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李清照的唯美散文作品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李清照,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

  喜歡李清照,還是念中學的時候。那時,心底純淨,生活無憂,只是因為“少年不識愁滋味”,所以醉心於李清照所創造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悲傷氛圍,以為自己念得了這樣的文字,心靈似乎就豐富起來一樣。

  慢慢的,人事更迭,生死歌哭的事情漸漸磨礪了當初的純潔,再看絢爛煙花般的歲月,便多了一些感慨。於是,重讀李清照的詞,心竟然沉重而不傷,悲切而不哀。眼前總是浮現那個低眉暗吟的女子,場景或是白雪紛揚,或是盪舟湖上,或是回首倚梅,或是臥聽芭蕉,或是立於燦菊中央,或是仰首月桂之下......這女子,似乎總和四周有扯不開的聯絡,喜悲都可以染上花紅柳燦,沉香綠蟻。我喜歡這樣的女子,可是卻不能穿越,我只能在她的詞作中間尋找她活著的痕跡。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脣》中,她青春逼人,活力充沛,善詞工令,俊美優雅,生活在父親李格非的掌心裡心尖上,無憂與富足,使她的生命寫滿浪漫的勇敢。歲月的流光似乎從不曾將它帶走,似乎梅花的冷香還沒來得及彌散,這個女子就做了趙明誠的妻子。從此,那個關於少女的夢便越飄越遠,渺茫的讓人想哭。那些“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小小驕傲,也似乎變成了翩飛的蝴蝶,帶著青春逝去的悲涼,凝結在了歲月的冰河裡。

  那個人,就那麼輕輕的回眸,遇見了,此生再也不能回首,牽著彼此的手,以為世界會和他們的生命一樣長,一樣溫暖,一樣充滿愛。“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減字木蘭花》***新婚的嬌羞與小小的自信,在美麗的花市仍不減幸福的祕密。如今讀來,只覺清麗如畫,似乎那女子的淺笑輕顰早已經透出薄薄的詩箋,宛在眼前。“繡面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浣溪沙·閨情》***新婚燕爾,是女人一生中最美麗的時候。每每讀到此處,我眼角便會盪開微微的笑意。那個眼波流轉的女子,單是照照鏡子就足以撩動誰的情懷,何況要把自己的美麗和慧心化作詩句,寫在絲蘭箋上?那份淺淺柔柔的期許和不安,即使滿心都是歡喜的,在他的面前,還是不免低下去,低下去,甚至低到塵埃裡。

  她期待丈夫能給予透著清香,不染瑕疵的愛,這樣的夢想延續著她的執著。可是命運如同一雙大手,在人沉浸於愉悅之中渾然不知的時候,它已經惡毒地撕開了悲傷的外衣,血水難止。李格非落難,趙挺之袖手旁觀的冷漠,這一切讓李清照的心劃過無數的寒涼,甚至寫出“何況人間父子情”的語句也不能打動公公,至此,那女子的心該是多麼悲傷!

  然而黨派之爭如同六月的天氣,當趙挺之終歸於塵土的時候,丈夫趙明誠也不得不和妻子屏居青州,而這一去就是13年。可是,或許真的是福禍相依,李清照在青州的這13年才是自己婚姻幸福的歲月,夫妻二人踏雪尋詩,賭茶指書,猜字論文,鑑賞金石······這段日子在李清照的後期生活中幾乎成了永遠的回憶。人生是如此漫長,而回憶卻是如此短暫,不能不說是一種悲涼。可是時光就像無心的孩子,自顧自不停留地往前走,不理會人間的悲歡離合。李煜曾說“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綠肥紅瘦的日子總會年復一年,可是那流光中曾經靜靜微笑的女人,卻在國破家亡的悲傷中漸漸老去,蒼老如同毒藥,它摧毀的不僅僅是笑靨如花的臉龐,還有善感細膩的心靈。

  於是,李清照循著一點點的微光,帶著自己的15車金石,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當丈夫的懦弱像病毒一樣侵入內心,那女子再也不能對丈夫恩愛有加,更多的時候,他們是相對無語。“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對家園的思念時時折磨著她的心,可是,真的只有思念家園嗎?那個在自己心中無限美好的丈夫,也隨著流光遠遠地去了嗎?

  她漸漸地憔悴,像一朵無可無奈何的花,在她的清透的靈魂深處,一切開始變得令人恍惚,生活不該是這個樣子。此時的回憶如同潮水般襲來,過往的歲月浮浮沉沉,那個在鞦韆上巧笑倩兮的女孩不見了,那個“卻把青梅嗅”的女子不見了,那個“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的新娘不見了,那個與女伴一起“驚起一灘鷗鷺”的女人也不見了。生命進入殘酒滴漏的歲月。當趙明誠鬱鬱而終,李清照的生活愈加孤獨。活著,雖然冷漠,但終是夫妻,能夠聞得著他的氣息,能夠觸控他的溫度,而去了,相思無緒,亦無處可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之前的撒嬌尚可換來丈夫的讚譽,可是如今,天地浩茫,誰能與她一起數風聽月,誰能與他一起踏雪尋梅呢?寂寞是如此之深。

