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剪紙藝術扮靚城市公共空間探討論文

  在設計風格與手法越趨多元化的今天,許多傳統設計元素值得整理和運用。傳統的剪紙藝術在空間觀念表達、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方面獨具魅力,應成為城市公共藝術大可借鑑的豐富資源,體現出本土設計的民族性與人情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自貢剪紙藝術扮靚城市公共空間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自貢剪紙藝術扮靚城市公共空間探討全文如下:

  摘 要:通過“剪紙”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的公共藝術相結合,準確的記錄、展示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及鹽文化底蘊。使公共藝術設計拓展了思路;傳統裝飾藝術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城市個性更加鮮明,從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與城市形象。

  關鍵詞

:剪紙;自貢;公共藝術

  一、自貢小三絕――剪紙

  鹽都自貢因鹽設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恐龍群窟”、“千年鹽井”、南國燈城”大三絕稱為自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張名片。燈會這種民俗娛樂形式在自貢傳承悠久,源遠流長,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每到春節,自貢的大街小巷滿眼的流光溢彩,滿眼的火樹銀花,讓人流連忘返。南宋淳熙年間大詩人陸游在榮州***今自貢榮縣***做縣令,“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就是他當時留下來的詩句。燈會是一個民間自發的遊玩觀賞行為活動,被自貢市人民政府逐漸打造成為了每年盛大民俗活動,而且是最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全國慕名而來的賞燈者絡繹不絕。

  提到燈會,就不得不提到自貢的剪紙。“剪紙”“扎染”、“龔扇”被並譽為自貢“小三絕”,是自貢最富歷史文化特色的民間美術形式。在南宋時期,剪紙藝術就大量運用於燈會活動,由此豐富了燈會的欣賞內容。雖然只是為了裝飾燈具,窗臺而創造出來的“小玩意兒”,但是剪紙已然上升到藝術的高度。燈會中剪紙還是佔很大的比重,自貢地區將剪紙運用到燈會的習慣仍舊沒有改變。剪紙藝術對自貢彩燈的造型的影響可見一斑。

  二、自貢剪紙的藝術特色

  自貢的剪紙擁有非常鮮明的地方色彩,所以地域色彩非常濃重,不但保持了鄉土味、泥土味,在其中更有現代生活的審美觀念。剪紙也有自己的專屬舞臺,那就是燈會。表現內容很多,有民眾對歷史文化普遍認識的題材,包括歷史人物、神話故事、戲曲傳說、宗教神怪等;也有山水林木、房舍器具、日月星辰、花草蔬果、舟車橋渡、魚蟲鳥獸等這些司空見慣的小事物,用剪紙的方式表現出來以後還別有一番情趣。當然,喜上眉梢、龍鳳呈祥這樣的節慶題材永遠不會過時,反映美好寓意的題材在中華民俗中彷彿是約定俗成的,永遠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元素。

  在形式構圖型別上,傳統類剪紙可分為兩種:一種可稱為燈籠花,燈籠花比較特別,任意的題材都可以表現,一點都不收外形的約束,任何平面的空間都可以用這種形式的剪紙來裝飾。燈籠花在現代設計中屬於獨立紋樣範疇,四周可以無邊也可以像繪畫一樣帶有邊框;另一種可稱為花邊,在現在設計中則屬於二方連續紋樣範疇,花邊剪紙主要應用於長條形物體的裝飾。剪紙的製作非常的簡易方便,除了這個特點以外,剪紙最大也是最具特點的特點就是鏤空透亮,這也讓它成為發揮燈光照影效果的彩燈的首選形式。

  三、公共藝術在我國的發展

  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期,“公共藝術”一詞在我國藝術、建築、景觀等領域逐漸開始應用,指設定在公共空間中能符合大眾審美的視覺藝術,如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公眾可以感知或參與其間的壁畫、雕塑、水體、公共設施、建築體表之類的裝飾及標識物、園藝、燈飾等,甚至與公眾互動的多媒體藝術。城市人文景觀中無形的、傳統民俗文化的內容非常多,這些民間藝術、民間工藝、傳統戲劇、民俗風情、音樂這些無形的藝術文化遺產和有形的物質文化相輔相成,共同展現著孕育它們城市的文化積澱,而其本身也是一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產。

  四、自貢剪紙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結合與運用

  由於自貢濃郁的休閒生活氛圍,新建的公園、城市廣場、街道綠地等城市公共空間應運而生,與此同時,歷史文化保護區、商業街道、風景名勝區等傳統地段也煥發出新的活力,傳統裝飾藝術與公共藝術作品都以一種新的姿態出現在市民面前。自貢具有悠久的裝飾文化和個性鮮明的地域文化,表現在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程序中。自貢擁有眾多反映近現代歷史的雕塑類作品,這類寫實性的雕塑作品見證了一個時代或一個歷史事件。1984年國慶節前夕,鹽都崛起了第一座城市雕塑《鹽泉》***牧羊女***,到現在,近百座大小各異,形形色色的城市雕塑屹立在自貢,它們不但豐富了城市景觀,更成為了以鹽文化為核心的鹽都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標誌。

  自貢的公共藝術經歷了一個從政治的產物到具有現代裝飾風格的歷程。近年來伴隨自貢城市文化的品牌塑立意識的加強,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廣場、公園、街道相繼建成,如,具有文化氣息的彩燈公園、古蜀文化的東方廣場、休閒幽靜的濱江路等等。這些區域為公共藝術及傳統剪紙藝術的結合運用提供了用武之地,為發揚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裝飾藝術提供了平臺。

  隨著近兩千年的鹽業發展,井鹽文化已融入到自貢人生產生活的各方面,其滋生的城市精神,更成為自貢人的寶貴財富。反映近代鹽業生產方面的城市雕塑佔了極大的比例,如坐落於妙觀寺廣場的《鹽場春秋》,位於關外立交橋的圖騰柱將自貢的剪紙與鹽文化融會貫通,自成一體;在自流井區濱江路建造了幾座反映“小三絕”的雕塑,非常有特色,分別介紹了龔扇、剪紙、扎染的特點。而表現“剪紙”這一特點時,獨特的使用鋼板剪紙的手法,將自貢剪紙的精妙,鹽文化的精髓都表現其中。

  歷史悠久的鹽都文化底蘊深厚,從來不缺乏屬於自己的情感故事。在加快經濟建設步伐的同時,千年鹽都用傳統藝術與公共藝術相結合,使公共藝術設計拓展了思路;傳統裝飾藝術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城市個性更加鮮明,從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與城市形象。為城市增添獨特的風韻,展現地域特色、人文風采、本土文化等,不但引起自貢人民的心理共鳴,也讓外地人通過它瞭解這座城市的過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