身交通出行需求由以下幾個因素來決定:準時性、可選擇性、可達性、安全性、舒適性、目的性、經濟性七個方面。

  ***1***準時性

  我國社群居民有相當一部分的出行者乘坐公交車上班、上學。這部分出行者數量多且較為固定,居民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完成出行,因此對公交車的準點性要求較高,公交車的準時性包括提高公交車的技術速度, 更重要的是縮短公交車的平均時耗,增加公交車的發車頻率,縮短公交車的行車間隔。然而,為了滿足居民出行的要求,公交公司在原有路線的基礎上佈設了一些接運支線,這些支線很短,執行週期中排程時間比例較高,車輛載客率很低,這樣造成公交車行車間隔就較大,居民在公交車站的等待時間較長,造成公交車毫無準時性可言。

  ***2***快速性

  出行時耗是出行起點到終點之問所有的時問消耗。居民對於交通方式的選擇一般從出行時間最短來決定,這是對公交車的快速性的要求,居民乘坐公交車出行時間包括乘車時間以及等車、換乘等非在乘時間,居民對乘車時間的要求取決於公交車的技術速度以及城市道路情況,然而非在乘時間是由公交車的服務水平所決定的

  ***3***便利性

  方便舒適與否是影響居民公交出行的主要因素之一。方便、舒適的含義很廣:方便即到站、離站時間少,步行距離較短,到達目的地公交換乘次數較少。根據調查,沿公共交通線路兩側各300m範圍內的居民是願意乘公共汽車的,超出500m的範圍,即是居民希望從出行點到達公交車站的步行時間不超過8分鐘,絕大多數居民選擇騎車,乘公交的不多,然而目前我國使乘客兩端步行到站和離站總時間長達17-19分鐘。

  ***4***經濟性

  居民對交通模式的經濟性要求無論對收入高的居民還是對於收入低的居民都是較低的支付價格以及出行的時間成本,也即是說,公共交通不能僅僅依靠盲目地降低票價來吸引乘客,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最重要的是縮短居民全程出行時間,其中包括步行到車站的時間、等候時間、車內乘車時間、步行離開車站的時間和換乘時間。車內乘車時間可以通過提高交通工具的技術裝置水平以及道路設施水平來改善,而非在乘時間***步行到車站的時間、等候時間、步行離開車站的時間、換乘時間***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非在乘時間的縮短意味著公共交通對公眾的吸引力,與私人交通的競爭力,更多的人選擇公共交通。

  2.2公共交通系統運營管理者的需求

  公共交通系統運營管理者的需求取決於以下因素:交通模式的覆蓋範圍、交通模式可靠性、交通模式的容量、交通模式的成本、交通模式的靈活性、交通模式對乘客的吸引程度、交通模式的安全性,交通模式對環境的影響。

  ***1*** 擴大公交車服務覆蓋範圍,增加公交車吸引力

  公交車服務覆蓋範圍的定義,公交車服務覆蓋範圍反映了一個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整體水平,其值越大,公交的覆蓋範圍就越廣泛,人們採用公交出行就越方便。如果一個路段上只有一條公交線路,那麼它往往只能滿足該路段附近居民在一個方向上的直達公交服務需求,具有其它方向出行需求的居民則需要步行至公交站點或者乘坐及其不安全的“摩的”到達公交車站,居民乘車不方便。

  ***2***擴大公交車服務覆蓋範圍的侷限性

  然而,為了擴大公交車服務覆蓋範圍,卻增加了公交車線路的非直線係數過大,非直線係數是指公共交通線路長度與起點和終點之間的直線長度之比。如果公交線路的非直線係數過大,超過了《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中所規定的1.4,線路曲折,反而使不少乘客增加了額外的形成和出行時耗;並且造成公交車的空載率增加,帶來城市土地、道路、車輛資源的浪費,增加公交運營成本,給公交企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對於公交運營方來說,迫切需要的公共交通模式是具有很好的公交服務覆蓋範圍的模式,卻也更好地節約運營成本,不造成浪費,使得社會經濟發展與公交系統發展相協調的交通模式。

  3、小結

  在出行交通方式的選擇過程中,出行者會從時間、費用、環境及可選交通工具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來最終決定自己的出行方式,因而在大力提倡公共交通的城市化交通過程中,要提高城市地面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必須從認識居民對出行方式的需求入手,只有瞭解了居民的出行需求,才能夠尋求到一種既能滿足出行者自身的出行需求,又能提高我國地面公共交通的運營效率的交通模式。

  參考文獻:

  [1]***美***芒福德著.***倪文彥,宋峻嶺譯***.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

  [2]張慶年,林敬鬆.城市客運交通發展模式及我國的選擇[J].交通企業管理,2002年第7期***總第167期***:22~23.

  [3] 陳巖峰.我國城市客運交通發展模式選擇及政策支援[J].經濟體制改革,2003.3:158~160.

  [4] 楊青山.國外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政策與措施[J].城市公用事業,1997.5.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城市公共交通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