  都說江南春好,可是這一切在李清照的眼裡卻是新的愁苦。“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風甫住,花落盡,只有塵土中蘊藉著淡淡的微香,這微香如同滔滔的氤氳往事,輕輕掠過鼻尖,沁入心頭。那些紛繁馥郁的花兒,那些繽紛溫暖的往事,那些綺麗繾綣的情致,都如同這塵煙般漸漸散去了,無跡可尋。我從未理解,那女子的清愁是如此之重,以至於連散心都不能成行,這樣的心灰意懶,這樣的毫無意緒。

  那些暮春時節,她就這樣孑然一身,行走在苦難的亂世,韶華已逝,無處可去。

  浮生如白駒過隙,轉眼間零落成泥。那些花一樣盛開的日子,終是紛紛凋謝,晚年,悽風冷雨。可是,曾經怒放的丰姿,以及那些深情的歌詠,都留在了歷史的畫卷裡。

  於是,我們還可以在夢中期待,那個柔婉的美麗女子,會輕搖著團扇,在某一個清晨,踏露而來,身後是漫天的梅花。

  :李清照與酒

  在中華五千年藝苑才女中,最受到我喜愛的當數有“千古第一才女”之譽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她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有著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工詩善文,更擅長詞,著有《易安集》、《漱玉詞》等著作。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是,李清照不僅其詞寫得好,字裡行間還常常飄散著酒香,為酒文化增添了不可多得的吉光片羽。

  李清照生於公元1084年,卒於公元1155年,號易安居士,乃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為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她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為北宋朝臣、文學家,家中藏書豐富,她小時候起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基礎。她青年時代嫁給太學生趙明誠為妻,他們夫婦二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諧,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後,李清照以寡婦之身經歷了南渡悲苦,境遇十分孤苦,對山河破碎有著切膚感受。受其生活經歷的影響,李清照的詞作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所作詞多寫其悠閒生活,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歲月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後期多悲嘆身世,主要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情調感傷惆悵,在她的詞作裡蘊涵著對國家興亡的沉痛感慨。作為一位才高學博的女才子,李清照早在待字閨中的妙齡就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使得時人感嘆自然山川之靈氣往往不鍾靈於男子而鍾靈於女子,以至像李清照這種得山水之靈秀的女子,其才情高於鬚眉甚多,從而讓堂堂七尺男兒愧首不如。

  北宋晚期由於昇平日久,社會經濟較為繁榮,人們也非常懂得享受生活,造酒業較前代要發達許多。這一時期的造酒業大致可分為官造、私釀兩類,諸如香泉、天醇、玉瀝、金波、瓊漿、仙醇等各種名酒層出不窮,為人們形成喜飲愛酒的風俗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文化氛圍。由於自幼家境富裕,李清照自然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飲用被人稱為“天之美祿”的酒,並養成了頗愛杯中物的日常習慣,這從她在少女時代所寫的兩首《如夢令》中可以看出端倪:“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李清照年方18歲,與時年21歲的趙明誠在汴京成婚,夫妻二人趣同契合,情同膠漆。他們烹茗角勝、飲酒賦詩、校勘書史、展玩碑文,傳寫珍本祕籍,鑑賞書畫彝鼎,生活得相當和諧美滿且富有詩意。然而,身為官宦之後的趙明誠畢竟要走入仕之路,奔走宦途成為他婚後生活的常態,短離長別在所難免,這就每每使得柔情似水的李清照“生怕離懷別苦”。人未登程,她情已不堪:“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一旦分別有日,她更是思結縈懷,愁腸千轉:“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因為思念在外任職的丈夫,李清照作為深閨少婦曾寫下過一首膾炙人口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作上片寫她自己重陽佳節由白晝到深夜一整天的生活感受,突出一個揮之不去、卻之還來的“愁”字。下片借黃昏時東籬把酒、賞菊吟詩這一看似消閒實卻煩惱的生活片段,生動地塑造了一位不堪忍受離別之苦的少婦形象。其中,尤以後三句的比喻最為精妙傳神,既突出了女詞人之瘦弱,又突出了女詞人之高雅,同時也是即景取譬,可謂天衣雲錦,妙合無痕。有關這首名詞,在古人中還傳誦著這樣一個頗有意趣的故事呢:相傳,趙明誠收到妻子寄來的《醉花陰》一詞後大為讚賞,為表示對妻子的一番深情,同時也為了與妻子一競文才,於是他謝絕賓客,廢寢忘食地忙活了三天三夜,寫出新詞五十餘首。然後,他將妻子的詞作混在自己批量製作的詞章中,出示友人陸德夫。陸德夫也是當時有名的風雅之士,他對這批詞作玩味再三之後,沉吟道:“讓老夫說句公道話,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忙問他到底哪三句最好,陸德夫笑道:“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因其評得公允,自愧不如妻子文才的趙明誠也只得點頭表示贊同。這個故事雖是傳聞,卻也充分說明此作尤其是結穴三句在歷代讀者中贏得了廣泛的喜愛和認同。

  “國家不幸詩家幸”,李清照一生的悲劇命運與大宋的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生逢亂世、家破人亡的不幸遭遇對她詞風的轉變與最終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中年以後,李清照的人生髮生了急轉直下的變化,不僅國破,而且家亡,她本人也由一個美麗多情、幸福愜意的少婦變成了孤苦伶仃、花容憔悴的寡婦。於流落江南之際,她那故國之思、羈旅之愁便顯得更加悽苦感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這首《聲聲慢》堪稱是其後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這實在是血淚和墨而草成的詞章,情悲意傷,滿紙悽迷,千載之下讀之猶覺鼻酸。這首詞最奇絕、最令人驚歎的是疊字的運用,特別是開篇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十四個疊字橫空而來,連續運用,可以說是聲情並茂,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而通篇則又樸素如口語,好像是女詞人在我們面前凝眉低訴,完全是親切動人的內心獨白,使這首詞別有一番直入心靈的魅力。明代選家楊慎稱讚此詞“最為婉妙,”小說家吳承恩稱讚它“超然筆墨蹊徑之外,豈特閨帷,士林中不多見,”學者茅瑛也讚許它“情景婉絕,真是絕唱。”在抒寫遊子情結的詠酒之作中,推它為壓卷之作當是至公之論。

  古人曾評價李白:“十句九句婦人、酒耳。”其實,不獨李白如此,李清照後期的詞作中也時常可以看到酒的身影:“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莫插花花莫笑。”“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曉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如果將李清照與那位以寫詞著稱的南唐後主李煜相比,他們的相似之處是在遭受國破家亡之亂以後,其詞作也相應由前期的吟風弄月進而發展到寫出慷慨悲涼的黍離之悲,在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上都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對李清照來說,酒更是成為她安慰靈魂、喚起詩情的一個最好媒介。

  :一代詞宗李清照

  李清照 ,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生於北宋元封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二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李格非進士出身,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其母王氏是名門閨秀,亦善文。良好的家庭環境使李清照自幼就飽讀詩書,學識過人,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她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這時期她創作的一首《如夢令》膾炙人口: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以清新歡快的筆調寫出了出去遊玩的盡興、愉悅。也反映了年少時的李清照活潑開朗的性格。

  李清照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她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她的詩文雖流傳下來的不過七八十篇,卻能與李白、杜甫等大家平起平坐,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道亮麗而獨特的風景。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一生經歷了國破、家亡、再婚、離婚、無子嗣的坎坷,先是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兩人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金石研究。就像陸游的《釵頭鳳》為我們留下愛的悲傷一樣,李清照為我們留下了愛情的另一端——愛的甜美。這個愛情故事,經李清照妙筆的深情潤色,成了中國人千餘年來的精神享受。

  李清照曾作《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這是婚後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足見他們的情意深重。

  再看這首送別之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離愁別緒,難捨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種甜蜜偷偷地咀嚼。

  忘不了那首《醉花陰 重陽》: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趙明誠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的一首相思詩。徹骨的愛戀,痴痴的思念,借秋風黃花表現得淋漓盡致。

  豈知天有不測風雲,他們甜美的愛情在李清照46歲時劃上了句號,趙明誠在赴京任職時,不幸染病身亡,李清照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悲痛欲絕。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身無定所,孤苦無依,後來,嫁給了張汝舟,婚後才發現張汝舟狡猾卑劣,一直窺伺李清照尚存的文物,且兩人也無共同的興趣愛好,李清照堅持獨立的人格,堅持追求高質量的愛情,費盡艱辛擺脫了張汝舟,但這段婚姻卻使這個多情的才女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摧殘,熄滅了她對愛情期望的火花。

  晚年的李清照處在國家支離破碎,風雨飄搖之際,孤苦無依,愁腸百結,一首《武陵春》寫盡了她的心情。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此時的愁已不再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情愁,而是國破家亡人已逝的切膚之痛,積澱起來的沉重,就是那雙溪的舴艋舟也載不動啊,可見愁苦之深!

  請看她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還有學業之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詞既有婉約之風,又有豪放之氣,她不僅多愁善感,兒女情長,還關心國家大事,有卓然不群的政治見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她曾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贊成項羽的氣節,認為士可殺不可辱,具有自己獨到的政治見解。

  李清照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千古名句,她善於捕捉一瞬間的創作靈感,善用日常生活的細節表現豐富的內心世界,她的詩句每一個字都很直白,卻又似經千錘百煉,感情細膩,見解獨到,個性鮮明,她的詞能直接走進人的心裡,我們心中想說卻說不出來的話,卻在李清照的詞裡發見了。

  讓我們再來吟詠那些流傳千古的經典妙語吧!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悽悽。

  吹蕭人去玉樓空,腸斷有誰同倚,一枝折得, 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